天天看點

《恐襲波士頓》:生死一念之間,人性光芒萬丈

《恐襲波士頓》:生死一念之間,人性光芒萬丈

文:田金雙

《恐襲波士頓》:生死一念之間,人性光芒萬丈

導演彼得·博格的影像鏡頭裡真實還原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事件時,并未刻意煽情,而是冷靜而不聲色地地真實還原當時的事件,親曆事件的當事人和受害者的心情,這是《恐襲波士頓》超出同類影片一大截的可貴之處。

确切地說,《恐襲波士頓》的内容并不複雜,無外乎是一個高度還原2013年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事件改編,講述了在爆炸襲擊案發生之後,警方對于案件嫌犯的追捕工作的故事。但影片中訂結了許多親曆過波士頓爆炸雜相關人員,包括了最初的目擊者、倖存者、執法辦案人員和政府官員以及一般市民的描述,真實塑造當時善惡交戰的真實面貌。這種最大化還原事件的方式更多地展示的是人性。

《恐襲波士頓》:生死一念之間,人性光芒萬丈

影片中第一個時間節點是影片開場後25分鐘,即2013年4月15日14點49分,這是當時和一聲爆炸響起的時間,濃煙起起,人們驚慌失措。在此之前,影片隻是簡單地交待了六組在這個爆炸中至關重要的人物。此後,情節迅速推進切入核心劇情。其實,如果沒有這聲爆炸,那些人的生活還會按照原有軌迹有條不紊地進行,而不是被打破。人生就是這樣無常,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對于導演彼得·博格來說,這就是影片中的巧妙布局。

當時,這場爆炸案的直接死者有三位,餐廳經理Krystle Campbell,中國女留學生呂令子和一個8歲的小男孩Martin Richard,但影片并非刻意講述他們的故事,而是在結束時放出照片予以哀悼,這也閃耀着創作者對生命的尊重,更多人性的光輝。

《恐襲波士頓》:生死一念之間,人性光芒萬丈

影片中有一個感人至深的橋段:為了真實還原案發現場,8歲小男孩的屍體不能随便搬動。一個警察一直靜靜地守護在遇難小男孩的身邊。一個警察對失魂落魄的妻子講起這個死去的小男孩眼裡溢滿淚水。在小男孩屍體被擡上車後眼眶濕潤向靈車敬禮的鏡頭很讓人動容。

其實,影片除了男主角是虛構人物之外,所有的人物都是現實中當事人的真實還原,每個人都有對照,尤其是那個對破案真情以關鍵作用被恐怖分子綁架的華裔男孩。影片采用多線索叙述的方式,切入普通人的生活,這些人中,有被炸彈緻殘失聯的夫妻,有被恐怖分子槍殺的校警,還有被劫為人質當路逃走的華裔男孩,更有那些日以繼夜抓恐怖分子敬業的警察。在波士頓這個城市在突如其來的殘忍事件面前,大家從最初的慌亂、恐懼到後來的團結和堅強。這就是生命的光輝,這就是人性的力量,光芒萬丈。

《恐襲波士頓》:生死一念之間,人性光芒萬丈

影片最後,恐怖分子中的哥哥被擊斃,弟弟在民宅後面的船上被抓。所有調查人員都聚精會神地等着對講機裡聽到那句“V隊6号報告,嫌犯已逮捕”時,一起歡呼,警員湯米走出那個全是警員的酒吧時,看見“remembering is not enough”時終于露出笑露;當red socks 的明星球員罵了一句後繼而大聲的喊出那句“Stay Strong!”時,讓人流下流動的淚水。這就是人性的力量,悲壯,讓人動容。

《恐襲波士頓》最後的結尾沒有太多煽情,而是冷靜而不動聲色的鋪白,那對截肢的夫婦再一次跑過那個改變了他們一生的街道時,一切仿佛如昨,從未改變過。這樣的落腳點更多愛與溫情,這也是導演所要闡示的意圖所在。看過這部影片後,如果有人問“這個世界會好嗎?”你可以用肯定地告訴他:會!

《恐襲波士頓》:生死一念之間,人性光芒萬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