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八佰》前,這段曆史你應該了解……1 找回“老相識”2 資源換軍火3 無法繼續“腳踩兩條船”

作者:瞭望智庫
看《八佰》前,這段曆史你應該了解……1 找回“老相識”2 資源換軍火3 無法繼續“腳踩兩條船”
看《八佰》前,這段曆史你應該了解……1 找回“老相識”2 資源換軍火3 無法繼續“腳踩兩條船”

電影《八佰》劇照

以淞滬抗戰為主題的《八佰》已開啟全球雲首映禮及超前點映。

影片内容圍繞發生在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的最後一役,講述的是第88師262旅524團第1營的“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

電影中,裝備德制鋼盔、毛瑟步槍和馬克沁重機槍的“八十八師弟兄們”,就是軍迷們津津樂道的“德械師”之一,裝備德制裝備,由德國顧問訓練。

人們可能不禁要問,當年的德國為什麼要給中國訓練部隊、輸送軍火呢?

讓我們翻開曆史檔案吧。

文 | 張遠 王勍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環球”(id:globemagazine),原文首發于2020年8月14日,标題為《看<八佰>前,這段曆史你應該了解……》,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一戰後,為了防止德國在歐陸再次崛起,戰勝國英、法除了對德國進行嚴厲的制裁外,還在德國周圍精心構築了嚴密的戰略包圍圈。德國隻得向東尋找新的夥伴。

彼時的中國外交人員把握到了這一動态。當時一份中國外交期刊分析文章寫道,德國“苟欲脫離英法之羁絆,采先發制人之外交,則必聯俄……德國能受其利,而不受其害,則勢必别尋與國,以資控制。于是世界上可以為此與國者,非中國即日本。”

德國軍界可謂是向東探索的“先行者”。由于《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軍方迫切希望在他國悄悄地尋找一塊試驗田、訓練場,實踐新理念、新戰法、新武器。德國先是選擇了蘇聯,但在20世紀20年代後,德蘇軍方交往龃龉逐漸增多。此時德國軍界的目光開始轉向中國。

看《八佰》前,這段曆史你應該了解……1 找回“老相識”2 資源換軍火3 無法繼續“腳踩兩條船”

德國漢學家培高德收藏的一本德國納粹時期鼓吹日本軍事力量的書籍《日本力量的秘密》,這本書的出版意在配合當時德國外交親日的政策。

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漢學家、中德軍事交流合作史學家培高德認為,德國軍界選擇中國某種程度上是必然,也是一種曆史的慣性。可以說,在德國軍界眼中,中國是“老相識”。自19世紀60年代起,中德軍事往來就開始活躍。北洋海軍主力“定遠”“鎮遠”為德國造,北洋新軍雇德國顧問習德操,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曾留學德國……

1927年至1938年,德國退役上校馬克斯·鮑爾、中将喬治·佛采爾、“德國國防軍之父”上将漢斯·馮·塞克特、上将亞曆山大·馮·法肯豪森先後前往中國,帶領軍事顧問團,為南京國民政府襄贊軍事。

彼時中國對于學習德國軍事也尤為積極,“陸軍學德國”幾乎是當時軍界高層的共識,德國軍事顧問也受到尊重和較高的待遇。

塞克特的家信中寫道,他被當作中國的“軍事孔夫子”。德國史料也記有一則趣聞,法肯豪森是國民政府軍事會議中,可以落坐蔣介石座位講話的人。

民國檔案中記載,一段時間裡,德國顧問鮑爾每周五晚在南京三元巷總司令部内為中方進階軍官講課,内容包括軍事工業、新式武器、化學戰等。課堂下的學生也都是“大牌”,包括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和李濟深等。

看《八佰》前,這段曆史你應該了解……1 找回“老相識”2 資源換軍火3 無法繼續“腳踩兩條船”

圖為“德國顧問團合照”,照片前排中間為德國在華軍事顧問團團長、步兵上将亞曆山大·馮·法肯豪森。拍攝日期為1936年3月12日,拍攝地點為中國南京

南京國民政府通過鮑爾介紹,接觸到德國一些大工業财團如克虜伯、法本、德意志銀行、德意志帝國工業銀行的頭腦們。兩國經貿往來也逐漸加深,各取所需。

中國當時亟需軍事裝備,以及能夠支撐軍隊的軍事工業體系,而德國方面則亟需中國的原料,雙方可謂“一拍即合”,達成了“易貨貿易”協定。

《德國外交檔案:1928~1938年之中德關系》作者、德國自由大學漢學家羅梅君認為,這一時期的這種貿易可謂中德兩國往來的“壓艙石”。由于一戰之後,德國失去了在中國的所有特權,中國與德國沒有曆史包袱,互相視為可以平等交往的夥伴。當時一些輿論認為,德國一戰失利、中國積貧積弱,兩國都欲奮發圖強,頗有“惺惺相惜”之感。

