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讲了个啥子

作者:骚年的女孩

一开始听到“百花深处”还以为要讲有关文艺青年深思某个问题的历程,以为影片会是一种清新唯美的风格。没想到,影片一开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忙碌的身影、人们的叫喊声等等,使得“百花深处”这四个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富有接地气的现实主义色彩。

我先不说这部影片到底讲了什么,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因为没有经过一番分析,说什么都是空洞的。

首先我认为这部影片出现了三处对比,每一处对比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第一处是新家与旧屋的对比。这部影片最开始向我们展现的是搬家的情境,在崭新的房屋下,飘散着欢欢喜喜的硝烟,来往着进进进出出的人们,好不热闹啊!接着镜头就穿过了繁华的大街,逐渐走过了支离破碎的断井颓垣,最后就定在了一处空荡荡的拆迁工地上,这里四处黄土,只有一颗大槐树孤零零地矗立着,好不荒凉啊!相比于吵杂繁盛的“新家”,此处显然是一派衰落、破败的景象。这处的对比暗含着一个事件,新事物的产生碾压旧事物的转变过程,象征着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必须要面临的一个事实就是接受新的变迁或者获得新生。

第二处是搬家工人与冯先生的对比。起先是在北京新大街上,冯先生不认识路,而搬家工人却记得清楚,到了旧胡同口,搬家工人在冯先生的指引下来到目的地。这表面上反映了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对于城市变迁的接受程度,实际上是在表明人们对于现代发展的不同态度——有的沉迷于过去,有的迅速跟上时代步伐。还有就是冯先生较真于旧家物品的摆放地点,搬家工人无奈之下只好根据冯先生的指点嘻嘻哈哈地开始了一场虚拟的搬家表演,通过搬家工人为了利益的正常行为与冯先生为了“搬家”的“疯子”行为的对比,隐隐地讽刺了那些历史发展潮流中因为功利的原因而抛弃旧有的美好记忆的人们。

第三处是古屋的立体构图与旧址废墟的对比。象征着“历史遗留物”的“铛儿”和深藏在土堆里的“铃儿”组合在一起,“叮叮当当”的声音仿佛让我们的耳边响起了富有古朴记忆的铃铛声,由此引出围着大槐树建造出的洋溢着古风的四合院的立体图,进一步幻化出了一幅绘有旧时门庭的中国水墨画,最后那些水墨色彩随风散去又将焦点拉回到废墟上的大槐树。这里实际上是藏着一种思考方式,新文明的发展顾念旧情怀的回归过程,代表着人类前进路途中,大家虽有短暂迷失,但终究都会因那些值得留恋的逝去影像而思索己身。

其次我认为这部影片中人物的心态变化也映射了现实社会发展中的两类人。

一类是执着于追念心中旧印象的人。只有冯先生这样的老北京才容易在北京迷路,但他不是路痴,因为他清楚地记得旧家在胡同的方位。他对于曾经生长的地方是再熟悉不过了,紫檀的衣橱、精美的鱼缸、前清的灯座等陈设都了然于心,他能够准确说出它们摆放的位置,正因如此,冯先生才会频频指出搬家工人搬错东西。由于在一片空地上这些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冯先生的举动才会显得疯癫;实则不然,这些滑稽的行为其实是那些有情怀的人心中对旧有的一切最简单、最深刻的念想的外在展现,其中最动人的就是对类似于物品陈列这样的细枝末节最缜密的情感。

另一类是徘徊在利益圈中的人。搬家工人因为钱而不得不做自己认为很可笑的事情,然后深陷其中,卖力地搬着想象中的家具,以至于让路过的人认为他们疯了而被吓跑了,这都是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表现出的丑态。随后冯先生因“碎灯座”而痛哭的情绪感染了搬家工人,他们似是良心发现一般不收冯先生的钱了,这也表现了人们还不至于为了利益而彻底失去人情味儿。末了,那清脆的铃铛声激起了搬家工人心中深处最美妙的影像,此刻,仿佛一切利益纷争都在这份美好中消解了。这一系列的人物变化都是现在追逐利益的人们停下脚步时的心理历程——想要索求最初的美好。

最后我认为这部影片在情节发展上有三次转折,一次比一次有深意。

第一次转折是搬家工人离开大槐树的途中,公司老板打电话让冯先生把账结了,不得已,他们只好返回。这种转折使得这个故事可以继续发展下去,这一次转折带来的结果是他们为了让冯先生结账而上演了一场啼笑皆非的“搬家”闹剧。这场闹剧看似很热闹,但只要一深思,却也觉得很心酸,感慨万千。这场闹剧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想象自己是骑士到处行侠仗义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脱离现实活在自己想象之中的人物,既可笑又可悲,他们的行为不被人理解的背后,都隐藏着对现实的思考。我们再回来说说冯先生,他和唐吉诃德还是有不同之处,唐吉诃德的想象是建立在从未经历过的基础之上,主要反映的是眼前的现实问题,而冯先生的想象是建立在过去记忆的基础之上,这就形成了纵向变迁的思考——过去与当下的思考,怀旧与迎新的思考,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第二次转折是搬家工人在“搬花瓶式灯座”时,由于“一时疏忽”而“摔碎了灯座”。这种转折把故事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冯先生想象出了地上摔碎的灯座,并捡起了他以为是碎片的土块儿,然后伤心地哭了起来,在这个时候影片的情绪也开始发生变化,把人从刚刚那种看戏的心情抽离出来,转变成一种含着苦涩的叹息。整个过程中,冯先生总能给人一种错觉——他好像已经从那场闹剧中醒来了;而搬家工人却似乎变得不那么清醒了,因为他们对打破了一个不存在的花瓶的行为深感歉意。在这场转折之后,我们好像陷入了一种迷茫,不知道谁是清醒的,谁是不清醒的;不知道是冯先生无法接受自己旧家已经被拆迁的事实,搬家工人出于人之常情地照顾着冯先生的情绪,还是冯先生已经看清现实而回归了,搬家工人似是而非地认识到了什么而彷徨了。说到底,这其实是在说明我们在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冲突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迷惑,是不得不接受现实而自我安慰一切都是为了发展,还是在想该不该毁掉那些承载记忆的媒介,这也引发了我们的反思——在解决这类问题我们还要继续一边忍痛牺牲旧有的优秀文明,一边又毫不犹豫地将一切推倒重来吗?

第三次转折是车子陷入到泥坑里,冯先生意外找到了挂在自家屋檐下的铃铛。这个铃铛正好与前面遗落在大槐树下的铃铛铛子联系起来,这一下子就将影片升华了,将我们所有不管是片中的还是片外的人引入了一场美妙的回忆——古朴的房屋建筑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这个时候的情绪不再是惋惜,而是一种喜悦——大彻大悟了。古朴建筑是以虚拟的三维空间构图的形式出现,这就代表了人们心中那份对旧有东西的情怀依然存在。片尾冯先生那句“搬新家了”堪称点睛之笔,这里的“新家”不再是影片开头中的现代化新屋,而是在说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可以找到新的方式,不必再以“鳄鱼之泪”的姿态出现——一边无情地“毁尸灭迹”,一边又深感愧疚。其实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到既能对旧有的优秀文明人性化,又能继续开拓新兴文明。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在其中找到了自己,我依旧记得:在夕阳下,响彻在废墟中清晰而又温暖的铃铛声,那是接受新思想的我们灵魂里最动听的回声;我们在其中找到了关注,我仍然记得:在槐树下,虚化在荒土上宁静而又和谐的四合院,那是发展新文明的社会浪潮中最深切的回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