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立:宋元明的《朝鲜东部流行史书》——以"少微知识节"和"十八史"为中心

作者:古籍
秦立:宋元明的《朝鲜东部流行史书》——以"少微知识节"和"十八史"为中心

宋元明时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出版业的发展,流行历史书很多,江伟的"少微知识节"和之前的"十八史"就是其典型代表。这两本书在年初被引入朝鲜半岛,明朝人迅速用朱琦的《资本管理总纲要》的修订版席卷了韩国社会,成为各级朝鲜阶层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渠道。曾江二世的历史在朝鲜王朝初期受到高度推崇,有许多书籍的更新,但在朝鲜王朝晚期,学者们,特别是清朝的学者受到学术影响,对这两本书发起了系统的批评,不仅批评了它的正直范例和内容不符合形式的问题, 但也质疑书中所载历史事实的可靠性。即便如此,这两本书在儿童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俗历史书,有学者称之为通俗史书,其特点是通俗易懂,通俗易懂,有鲜明的通俗历史感,布料种类繁多,可以满足社会各界,特别是平民阶层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的需要。宋源养生,商业活动也越来越繁荣,城市出现在历史书上,成为历史传人的重要渠道。进入明代中后期,考试、娱乐和儿童课共同创造了巨大的商业需求,刺激了各类图书的大规模出版,也使历史的普及更加深入。在宋代以来的许多流行历史书中,江纬的"少微知识节"和曾的"十八史"特别特别。它们隐藏在中国历史中,但韩国、日本等邻国引进后却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特别是在朝鲜不仅有了"曾世江"这个名字,朝鲜人了解中国历史并开展启蒙教育,而且在思想文化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讨论了第二本书在朝鲜的传播和影响,以教导方的家人。

一、宋元明以来,流行历史书的兴起和江、曾两本书的传播

自宋代以来,随着雕刻印刷、历史书籍和佛教经典、历法书籍等的广泛应用,已经能够进行大量的雕刻。《十七史》等宋代史书大量出现,成为一种潮流。与这些书籍类似,从《资本管理总书》中衍生出的"常识"历史书籍的盛行,也为当时的历史讲述活动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从而在普及历史知识和灌输人民群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本管理总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编年史之一。同时,围绕《资本管理总书》也产生了大量的增补、注释、摘录和解释的理性之书,形成了所谓的"通识研究"。然而,由于书的浩瀚,普通医生、大众不仅难以做到,读起来更像是飘落的烟海。出生前,司马光就开始将《资本管理高级史》编纂成80卷本。此后,有陆祖谦《鲁家学节》、陆唐老作《修地一元套注资通"等缩写,这些缩写要么侧重于凯萌,要么以考考为目的,成为当时流行的历史读物。与宋代其他档次之后的微风相比,江纬"少微通节"是至今最受欢迎和传播的节之一。

据史料记载,《少微构思节》的作者是两宋时期的江瑜。弘基的《八同治》简要描述了江泽民的人生故事和书名的由来:

蒋伟, 淑贵, 崇安.第一次巡演在斯瓦茨的阵痛,与深度的易学和名。然后回到阴影中。附近的朝臣推荐了他的圣人,他不能去。政治和中国,太紫小明星看到,宫廷举起遗产。在临终之下,翟辰难以致敬,向恩赐致敬,恢复诗歌做好自己的工作,凡是三人雇不起,给邵先生多少。《节日总书》这本书在世界上。

还按照《小小家点学校声学节》第一届蒋钰继任者蒋瑜在贾西丁年(1237年)的顺序:

邵伟江先生的家有《总鉴赏家节》,细节稍显恰当......后来,建宁公开默默无闻地参观了晦涩先生的大门,品尝了这本书的品质,先生深表赞赏。由于朋友竞争记录,增加体重。今天南山大师袁力学通关,有光前强,拿这本书带效益和润色,加到历史表的秩序赞美,参加著名的公众评议,笔记的语气是严格理解的,迷失了,认为法庭训练。

