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幸存的"永乐经典"只有4%,为什么还值得这座城市?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

"永乐节":曲折的回程之路

记者/于伟

发表于2021.6.21, 1000期 《中国新闻周刊》

幸存的"永乐经典"只有4%,为什么还值得这座城市?

(6月8日,读者在国家图书馆全景美术馆观看永乐节。图/IC)

近年来首次亮相的九卷《永乐》自6月以来一直在国家图书馆展出。这些"永乐经典"风化了,有的在清代被汉林官祇从宫内偷来,后来进入古董市场;每一本《永乐经典》都是一本孤独的书,价值之城。

清朝末期以后,《永乐大书》就像一个沉沦在地上的史前遗址,世界上有多少书,散落在哪儿,谁也说不出来。新的零卷不时被"考古发掘",并出现在图书馆,拍卖行,收藏家手中,甚至农民的家中。

目前,世界知名的"永乐节"共有400多册,部分零卷存活,与整届11095卷相比,还不到现有4%。这些零卷由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公共和私人收藏家手中,其中中国241家,日本60家,美国53家,英国51家,德国5家,越南4家,爱尔兰3家。

《永乐》汇集了明初的7.8万册藏书,是学者们的古宝,研究价值无与伦比。在现有的4%中,大量古代"孤书"被抢救,至少有600种遗失的书籍被重新认定。

为了充分发挥大书的研究价值,前皇帝的私人收藏,以收藏整理、影印和出版的方式走进了老百姓的家中,历时近一个世纪。目前,全国地图正在开发"永乐节"数据库,使盛大祭典上线。

回头路

2020年7月7日,两本《永乐》在巴黎一家拍卖行展出,净价为640万欧元,由一位中国收藏家支付。这是世界在6年后发现"永乐经典"的零卷。

《永乐之书》上一次出现是在2014年,地点是洛杉矶的汉廷顿图书馆。当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馆长陈素得知后,他把照片发给了中国文物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红燕,请她帮忙确认。初步判断是原文,正好是敦煌古图书馆文献组组长刘波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参观,专程去汉廷顿图书馆,来考察这本书。

幸存的"永乐经典"只有4%,为什么还值得这座城市?

(2014年,"永乐经典"在美国洛杉矶汉廷顿图书馆的藏书中被发现。图/新)

"封面经过修改,还用黄色硬皮,外观贴近,内容正确。这些功能与真实功能完全相同,看到它们我非常兴奋。刘波回忆起《中国新闻周刊》。这本书是1968年由一位前往中国的美国传教士的女儿捐赠的,但博物馆里没有人懂中文,它一直留在仓库里,直到聘请了中国图书馆员杨丽伟才被发现。

陈红燕说,"永乐"的鉴别并不算太难,因为每本书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卷号,搜索目录就能知道。对取景也有严格的标准,使用专用纸,这些特征更容易判断。近年来,有人曾持有"大经典"的希望捐赠给全国地图,打开的书大小不对,一看就知道不是原作。

2007年11月,启动《中国古物保护计划》,专家组到各地对古籍进行监督核实,陈红岩担任国家文物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那一年,在上海考察时,我遇到了加拿大华裔袁伟文,他带回了一本他藏起来的书。国家地图和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进行了4次鉴定,认定为真品。

"每一本书都令人兴奋,就像上帝的旨意一样,开始古籍普查真是太惊喜了。陈红艳回忆道。这本书是"模型"押韵"湖"书,一卷三卷(卷2272-2274),以及两本"湖"书的原始收藏(第2270-2271卷,第2275-2276卷)。该卷于2013年10月正式录入藏族地图,是目前藏国地图的最新卷。

这本书于1983年被发现,具有戏剧性。那一年,山东省农民孙宏基在县文化博物馆的墙上看到了"永乐经典",发现表弟孙红林家的古籍非常相似,于是他写信向北京图书馆汇报。这本名为《天地之脚》(书页上下部的空白部分)被剪下来,以夹住鞋子样本。虽然农妇是文盲,但从祖先对传统崇拜纸的攻击出发,使文字内容得以完整保存,再经国家地图收藏和修复。

20多年来一直研究和组织永乐经典的古代专家张晨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盛大祭的出现"令人不满意"。

1974年,中国图书局编辑张晨石被赋予了一项特殊任务:组织近年来新发现的《永乐经典》零卷,复印出版。20世纪60年代,目录版画家王忠民等人抄袭出版了当时存在的730卷《永乐经典》,然后又出版了一本新的零卷书。

当时,中国与外国的交流很少,与外国收藏家和个人的联系必须通过外交部进行。想看和影印国外收藏的盛大经典,难度大。

有一年,张晨石听说日本有一本书,具体信息不详,去日本拜访了一些朋友的询问,没有结果。几年后,复旦大学教授张培恒去日本探望,执着的张晨石请他帮忙。这卷书刚影印出版,张培恒订了一本书带回来,多年后,张晨石终于看到了这本书。

