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氏 大家族 繁昌朱沖朱氏宗祠

作者:百家宗祠

安徽省繁昌縣繁陽鎮大陽村朱沖朱氏祠堂被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機關〃,2018年清明節當天,朱氏族人齊聚宗祠,為“市保機關”揭牌。

朱沖朱氏宗祠始建于1813年,曆經戰火、歲月的侵蝕,幾經翻修重建。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期間,特别是皖南事變後,曾作為中共繁昌縣委、皖南特委臨時駐地,為新四軍、遊擊隊的發展壯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解放後,曾作為農民掃盲學校和生産隊隊屋使用。

近年來,縣文物局、繁陽鎮和朱氏後裔們多方籌資,對宗祠進行了多次修複和維護,鑒于該處建築的曆史價值和古民居的文物價值。2011年被授予縣級文物保護機關。2017年11月被授予市級文物保護機關。

一、源遠流長之紫陽堂

位于紅花山腳下的繁陽鎮大陽村朱沖,有一座逾百年的朱氏祠堂。青山修竹,林木秀立,置身蜿蜒水泥小道上,擡首可見巍峨紅花山,路邊的房屋大多數已被拆遷。據當地人介紹,這裡的地質災害比較嚴重,有的是搬到鎮上去了,有的則是搬到縣裡去了。

朱氏 大家族 繁昌朱沖朱氏宗祠

宗祠,顧名思義,即宗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祠堂。宗祠曆經風雨的滄桑,歲月的洗禮而成為曆史文化遺存。宗祠是我國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現代的人民來說,仍具有一種神秘感:而對于相關學者來說,則充滿各種珍貴的民俗文化研究元素。

朱氏 大家族 繁昌朱沖朱氏宗祠
朱氏 大家族 繁昌朱沖朱氏宗祠
朱氏 大家族 繁昌朱沖朱氏宗祠
朱氏 大家族 繁昌朱沖朱氏宗祠
朱氏 大家族 繁昌朱沖朱氏宗祠
朱氏 大家族 繁昌朱沖朱氏宗祠
朱氏 大家族 繁昌朱沖朱氏宗祠

朱氏紫陽堂,追根溯源乃至唐朝第一代先祖朱瑰,承南宋朱熹一脈。此支朱氏屬原徽州婺源籍,後遷至泾縣,于1565年來到繁昌,是以處多茂林修竹,他們便依靠“宣紙”技術維持生活。當我問及以前的造紙工具都還在嗎?朱氏子孫道:“可惜了,當年不知道什麼原因造紙技術沒有儲存下來,或許是造紙的原材料不夠了,是以“轉型發展”了,而造紙的工具自然也沒有了。”當時虎公獨自一人在此成家立業,數百年來,枝繁葉茂,人丁興旺,逐年增多,後來被徽州黃墩朱氏大家族進行分支,朱氏在此修“紫陽堂”,故稱為紅花山朱沖朱氏宗祠。新安系古僚公十七世孫惟承公于1522年遷泾邑,1565年古僚公十九孫祖虎公遷繁陽,公元1813年,清嘉慶壬申年仲冬,先祖們首事倡修宗譜,以新安系十九世祖虎公為繁陽系紅花山第一世祖,始建宗祠紫陽雛形。原址在繁昌縣馬壩鄉(原行政區劃)大陽村店門囗村民組。直到1914年百餘年間,宗祠已多次小修小補,早已破損不堪,先輩們商議重建立修,然正修時,早起發現一大白虎伏于祠梁之上,當時族人視為不祥之兆,遂将宗祠遷往現址朱沖。1915年民國四年季春建修竣工,祠梁上有刻字為證。現今祠堂梁柱上寫有“民國三年修建本祠堂”幾個大字,這已說明“紫陽堂”已是一百多年前建造的古物了,屬“古建築文化遺産”,現已被列為繁昌縣、市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對于文物保護這一塊,朱氏子孫坦言責任重大,今後将“紫陽堂”修葺完善後,朱氏祠堂将會是紅花山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極大的豐富了紅花山旅遊景點的内涵。希望各位遊客前來參觀學習,認識古建築、保護古建築,更好地進行紅色文化的傳承,目前朱氏宗祠正在進行修葺工作,預計清明之前便可完成。

朱氏 大家族 繁昌朱沖朱氏宗祠
朱氏 大家族 繁昌朱沖朱氏宗祠

當天我去的時候已是傍晚,夕陽晚照,餘輝下的宗祠仿佛是一位經曆百年風雨卻依舊傲然挺立的老将軍,我撫摸一磚一瓦,一木一石,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魄。宗祠,是凝聚家族之魂,更是激勵子孫不屈不撓、頑強拼搏、創新奉獻的精神之光。保護好古建築就是在保護我們自身的文化,就是在延續傳統繼往開來,也是為子孫後代展示先祖智慧結晶和遺存文化的輝煌。