众所周知,江泽民的"总书节"之后,江源有了新的副本,这些有限的记录成为理解蒋介石"少微节"早期情况的重要依据。

《少微书》及其各种改编作品在宋元明时期大量制作和反复雕刻,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官、私、方形版画。关于其现存版本的大局,王忠民详细考察了明代相关版本的信息,主要是玄德年王峰,刘伟镌刻了这本书《少家点音像段》,《弘济两年(1489年)、正德九年(1514年)十里监理书《少微通段》50卷, 方形镌刻《新杂志宪法站考试少微通满》20卷、《韩林再版修正少微通》20卷等字样,就卷大小而言一般为50卷和20卷两卷,与书末较多的一般学科是平行的。值得注意的是,王忠民强调了明朝初王和刘改编在《少微通节》发行量中的关键作用,指出这本书完全改编自宋朝的鲁远段,其盗窃痕迹明显,语言简单,易读,在明朝中期以后广泛传播;金菊元对于该书的早期版本,特别是元期刊进行了专门梳理,认为该书最早的版本现有元期刊《少微家点学校视听版》56卷都是根据《资本管理通论》的笔记书,收集了上百个笔记等章节对本书进行了修订, 其书大谈南宋中期,与江玄决定不谈恋爱,在威江在当时享有盛誉,所以书业伪利润。因此,综上现有的研究,流行宋元明时期的"少微知识段"版本在内容上,不是单一作者写的,更不用说江瑜的手了,而是在"进化"的历史过程中。然而,这本"通识本"对大众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初史学家范立写道:"历史的浩瀚无比,所以邵伟先生的'科'也描写了出来。伟大的书是国家的政府,为准备历史的话语而注解,一切美好,包罗万象,以文功先生的"大纲"为指导。"节日到"已经从家庭传承到人。"帮派"书法是严格的,打破了世界教育。"从《家庭与人背诵》中可以知道"小节"的流行程度到深度,更重要的是,范某的《分节》和《大纲》的实践可比性揭示了这本书的重要性,而突然间出现了一本"分节"而不是"常识"的原著。弘基两年、正德九年、秘书两次出版,明武宗本人也亲自作《皇系》前言,可见《节》不仅在民间很受欢迎,而且引起了皇室的注意,成为皇帝的常住书,而皇室出版的书和出版的书在社会上受到了高度追捧。

除了《少微书》之外,《十八史》作为宋元时期又一本重要的通俗史书,不仅为这类史书的编纂开辟了新的语境,也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历史知识的传播。《十八史》是宋朝末元人有的第一部汇编,记载了从远古到宋代的历史。该书出版后,以其简明扼要、细节丰富的特点在蒙古教育界广受欢迎,在元朝官方民办学校被用作历史教科书。它的元期刊现在包含2卷,10卷,每卷2卷。进入明朝后,不仅学者们加入原版、注释形成新书,还补充了元朝的历史,甚至将"18史"和"元史"的更新换成了"19史"。由此形成了《李斋先生书名笔记释义18部史》7卷、《书名详述19部历史阴与意义解释》10卷、《古今书名注释19部历史大考》8卷等版本。其中,《十九史》是第二次也是一般性的考核,这本书传到了朝鲜,成为东方最受欢迎的《史》版本。此外,《李赛先生的书名说明对十八史的解读》7卷均为前述王峰、刘伟改编。王和刘是师生,他们合作重编、镌刻大量通俗历史书、《18史》、《少微知识版块》、《一般学习版面待更新》等都是这类。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李赛先生的书名记述了对十八史史的解释》第三卷对刘伟的修改文字:"曾氏还是陈寿的老,对魏称帝,依附于汉武。也就是尊重朱子的"大纲",纠正"少微一般",现在重新打开这本书,到汉联云。"这里透露,他改编史书的一个原则,即朱琦《资本管理总纲》纠正书法,特别是正统安排,这就成为王、刘改编这种不同于以往版本或其他同期改编的重要特征。