1986年,张晨石收集编纂了一份新的零卷影印本出版,他花了12年时间,为影印版增藏了67卷。

生命线有很多

《永乐法典》的编纂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散乱、破坏性的历史已有200多年。令人惭愧的是,《大书》的编纂是寄托在太平时代的理想之上的,最后的损失反映了这个国家破碎家庭的背景。這本偉大書的命運,幾乎是國家命運的縮影。

1403年,明成祖说,在皇帝上任的第一年,为了消除"和平之战"之后的不公,他希望文化笼子里的人,下令编纂一本大书。这本庞大的藏书7.8万册,2000多人参与,共11095册,22877册,3.7亿字,被命名为《永乐大书》。

盛大的祭典一直深陷紫禁城,真正的皇帝只有弘基和嘉靖两位。贾景帝真的很喜欢这个节日,经常把一两本书放在书桌上看。由于担心被大火烧毁,他甚至下令重新录制,这是一次为期六年的重新录制,提前三个月完成。后来有传言说,永乐年原作被带入明永陵埋葬,因为既然副本被重新记录,原件无处可见,现在大段落都是嘉靖抄本。除了"随葬"之外,还有很多关于原作下落的传闻,比如多年来在紫禁城大火中焚烧,在李子成纵火宫中焚烧,以及藏在"皇家档案馆"的御史墙厚达6米等等。目前,被李子成烧焦的猜测是主流观点。

嘉靖抄袭也是一条终生之路。清代时,书抄本存放在汉林府的一个亭子里,从此,大臣们借阅了伟大的书籍,伟大的书籍一个接一个地被盗和丢失。五十年后,乾隆修复"四书"时,不见了一千多本;嘉庆、桃光年代,当使用伟大的经典《全唐》和《大庆统一》时,被官员广泛窃取;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汉林大院成为战场,剩下的经典作品大部分被烧毁,在废墟中发现了数十份副本。不被利用的入侵者用大代码取代了砖块,建造了防御工事,甚至制造了马槽。稍微了解一下古籍的价值再趁趁抢,而英国驻汉林阁的大使馆要接近水底,收入最多。

被英法军官抢掠的"WingLe Classic"成为盛大祭品散布在国外的主要场所。

1996年,听说英国和爱尔兰有了新的零字书,古代专家张晨石前往两国实地考察。一位英国汉学家告诉他,这些经典一直存在于老房子的阁楼上,几十年来没人问,没人知道价值,然后老人死了,后来老东西被清理干净了。2014年在汉廷顿图书馆发现的书也是如此。这本书于 1900 年由美国传教士约瑟夫·怀廷 (Joseph Whiting) 从中国带回,60 多年后由他的女儿与其他书籍一起捐赠给亨廷顿图书馆,为期 114 年。

清朝灭亡后,《永乐大书》的国家收藏始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作为一名公务员,鲁迅也为永乐经典的国有化做出了贡献。

清末年,仅存的64卷《永乐大法典》由内阁和翰林书院院长鲁润轩私下安置在家中。民国成立后,鲁迅成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图书馆是他负责的事务之一。1912年7月,他多次要求陆润宇将藏书送入藏师图书馆,这是国家图书馆收藏永乐的开始。

通过政府调拨、海外返还、藏品捐赠、购买等方式,国家图书馆不断丰富"永乐大祭"的藏品,至今共藏224册(其中62册暂存台湾),是国内外最大的"永乐盛典"藏品。自1912年以来最大的收藏品于1954年由苏联中央列宁图书馆以52卷归还。

幸存的"永乐经典"只有4%,为什么还值得这座城市?

(6月1日,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博物馆)组织的"珍珠与鹤的再创造——永乐的回归与再造"展览中,工作人员通过情景喜剧向孩子们讲述了永乐格兰德的故事。图/IC)

抢救丢失的古籍

《永乐经典》这类书籍,对后代来说具有重要功能,就是编纂古籍。大书会是明朝皇家图书馆——文元阁收藏的藏书,但文元阁收藏的藏书到日历年,已经"十不一"了,清康熙的岁月已经很少了。

"古籍印刷少了,只有富人才有,一旦发生火灾、战争等,就更容易丢了。张说。而这本书就像一个流动图书馆,保存着这些缺失的古籍的内容,《24史》是"老五代史"之一,就是靠《永乐大书》来找回。

《古五代史》编纂于北宋初期,清初已经完全失传,乾隆年代靠《永乐大书》"得到89%"。1784年,《古五代史》在《寺书》上发表,被列为郑史"二十四史"之一。不过,据历史学家陈伟介绍,清人民编纂《老五代史》出于政治意图也有被篡改的现象。

清代编纂的另一本大型书籍《四书图书馆书》,是依托《永乐大法典》系列古籍巅峰,由部66种、历史系41种、分部103种,收藏的175种被抢救出来。尽管如此,原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力也批评道:"宋元以来已经去世的书,虽然靠传播,但当时的编辑,还是有很多遗漏。"

从那时起,从《大书》中抢救出的古籍的工作仍在继续。例如,在国家图书馆任职的苗先生,出版了《曾志三卷》、《明永乐顺天夫志》等,赵万礼编纂了《陈氏年鉴》、《元统一》《席仁贵的辽事》等。