二、一脈相承之家譜

家譜,又稱之為族譜、家乘,族譜等,它是一種以表譜為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題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圖書體裁,也是記錄和承載宗族發展曆史的主要資料。同時,族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産,在漢族有悠久的曆史,後來在民族融合中逐漸在各民族中開始出現了族譜。族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志,族譜之一,屬于珍貴的人文資料,對于曆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破四舊運動浪潮之中,家譜曾被當做四舊遭到清理和損壞,“成千上萬”的家譜被毀掉,很多中國人不得不自毀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譜,這對于研究中國人的人文曆史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然而,關于家譜的起源,雖然目前學術界衆說紛纭,但是仍未有定論。

聊到家譜時,朱氏子孫将他手寫的部分家譜拿給我看,他屈指算道:“從唐朝新安系第一代瓌公到我已是三十三代了”

朱氏 大家族 繁昌朱沖朱氏宗祠
朱氏 大家族 繁昌朱沖朱氏宗祠

家譜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即某人的世系所錄,屬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别介紹個人的字号,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這些介紹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第三部分為附錄,有些家譜,在立譜時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輩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輩厘清楚,之間名之謂“排輩”,實則是排資論輩的意思。由于曆史上形成的重男輕女的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時,必須以預定的某字作為名字的一部分。這個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間或最末,各個輩數層次完全不一樣。但有着約定俗成的規矩。總而言之,宗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族是一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由家庭房派構成的親緣集團或社會群體組織。

三、紅色文化之革命根據地

上了年紀的老人說“這裡不僅僅是祠堂,更是紅花山革命根據地”。老人點燃一支煙接着道“以前打仗的時候,他們就在這裡開大會,開完了會,繼續到山裡面準備彈藥打仗,那時候剛下過雨的地面一踩一個腳印,但是又怕被别人發現這個根據地,沒辦法,他們隻好把草鞋倒過來穿着上山,别人看到腳印以為是下山呢,哈哈哈!”老人笑容滿面,也在為抗戰将士們的機智感到驕傲。

據了解,1938年12月至1939年4月,新四軍三支隊副司令員譚震林率部來繁昌等地抗日,司令部駐紮赤沙縣委,隸屬三支隊上司,期間,譚震林多次來紅花山根據地,并在朱沖祠堂黨訓班上宣傳革命道理,1939年4月撤銷,同時成立中共繁昌縣委,1939年4月4日,新四軍葉挺軍長陪同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等來三支隊司令部采訪。

朱氏 大家族 繁昌朱沖朱氏宗祠

1944年9月,中共南繁蕪縣委成立。縣委機關先後設在紅花山區朱沖(祠堂和民居),赤沙灘羅家沖、謝家村等地,隸屬中共皖南地區上司,縣委書記先後有陳雲飛、金文萍。内設組織、宣傳、軍事、婦女等部。縣委主要活動,建立抗日根據地,上司群衆進行抗日鬥争。

後記:

祠堂既是家族系統的一種硬标志,又是一個宗族的精神核心,宗族的精神家園。祠堂的主要功能就是祭祖或緬懷先賢,而祭祖或緬懷先賢實際是為了強化人們不忘根本,回報根本的一種教育手段,它讓人們“孝”字目前一代“反哺”一代。祠堂作為一族聖地的象征,雖然也存在過一定封建族權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不能與時俱進,但它卻牽動着每一位遊子的心。當遠居海外的赤子回到故鄉,頭件事便是到祠堂向宗族告知其平安歸來。從這一點意義上講,祠堂具有維系海内外血脈親情和加強海外鄉親同祖國聯系的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是以也可以說,祠堂又是一條中華民族“根”的紐帶。

概括說來,祠堂是一個宗族的中心,象征着祖先、象征着宗族的團結。繼承先祖文明史,血緣延伸世代傳。對祖先的緬懷與追悼是必要的,當然也極為重要,建設和諧社會,離不開複興祠堂文化,應該大力弘揚。

祠堂是村落中宏偉壯麗的建築,是金錢與财富的展示,權威與地位的象征,是宗族的精神寄托,靈魂歸宿和人性回歸、傳承、振興和弘揚祠堂文化,對于緬懷祖先意義重大,是每個人不容推卸的責任!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氏 大家族 繁昌朱沖朱氏宗祠

圖文:根據 繁昌電視台 繁昌論壇 宗親資料整理

編輯:朱良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