作为通俗的历史书,《小微知识》和《十八史》这两本书在宋渊明时期历史知识的传播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学术上却屡遭诟病,被认为难以登上殿堂。清朝四位图书馆朝臣回顾了《十八史》:"其书摘录的历史,稍有不同,第一卷书名《宋封》,特别破旧。盖农村阶级,依托同时代的胡一贵"古今总战略",远非如此。"表现出对朝臣的强烈蔑视显然是高学术判断标准的结果。同样,四位图书馆朝臣在"少微通段到"云上:"是拿了司马光'资本管理通'删的书大事,但第一和最后,不如原书好。"更有甚者,"香郎想在《鄂州小集》的结尾处将王伟《月山记录跋涉》的标题称为"总段待改官",怀疑是重构的时候,不重磅旧书。还有《明史李东阳传记》说,东阳被命令编纂《通书》......《张元轩传》又称《通识》副会长。"要点"立即成为"章节",涵盖了奇数文本的历史。"这是'少微学习节',误认为是明弘志、正德多年的官方历史书《往事的通识》。19世纪初,韩国学者洪玉洲在读完《四库特》后指出,四位图书馆朝士的错误,"对江煜的《总书》,对李东阳的《要领》,江默尔的《朱子书》是未知的。与博物馆主题处于同一时代的王明生说:"总书节是"56卷,宋少义先生崇安江裴写道......奈江宇先有这个抄袭作品,想晦涩难懂的不会欣赏这个。姜玉云,害怕信心不足。"不仅把《少微观知识》说成是抄袭,而且说朱炜高度重视这本书,抹去了它的历史价值,没有注意到它在普及历史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相反,在将"节日"和"历史"引入朝鲜王朝之后,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对朝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二、《节日》、《历史》两本书,东至朝鲜

据《韩国太宗记载》记载,韩国太宗三年(明永乐新年,1403年)9月10日"读《十八史》,今年10月27日,明朝使节使黄琦带来的礼物书包含了《十八史》。可以看出,《十八史》在15世纪初被引入朝鲜半岛,成为国王的皇室观赏之书。到了成朝二十三年(明洪志五年,1492年),《十九史》出现在书中,从此,《十九史》的读物中也多次被传讲。与《十八史》相比,《祭节》东段更早,大约是高丽的末期。朝鲜已故学者李奎景(1788-1856)认为,"少微通节",中原有没有I栋儿童小学生,有证,盖元、李香桐感染袁文时也庸俗。根据元史袁师傅到袁文八年,燕丽静老师蒙古族孩子,教学生"总书节",用蒙古语翻译和教学。到了今年前九年,翻译的"通书节"就出台了各种学习方式。当时还进入阧朝,流行东方,沿西也一直到今天。"也就是说,早在元朝九年(1272年)左右,通过官方授予的方式从元朝进入高黎,就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这种猜测。比较可靠的记录是七年间高立新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李战(1345-1405)做了"少微研究",其话在当时的槿庵州长温心文化教育,以经典判断赫伦得到一个"少微"再版,广为流传, 朴槿惠上班后,继任者接踵而至。说句轻描淡写,这段文字是该书传入东方的最早记录。上述金正日也持这一说法。虽然传入传输的上限仍然不确定,但它表明,至少在1381年之前,节日已经进入朝鲜并逐渐传播。韩国中后期历史学家傅安天(1712-1791)记载:"和武东的'小关'盛行,自混乱开始以来。在混乱的书之后,洪武堂作为安东政府,在全世界出版。"有人指出,"节日"在朝鲜盛行是在战争结束后,当时大量官方和私人文件在战争中被毁,历史书籍散落,有鉴于此,安东政府将洪安度祥和《方博月城李公》广泛镌刻书籍,以获得好书《小微》待出版, 而洪文馆的系列解读附在卷末,有利于孟的教育。事实上,在明朝末期,当《节日》在韩国流行时,这本书仍然被进口,韩国著名朝臣金正恩(1580-1658)在明朝九年(1636年)被赋予了"节日",成为金氏家族的传家宝。这无疑取决于朝鲜与明朝之间相对稳定的宗宗关系,以及朝韩之间以天使为载体的频繁图书往来。

这本书在朝鲜的流行版本比原来的版本更重要。就内容而言,最受欢迎的《节日》版本是明初王峰和刘伟的改编。朝鲜末期著名学者丁若铉曾对《文艺节》提出严厉批评,这很重要,那就是"以文功的书为蓝图,但以朱子的《纲要》为例,不成文"。比如,书中的三个部分叙事以魏为主,而正直的榜样,看似文学,题材不符。其实,这恰恰是与王某合作的,刘某改编了这次《总书节》《尊重朱子》,并纠正了该栏目"少微一般"的特点。此外,安定福还有"刘氏'少微学节'的称号,在外学科之后",李伟(1579-1624)也被称为"刘纬","总书节"坚持其论点和区分,然后从C正午到子子,东周去世七年,大书是正统的。以上都是刘伟在朝鲜受欢迎的证据。据考察,包括明武宗正德九年"节"刻版,明朝官员私下出版的《节》多由刘伟本镌刻并稍作修改和更新,这些版画经过东方化,客观上扩大了刘伟在朝鲜"科"的接受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刘在重新编辑《章节要点》时,他觉得宋、廖、金、元的历史事件没有记录下来,于是抄袭了《章节要点》正文的例子,将四朝历史改编成《附加笔记待更新》,简称"章节待续展"。这两本书不仅在明朝经常同时流传,而且与朝鲜的引入并行,形成了一个"节日"制度。