2004年,张晨石与几位学者合编出版了《永乐大书《方志》,系列全部遗失的《方志》,共900余种,对于研究宋元明初史文献、语言哲学具有重要价值。张晨石还录制了几部有趣的民间作品,如宋代启蒙书《黄金故事》,专门记录过去的典故,后来发表在《孟山都的融合》中,以及元朝的《网发笔记》,这是民间知识分子记录的关于理发的有趣故事。永乐经典的特点是包罗万象,大量民间书籍也包括在内,收集了"百年历史的一个子集,如天文学,地理学,阴阳,医学,僧侣,技能。

在2013年收集的《湖》一书中,学者们收集了22位元代诗人的26首诗。本卷包含"湖"字诗,主要出自唐宋诗集26首,甚至作为元代诗集,"全元诗"也不包括在内。

《永乐经典》的收藏难度很大,主要靠运气。这主要是因为《守则》的编纂很特别,不是现成的书一起,而是把各种书拆开再编辑,分类是根据韵律和文字。即"以押韵为大纲,以词系",每个词分类收集与该词相关的各种信息。"比如《湖》书下有'东湖'条目,抄袭各种方直立关于东湖的记录,然后抄袭各种关于东湖的诗篇等等,都分头换面了。张说。诗人的所有诗歌都将分散在不同的条目下。

张晨石认为,这给今后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东方一段西,要拼凑起来是很困难的。"所以收藏的古籍大部分遗骸,整本书很难拿到。

1951年,收藏家周淑轩向国家捐赠了一本《杭》韵律,从中记录了两本完整的书籍,这是一个奇迹。这两本小书《都市胜利》《西湖老人的繁荣》分别署名《灌溉花园内墩》和《西湖老人》,分别记录了南宋杭州市的风俗和文学,全部收录。张晨石认为,从内容上看,这两位作者都不是普通市民,生活奢侈,经常去私家园林,宫廷的殿堂也是心里,可能是皇室成员。后来发现元代的笔记有记载,"灌溉花园内顿"确实是姓赵。

这个例子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它造成了很多错误,"当时的书作家先是从书中摘录,然后再写,嘉靖年份再重新记录,清朝编纂的"四库书"再抄本,每一本只会增加误差。比如唐代林宝的《元姓记》,记载了唐代名事,添加了很多名人事迹,后来又败了。清朝修修"四本图书馆书"时系列有十卷,但明朝拆解七八卷后,记录错误太多,四位图书馆朝臣一次,学者孙兴印、洪颖和两派又一次。到了近代,学者罗振宇用了唐代墓葬三派,然后余仲英又用了四派,只是把错误基本放好了。现在一些新的墓志铭已经被挖掘出来,我们可以继续上学了。"张晨石说。

再造与重生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中国图书局对全球永乐经典保存状况进行了三次调研,先是著名目录版学者王忠民领衔,后两次由张晨石领衔。调查结果从第一卷的730卷到第二卷的797卷不等,到2013年,第三次调查增加了21卷,400多卷和800卷。

总体趋势是,找到新的零变得越来越困难。"它可能会在以后出现,但看到很多是不现实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组组长刘波说,损失最大的年份是在乾隆和光绪之间,当时他们被翰林书院的官员偷走,从1万到不到一千。当它在1900年被侵略者洗劫时,汉林之家只有800多份副本,因此更多的经典作品留在了国内。

不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晟认为,在中国发现重大事件的可能性很小,重点应该放在八国联盟所属的八个国家身上。他告诫人们要使用一连串的书,比如苏联,它从大连图书馆拿走了55本,还归还了52本,剩下的三本很可能还在那里。越南河内远东学院的四本原著下落不明,可能被带到了法国。

在等待的同时,国家层面启动了盛大电影节的影印出版工作,比以往的中国图书局影印出版更大、更有力量。

2002年,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任继和呼吁全球机构制作该书的大份副本,并专注于影印和出版。"这是一个造福中国和世界学术界的重大事件,"任继和倡议"希望全世界的藏书机构、收藏家集体努力,盛大庆典,承诺借用《永乐》原著提供摄影、制版、返还,让这一文化遗产重新出现在世上,永远挂着。

截至目前,国贸出版社已累计在国内外出版233册,约占现有总册的56%。其中,共出版了164本中国大陆现藏书,并提供了13位海外收藏家的69本供影印和出版。本刊物采用仿真影印、版面、线条、材质、取景等全仿嘉精文案的形式,几个可以乱七八糟。

2002年左右,国贸还启动了对音乐节的全面修复,为此定制了一个全新的书架。现在,书柜里有几十个空抽屉,中国文物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红燕说,这是为更多的归还卷保留的,包括新的和回流的,以及62份台湾副本。

1933年,北方形势趋紧,北平图书馆先后选用了《永乐大书》与宋源的精华、《明轩》等古籍南移,在上海公共特许权下保存下来。上海沦陷后,部分图书被运往美国存放,其中62卷《永乐大书》。1965年,这些逃过战争的书被运往台湾,在那里它们被暂时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有权仍归中国国家图书馆所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