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元璋杀朱同:免死金牌不免死

朱元璋杀朱同:免死金牌不免死

在历代开国君主中,朱元璋算是只可与手下哥们同患难,不可共富贵最为典型的帝王了。其登基后杀戮功臣元宿之巨之广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说其中被杀者不乏贪污受贿飞扬跋扈居功自傲者,但总的来说都是充当了专制权力的牺牲品。朱元璋杀功臣贯彻着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只要有功臣能威胁到朱家的政治基业,就要被扣上贪污、谋逆、里通外国等政治罪名,被毫不留情地从肉体到精神上彻底消灭。否则老朱是吃不香睡不着的。在朱元璋的统治时代,可谓是“官不聊生”,哪个官员都不知道何时自己的脑袋就会被搬了家,从胡惟庸案李善长案再到蓝玉案,每一次都有几万人成了刀下之鬼。

不过在老朱的刀尖上也有人侥幸躲过了血腥的杀戮,成为了少有能得到善终的人物,像朱元璋的智囊朱升便是其中一位。提起这位与洪武皇帝同姓同乡的大谋士,最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治良策,正是靠着这一战略方针,老朱是东突西杀实力不断积蓄壮大,不仅把张士诚陈友谅等地方实力派消灭殆尽,也赶走了鞑子兵,坐上了皇帝的宝座,由一个穷和尚摇身一变成了九五之尊。

朱元璋杀朱同:免死金牌不免死

朱元璋做皇帝时,朱升已近古稀之年,或许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至理名言,看淡了功名利禄的朱升没有被朝堂上的熙熙攘攘蒙住了双眼,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急流勇退,打算远离京城的是是非非。当其向朱元璋提出退休的请求时,朱元璋是十分惊诧,对这位居功甚伟的大功臣他是再三挽留,希望其继续辅佐自己,并说只要朱升不走,什么爵位都可以封给他。可朱升是去意已决,不管老朱如何封官许愿,朱升都不为所动。眼见朱升铁了心,朱元璋也就不再勉强。就问朱升道:“爱卿有几个儿女?”朱升说:“膝下只有一个独子名叫朱同,这还是我老来得子。”朱元璋说:“既然你不能为国效劳了,那就让你儿子出来做官吧,只要他真有本事,我就让他做高官显官。”

听朱元璋这么一说,朱升心头一颤连连摇头,他没想到朱元璋会打起儿子朱同的主意。于是朱升对朱元璋说到:“陛下,朱同若是做官,虽对陛下会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但这个孩子天生愚钝,不善官场交际,恐难自保,根本就不是个当官的材料,请陛下千万不要让他出来做官。倘使陛下非要让他做官,哪天他出了差错要被杀头时,还望陛下念及老臣,能给他留个全尸。”说到此,朱升早已是泣不成声。

眼见朱升吓成这样,朱元璋只得好言相劝,他对朱升说到:“爱卿不必忧虑,我与你虽说是君臣,实际就是父子,朱同就是我的好兄弟,我一定会好好照顾他的,今天我就当着你的面,赐给你家一块免死金牌,假使有一天朱同真犯了事,我绝不追究,这下你放心了吧。”

都说君无戏言,听完朱元璋的这番政治表态,朱升悬着的心才稍许安稳了些。不过为了防止儿子有出仕做官的想法,回到家乡后的朱升对儿子每日都是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老老实实在家读书,家里不愁吃喝,官场这潭浑水千万不要趟,一旦深陷将不能自拔,弄不好还会粉身碎骨。对于朱升的这番唠叨,年轻的朱同尽管口中答应着,可是心里怎么也想不明白阿爹为何不让自己当官,对当官怀有如此的恐惧。他心想:哪个读书人读书不是为了做官呀,一朝及第光耀门楣是何等的风光。更何况,皇帝还赐给了一面免死牌,有了这道护身符,还有什么可怕的。纵使在官场遇到地雷阵或是万丈深渊,免死牌也能帮自己逢凶化吉。

朱元璋杀朱同:免死金牌不免死

洪武三年,也就是被赐予免死牌的第二年,朱升在家乡去世,朱元璋听闻十分悲痛,命人代表自己前去吊唁,并嘱咐安徽地方官一定要对朱升家好生照顾,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全力解决。有了皇帝的吩咐,地方官员哪敢怠慢,朱升一家成了被供起来的活祖宗,逢年过节,地方官员还要到朱家进行拜会,问寒问暖。因此朱升虽死,朱家在安徽全省依然是显赫的政治家族。再说朱同,一开始他还能谨遵父命,在家乡安心读书治学,闲暇时教教书,编一编县志打发时日。可日子久了,这种索然无味的生活让其非常厌烦,正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窝在家乡这个小地方实在不是朱同的生平所愿。

后来耐不住政治寂寞的他最终还是选择出来做官,此时的朱同早已把当年老爹的教诲忘了个一干二净。他先是在人事部做了一段时间员外郎的闲职,由于政治表现突出业务水平过硬,在洪武十八年又被朱元璋提升做了文化部的副部长。朱同暗想:照这样的政治势头,只有自己好好努力哪天兴许就成了一品大员封侯拜相也说不准。越想越美的朱同有些飘飘然,然而正当其春风得意做着官场春梦时,一场政治大祸已经悄然袭来。在其担任礼部侍郎仅仅一个月后,就因财政部副部长郭桓连同人事部建设部司法部等多位部长倒卖国库粮食的腐败窝案的败露而躺着中了枪。

说实话,朱同并没有参与郭桓等高官倒卖国库粮食的行为属于一个毫不知情者。可是当时已经杀红了眼的朱元璋怀疑六部的官员个个都不干净,于是他把六部的部长副部长及以下的官员杀了大半,并积极鼓励揭发检举这样可戴罪立功。在这场反贪风暴中,朱元璋牢牢地坚持了“宁可错杀一万也不可使一人漏网”的方针。而还没在文化部副部长位置上坐热的朱同也成了被人检举的对象,莫名其妙的成了贪污分子,并且只经过简单的审讯就被处以了极刑。直到行刑前,朱同都认为自己不会死,因为自己既没有做贪污之事,家里还有免死金牌。然而这些在朱元璋的屠刀面前都显得极为苍白无力,他还是被硬生生地拉到了铡刀之下。

不知朱元璋在杀朱同时,是否还记得当年对朱升的口头承诺以及赐予朱升家的免死金牌,这位言而无信的皇帝不仅骗了朱升,更坑了朱同,早知官场这样的凶险又没有任何的安全保障,想必朱同打死都不会做官,玩不起更伤不起。在专制权力下,所谓的免死金牌不过是骗骗政治侏儒者的把戏,意淫一下还行但千万不可当真。与其说免死牌是一道保命的安全符,到不如说是杀人的催命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