俞瑾的《十九史》是朝鲜最受欢迎的《Slix》版本。由朝鲜著名学者徐有轩(1764-1845)撰写的书板目录《考考》详细介绍了书板的保存情况:"十九部通考史"八卷。明金石先写。其元时代之下,余金继续进入其中,标题云"十九史",其实编年史也一样。南汉开元寺收藏北汉泰古庙收藏宁边政府藏语..."虽然他把曾梵天误认为是明朝,但明确指出,朝鲜通过的《十九史》是剩余的补充,由藏书委员会在各国政府的广泛分布下,很明显它的受欢迎程度。哈佛汉书馆有一本韩文木制版的《十九部历史的通考》,封面标题为《十九部通考史》,下有"薪资"字样,半页九行,行十七字,包括九江大本、濮阳竹窝玉金和袁周天玄序列,其中8册。根据随附的英文摘要,这本书刻在 15 世纪的韩国教皇时代(1470-1494 年)。如果它的时间准确可靠,它与上述时期十九部历史的出现相吻合。据此,早在15世纪,裕进《十九史》就已经成为朝鲜比较流行的《历史》版本,并一直沿用至今。

"节日"和"浅滩"引入韩国后,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阶层。首先,这两本书经常出现在国王的圣经阅读中,是他们了解中国历史和学习历史经验的重要途径。玄祖的著名朝臣刘希春(1513-1577)在他的《玄祖日记》中记录了玄祖与大臣讨论两本书的场景。例如,玄祖九年(1576年)7月,"(上图)还问朝臣们:'十九史和'小书'好吗?朝臣们是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通书》第一卷用的是汉书的搬迁史,文章很厉害,在作文上能用很多字,而且笔法也不是明显没有准备的。《银条》按照朱子的《大纲》和一小段,所以笔法很清晰,文字也很好简单,这样孩子文笔就不会进入。"为了使《圣经》读起来更加准确和深入,玄佐对刘的两本书进行了评论、补充和更正,并写了《历史疑惑》,还使金瑜(1547-1615)修改了《十九史》,加了注释,供皇室概述和讨论。1835年2月6日,景贤堂召开电话宣读《史》,侍者李维金说:"这本书始创于太古,追到汉唐宋统治的事迹也......虽然是一本书,但它可以是一个门徒,然后封面也准备好了,不能一般地阅读,虽然逐字逐句,但必须以讨论理解为导向,也是意料之中的。"强调这本书的欣赏作用,我们需要细细阅读,才能把握过去几代人的成败。

鉴于《史》和《章节》简明开明的特点,它们已成为王室特别是王世子学习历史知识的常用教材。中宗二十二年(1527年),朝臣们玩道:"今天,东宫在四本书中,唯一一本没有进入'温和派',而'19年史','少微书'都在谈论。"这两本书在条目顺序上优先于传统的儒家经典《中书》。其实,鉴于东宫教育中的历史关系,朝臣们也颇为关注,一些大臣从"第一史和末代史"和"史"中不能被抛弃,担心世界儿童过分强调历史,导致学习不足。在十四年(1673年)中,侍酒师的办公室开业了:"王世子芳说,'汉朝总书节',而左翼政府金守恒则认为,书进讲后,有一天是紧迫的。《汉记》讲完后,再跟《大学》再合适,但历史不能被抛弃。"大学"进讲,到《同建汉字》下面,晚上读两个都像一韵。"这也从历史的侧面反映了,尤其是《小节》在王世子的教育中的地位的重要性。

