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六年级,写作文再也不用我参与构思、润色了,都是她自己大笔一挥,想写啥写啥。倒不是写作水平提高了,只是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战争”罢了。
这倒也有个好处,写的都是发自肺腑的心里话!
这篇作文《音乐让生活更美好》显然是写跑题了,被撕了下来放在书桌上,被我收拾房间时捡到了。
好家伙!
哪有什么“美好”?简直就是在控诉我这个妖魔妈妈!
奇怪的是,这作文里“妈妈”说的话我从来没说过啊?!确实有时候她练琴我会在一旁提示很多次弹错了她会很不耐烦,但那些刻薄、低级的语言,她是从哪里学来的呀?
更重要的是,我终于明白:我经常提示的错音为什么一直改不掉!我以为不懂弹琴的我还要耳朵、眼睛齐用地帮她听错音,是多么的“殚精竭虑”!可是孩子却认为是“阴魂不散”,还要额外浪费这么多的能量跟我对抗,那我这是何苦呢?

于是当天晚上,她开始练琴时,我并没有跟往常一样坐到她旁边陪着,而是走开自顾自的泡茶去了。
我用余光看到她,一边瞄着我,一边故意把第一遍弹得“跟死尸一样”。
我啥也没说,小口小口品着茶。
她弹完一遍后扭头疑惑地看着我,十几秒钟之后绷不住了,问:妈妈,你觉得我弹得咋样?
我优雅地放下茶杯,站起来微笑地说:我没注意听,我不打扰你了哈,你自己琢磨。
说完我就去做饭了。
接下来的练琴时间,她自察自纠、专注、高效。我不用“殚精竭虑”,她也不用“对抗老妖”。愉快极了!长久以来练琴时的低效、沮丧、对抗,竟然这么容易解决了!
我决心鼓励她多写写“妖魔化的妈妈”这类的作文。
晚上跟她聊起这个主意的时候,她不好意思地说:班里同学会经常交流妈妈们的“丑恶嘴脸”,所以作文里有些话是她学来的。
但我每次说她“弹错了”时,她的心情确实是像哑火了的炸弹一样——想炸又炸不了。不但没有动力去改正,反而特别想自暴自弃弹地更加不好!
我的天,我以为的正义之举竟然有这么巨大的杀伤力!
尽管弹错音是事实、尽管本意是想帮她快速改正,但结果却是如此的事与愿违!
这话真是说不得了!
看来“直言”需要在适宜的气氛下、孩子开放的心态下才是有益的。
而练琴时,绝对不是一个好时机。
“把练琴还原成她自己的事情吧,让她学会自己与自己对话!”我对自己说。
孩子还说,最近班上的作文文风都在走这个“吐槽”路线,是主流趋势。
想想我只是“当下写作潮流”中的众多牺牲品之一,顿时没那么介意了。
家长们不妨也翻翻孩子作文本(如果孩子让的话),说不定也会有意外“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