德國禮和洋行與1934年成立的德國工業品貿易公司(合布樓公司hapro)等企業是德國政府對華輸出軍火的代表。《八佰》中出鏡的德式m35鋼盔、子彈帶等裝具、德制1924年式毛瑟步槍等等,均為德國輸送。

這些裝備武裝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德械師”,包含南京國民政府87、88、36師和1個教導總隊。

作為交換,中國向德國輸送鎢、銻、銅、鐵、鉛等金屬,以及豬鬃、桐油等物資。這批物資是德國一戰之後重新整軍備戰的必需品,按照《德國國防經濟史》中記載,德國在一戰後唯一能夠自給自足的戰争原料僅有煤炭。

檔案記載,中國銻元素彼時生産量占世界産量的60%,在一些年份是德國進口銻的唯一來源。中國湖南東南部的武陵山脈出産的鎢,輸送至克虜伯制成硬質裝甲闆和穿甲彈。可以說,中國這些稀有金屬為德國提供了“工業維生素”,進而做出了“軍事金剛石”。

看《八佰》前,這段曆史你應該了解……1 找回“老相識”2 資源換軍火3 無法繼續“腳踩兩條船”

這是德國《法蘭克福彙報》駐華記者莉莉·阿貝格在1937年至1939年寫的一本書《中國的革新:國土縱深作武器》中的一幅“德械師”士兵照片

德中兩國愈走愈近之時,德日兩國也在互相“勾兌”。形象地說,上世紀30年代,中、德、日是一個較為尴尬的“三角關系”。

培高德認為,對于德國政府而言,日本的“利用價值”有兩點:一是從地緣政治考量——誰能夠在遠東牽制蘇聯,中國還是日本?二是德國垂涎于被日軍侵占的中國東北地區出産的戰略資源:高品質大豆。這些大豆是通過日本的公司對德供貨,德國擴軍備戰步伐的加劇,讓德國對油脂和飼料的需求膨脹。

在日本逐漸實施侵華政策之時,德國外交采取的是“腳踩兩條船”的政策。彼時,德國政府中出現了“親華派”和“反華派”。

看《八佰》前,這段曆史你應該了解……1 找回“老相識”2 資源換軍火3 無法繼續“腳踩兩條船”

這是英國奧斯普利出版社出版的軍服志424期中關于中國軍隊的插畫

培高德認為,從上世紀30年代初至30年代末,德國對華外交經曆了一個由業務幹部主導的務實外交政策向意識形态外交政策的轉變。

“德國納粹政府這一轉變是尴尬的。從貿易利益上講,德國不遺餘力想維持對華貿易,擷取資源;而另一方面又希望鞏固德意日三國軸心。”培高德說。

看《八佰》前,這段曆史你應該了解……1 找回“老相識”2 資源換軍火3 無法繼續“腳踩兩條船”

圖為日軍海軍陸戰隊從南京碼頭出發。拍攝日期為1938年1月6日

電影《八佰》中,在淞滬抗戰後不久,德國駐華大使奧斯卡·陶德曼曾試圖在中日之間斡旋,但此時戰況的迅速發展已讓他在中日兩方間沒有更多回旋的餘地,調停無果而終。

此後,德國政府逐漸确立了日德合作布局:承認僞滿洲國、停售軍火物資、撤回軍事顧問、拒收留德軍事學生、承認汪僞政權……

南京國民政府也認清形勢,放棄和談幻想,“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

1941年,中國對德國宣戰。(除電影劇照外本文圖檔均由作者提供)

參考資料:

1.柯偉林:《德國與中華民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2.潘琪昌:《百年中德關系》,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3.馬振犢、戚如高:《蔣介石與希特勒-民國時期中德關系研究》,九州出版社,2012

4.馬駿:《日本侵華後的中德關系及其變化》,《世界曆史》1989年第3期

看《八佰》前,這段曆史你應該了解……1 找回“老相識”2 資源換軍火3 無法繼續“腳踩兩條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