同时,《节日》和《史记》是医生和儒家阅读的基本史书,与科学的考核、历史学家的选拔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官方和私人历史数据记录法院将两本书授予各种道教学校和朝臣并不罕见。世宗二十六年(1444年)8月,在青州乡镇学校赠送《通识课》、《性科学小组书》、《近思想》、《通学大纲》、《通学课》等书籍;玄祖新年(1568年),学校图书馆镌刻《十九史》400件,国王的朝臣较多,弘文馆所有官员都不在其中奖赏。此外,战争结束后,中央政府和藏书被严重破坏,因此当时重新了大量的铭文,包括第19部历史。另一方面,"斯库利"和"节日"与朝鲜的各种考试密切相关。世宗十二年(1430年)规定,武术和翻译选拔人才的考试书目包括《少微一般书》,要学习在宗宗的亲戚中必须通过《小学》、《小微书》、四本书、两本书,才能放学。在《静物》初期,历史官选择了"只尝试'少微观将军',做一个叙事"。虽然《史》不是一本考书,但文科考试在选题科目和最后的考题对策上客观上需要了解历史知识的内在要求,让儒家学生从小到大到《史》、《分部》作为启蒙史书。朝鲜人比比皆是,他们很早就读过甚至背诵了这两本书。著名历史学家李玄曦"八岁,读《小小书》,特别是郑宗禄(1738-1816),"五岁读曾史,天读五六板,六岁少教微剪刀理论,三眼成背诵,"可称得神童。当然,除了被背诵为儿童读物外,还有人为这两本书都经过了仔细的评价,曹正祖的判断书行,就是从渔民那里借来的两本书,待评价,写进《薪海笔》。

此外,《节日》和《历史》也是皇室和两个家族开展内阁教育的重要入门书。玄祖的第三女,圣母领主淑容,"从宫民的《十九史》中,略微引出了古代的兴衰,人物是对与错。生活在英祖和正祖时期的李显清为女儿开辟了道路,"只有小学的书籍数量,'微书少'60块板。此外,朝鲜王朝中期后,王廷设立了专门的内服教员,进宫进行文化教育。英祖皇后童贞(1745-1805)的弟弟金龟柱,担任内侍,据他描述,"月刊、试讲册,是三书、四书和《通书》、《史》等书,另外没有尝过他的书。"因此,《历史》也是法院官员学习的教材之一。

更重要的是,《历史》和《节日》逐渐成为韩国社会最受欢迎的蒙古语教材,对整个韩国社会的通俗历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定福梳理了韩国时代儿童教育的一般过程和几本基本教材的阅读顺序,首先是"千字文"、"课堂"或"对",其次是"孩子第一",再次为"19历史",此外还有"切新字灯"。其中,《千言万语》、《十九史》、《斩新词》三本书均来自中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十九史》是当时蒙古国教育高等阶段的必备教材,后来的村道《十九史》、《通萌第一》、《课堂》、《斩新词》为"四本书",把"少微学习节"称为"总书",这两位在班级教育位置上甚至已经超越甚至取代了《资本管理总书》和《总纲》。难怪当时有学者称这三本书为《千言万语》、《节日》和《历史》是"东方成功的六本书"。

综上所述,高丽自末期以来,特别是朝代,从国王的亲戚,到老百姓,无论男女,都是"节日"、"历史"作为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教材。这两本书深入探讨了朝鲜社会的许多方面,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为什么这两本书在朝鲜如此流行呢?一、《历代》、《史记》具有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篇幅适中的特点,读者可以快速掌握中国朝代的历史。皇室成员,两类贵族都能理解过去几代人的兴衰,儒家学生可以学习用科学相关的历史知识,孩子和普通平民从识字中学习,各种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养分,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这两本书的内容对于社会各界来说是其在东方流行的重要基础。其次,更重要的是,两个版本的朝鲜语畅书大多经过明朝人的修订,书法以朱子的大纲为基础,符合朝鲜王朝尊朱字的真实意识形态。朝鲜王朝是由朱字建立的,他们的历史观,特别是正统的安排,也深受朱字的影响。《资本管理总书》在正统问题上与朱镕迅不同,特别是在三国正统、司马的宗炜、朱的尊娟、刘伟对朱镕道前"节"的修改上,更符合正统的朝鲜人观念。于瑾《十九部历史总考》中举例云:"从秦汉时期,也根据曾梵的旧书,和朱子的《纲要》是真的",以及《总纲》第一栏的所有例子,所以它的笔画赢得了紫阳微目的。特别是明清鼎之后,朝鲜王朝长期坚持尊重和贬损清理的观念,并通过编纂史书、创办大报等方式,培养对大义人的尊敬,把《大纲》的俗名教导,用《纲要》改为《纲要》的"栏目", "历史"无疑适应了这种社会氛围。朝鲜人韩玉赫说:"只有江先生的'总书节'也是......帝国的一极,谴责盗窃的伪国家。揭开中国真正的脉络,绝对四座与陵墓一起被夷为平地。余忠孝道和獠牙人自厯,小偷丑自丑。"可以说,内容丰富、细节长度适中和"正统"的例子,促成了这两本书在东方的大量传播。

三、韩国人对"节日"、"历史"的更新与批判

在《节日》、《诗歌》在朝鲜广泛传播的过程中,不仅留下了大量的朝鲜出版物、钞票,比如《节日》也就是《节日》,还有一些版本的《金神梦春经》、朝鲜文人物、重刻版书、燕辰人物金属人物书,同时,左右的第二本书, 尤其是《历史》,有一些朝鲜的补充,值得进一步讨论。

在朝鲜王朝的通俗历史教育中,虽然两本书一般同时进行,但评价上仍存在差异。李世山(1625-1715)曾选《章节》和《史》的内容作为"历史选编",其原因在于"为了让人知道,古代和历史上的赵国三位皇帝中的第一位,曾氏也是;在他看来,《史》通过古今和内容简单,"小节"文本是可取的,又不好,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所以李某将两者转化为既古又现代又精髓的"历史选择"。李指出了这两本书的缺点,但批评这一部分比较普遍。郑红轩说:"少一般微观,国民风俗,仔细看,不带评判性的'资本管理',文字颇具权衡取舍,有文学性和非连续性......它不像"历史"那么详细。魏伯闰(1727-1798)也指出:"到'少微书'线和村校巷子里,能谈到周说的唐,于昇没有曾的《十九史》那么简单,简单,略带准备,赢了。因此,围绕《历史》的朝鲜王朝制作了大量的续集和仿制品。

首先是中国历史的更新。因为《十九史》止步于元朝,明朝死后需要辅以明史,尤其是朝鲜王朝基于明朝"再造恩典"的感激之情和明朝死后的心灵对周思明的尊重心态,以及其对《明史》的修订的不满,因此特别热衷于编纂明史, 朝鲜王朝出现了大量的明史著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补充"历史"命名。如洪仁木的《连载史》、魏伯辉的《新系列19史续集大明编年史》、郑昌顺的《古今记》等。二是加上东方史,也就是朝鲜史。朝鲜王朝中期,郑裕(1648-1736)曾写过一本《历史补编》一书,指出朝鲜人对曾宪的《十九史》评价很高,人们熟悉中国历史,但由于《史》中没有韩国史,朝鲜人对自己的历史不是很清楚。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郑决定在《十九史》之后增加相关的朝鲜历史,"逐条附上曾志伟的原始历史",以加强朝鲜人对自己国家历史的理解。这一文字是后世传承的史学家,洪仁木、洪煜周父子的"更新历史"与此非常相似,书中首先记载明朝的历史,如果有涉及朝鲜的事情或朝鲜发生了重大事件,则在年底附上相关历史大纲。到了近代,韩国文人金泽荣(1850-1927)编纂了《东方史丛书》11卷,作为韩国人学习自己国家历史的入门书,其书法仍然以曾氏为蓝本,足以看出《史记》的生机力,其影响可以说是与朝鲜王朝的几份。

此外,在补充东方史的基础上,还有将中国和朝鲜史合编成册的历史著作。上述《历史增刊》和《历史续编》都是以东方史为辅,把《中国史》作为历史主体的书,而《中韩合编史》则是把两国历史放在一起更平等的位置写成的。在他的论文中,金一寿引用了苏宗写的《中国东部第十九史》一书,指出这本书是中朝共同编辑历史的早期历史素描。

然而,几个世纪以来对朝鲜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和节日在朝鲜的后期阶段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在韓國晚期,學者,特別是實踐學者,有系統地批評這兩本書。他们吸收了前朝鲜学者对这两本书的零星批评,然后完全拒绝了它们,触及了这两本书在朝鲜历史教育中的地位。相反,此前承认《节》、《斯库利》的论调、朴趾元、丁如元等开始强烈批判第二本书,在中国没人问,东方是代替宝藏。他们不仅了解到"四书图书馆书"没有包括两本书,还了解到中国人甚至不知道"历史"为什么,"中国的书,独自在海上东方",韩国儒家们感到震惊,而且还感到极度汗流浃背,并逐渐萌发了完全否定这两本书的倾向。朴趾元(1737-1805)写了《<史>不可读》两篇文章,"<一般部分>不可读"两篇文章,文章的标题表明了他对这两本书的批判态度,丁如玉的收藏也有与朴槿惠相似的文字。事实上,这些人不仅批评了"章节"的含义和内容与外在形式不符的问题,而且对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朴趾元为开头关于古代史的记录,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我不认识所谓皇帝的王?田园诗?鬼魂?人?什么是木之王?从年代开始,拍摄有什么意义?什么是化学化云?什么是化学人?如果云哥是同胞的名字,也就是皇帝有父母,当名字不是第一个,如果云先出来,云哥呢?至于十二兄弟当皇帝,兄弟不是,如果云序列和,什么年份的短长,如果一样?"一系列旨在揭露《斯库利》荒谬性的问题,没有足够的信仰,朴槿惠甚至明确表示,"如果我想要文化教育的状态,会不会自焚'斯莱洛'也开始。洪汉周也有类似的看法,他也表弟洪玉洲准备了《历史》作为《历史》的补充书,指出"曾经第一个却是无名学生也是,不能随书在四个图书馆里,为什么要拿规矩,但一定要继续这本书才能继续?""

可以说,朝鲜王朝晚期知识分子对"节日"、"历史"的批评可以说正在增长。这些截然不同的评估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其实源于明清两代学术潮流的差异,即明清两代学术风貌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朝鲜王朝对"祭典"和"历史"的认识的变化。明朝以后,特别是明朝中后期以后,注重历史知识的普及,官民私人都写了大量通俗史书籍,因此,通俗史成为明朝历史的重要特征。《历史》、《元明节》大受欢迎,多次出版,《节》一书多由司司长监督和雕刻,如此潮流,朝鲜王朝也推崇第二本书。到了韩国中后期,明清以后,学习风格发生了变化,流行趋势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强调深入研究的研究。进入18世纪后,随着北方学派和实校的兴起,一些朝鲜人逐渐跳出了清朝作为意第的狭隘观点,他们开始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清代的文物,主张向清朝学习"用厚学生"来促进朝鲜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在18世纪中后期,清朝传入朝鲜半岛后,虽然许多朝鲜学者仍然持有朱子的立场,但一些学者吸收了清朝的学术因素。如前所述,四库堂、王明生等清朝学者对第二本书嗤之以鼻,认为它"非常不同"和"特别糟糕",极大地影响了韩国人对第二本书的判断。结果,他们开始反思和批判过去作为"经典"部分,"历史"。尽管如此,这两本书在儿童教育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由魏伯宣、洪煜周等学者在同一时期仍然对第二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即使在近代,这两本书虽然逐渐被韩国大陆的历史教科书所抛弃,但在历史的写作方式上,仍然对后来的韩国历史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结论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历史对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形成了巨大的辐射效应,在编纂史书、历史观念、历史机制等方面给予了后者广泛的影响。作为宋元明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流行历史书,《曾世江鉴》在儿童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没有被列入四大图书馆朝臣等法人眼中。第二本书是关于在开始的东方到朝鲜的开始,之后明朝人根据朱琦的《纲手》身体改版,朝鲜社会周围的两本书也出现了许多续集,很明显,第二本书对韩国历史的编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朝鲜的"节日"和"历史"经历了从赞美到批评的过程。这两本书在韩国初期受到高度评价,不仅受到明朝流行历史潮流的影响,而且适应了当时朝鲜王朝强调的对王义的尊重,对社会氛围的尊重。到了朝鲜晚期,随着明清两代学术氛围的变化,特别是进入18世纪后,主张向清朝学习的朝鲜北学派逐渐兴起,而在清朝,对研究的深入研究的重视也取代了通俗历史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一些韩国学者,特别是学者对曾江二世历史的态度也从赞美转变为批判,从而成为中韩历史、社会思想与历史互动的重要例证。

秦莉,女,山西长志,博士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本文原载于《古代文明》2019年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