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弘道元年十二月初四,大唐皇帝李治在东都洛阳驾崩。
在弥留之际,李治召见了侍中裴炎,留给了一道遗诏。
这道遗诏中有这么一句关键之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所谓天后,正是在高宗朝与皇帝并称二圣的武则天。
这道遗诏,体现了高宗皇对武后的极大信赖,不过一个“兼”字也表明李治对这个万丈雄心难为尼的妻子,并不是绝对放心。
所以高宗皇帝给了武则天继续掌控朝政的权力,但并没有将天下大权全部交给她。
可裴炎却在初七上奏说道,在太子没有正式即位前,不应宣布敕令,如果真有要紧事,建议由武后下令中书、门下施行。
裴炎此举,实际上是帮助了武后取得了最高权力,甚至凌驾于即将成为大唐新帝的中宗李哲之上。
不久之后,裴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弘道元年十二月十一日,李哲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后则临朝称制。
两天之后,裴炎成为了大唐中书令。
事情到了这里,节奏其实一直很正常,但不正常的事即将发生。
因为中宗准备开始作死,而且是作大死!
中宗李哲是高宗第七子,武后所生的第三子。
出生富贵的他,并没有他两位兄长的才能,也没有从两个哥哥的遭遇中得到什么教训。
中宗皇帝即位之后,还没来得及好好治理国家,倒是一门心思的想提拔韦玄贞为侍中。
原因无他,只因为韦玄贞是李哲的老丈人。
但是这并不合常理,老韦前几年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九品州参军,突然成为朝廷重臣,显然是不合适的。
中书令裴炎一再反对,可是中宗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甚至放出话来:“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裴炎也不是吃素的,小样,我治不了你,但是你给我等着,有治得了你的人!
那个人,便是皇帝的亲妈。
于是裴炎便给武后打了小报告,武则天听后果断决定,废掉中宗。
说干就干,就在二月初六,武后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和羽林将军程务挺带兵入宫,宣武后令。
中宗就这样被废为庐陵王,不久后便被送去均州,后又迁房州,在那里度过了十四年岁月。
坑爹的事听过不少,坑女婿这倒是头一回听说。
第二天,武后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皇帝,而自己则继续临朝称制。
可怜的中宗皇帝,连头带尾也不过当了五十多天的傀儡皇帝。
但谁也没有想到,武后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此。
她任命自己的侄子武承嗣为宰相,正如当年汉朝吕后一般,给诸武以大权。
甚至裴炎虽然还是中书令,但却融不进这个真正执掌大唐命脉的圈子里。
高宗皇帝下葬后的第二十五天,大唐年号改元光宅。
同时间,改东都为神都,改尚书省为文昌省,六部为天地春秋冬六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
武后摆出了一副改朝换代的架势,接着武承嗣出面,请太后追封其祖宗为王,立武氏七庙。
七庙即七世之庙,汉唐以来也只有天子才能立七庙。
一直到此时,武后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更确切的说,武后这是放出了一个试探气球。
可是在此时,武后还不能唯我独尊,反对她的人并不少。
甚至武后的亲信裴炎也提出,独不见吕氏之败乎?
可以说此时,连名义上的百官之首裴炎,也对武后大权独揽并且重用武氏,感到极度不满。
反对武则天的第一波浪潮,很快就到来了。
光宅元年九月,徐敬业和骆宾王、杜求仁、魏思温等人在扬州会合,以匡扶庐陵王为辞,反动了战争。
徐敬业开始势头很猛,但是很快就平息下来,宛如一潭清水落入一块石头,虽然激起点浪花,却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而这场战争后境遇最惨的,竟然是中书令裴炎。
武则天问裴炎该如何怎么办时,裴炎回答道:“皇帝年长,不亲政事,故竖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还政,则不讨自平矣。”
裴炎,你这是学着中宗作死,为了天下大权,武后连儿子都能杀,何况汝乎?
裴炎视武后为自己大权独揽的障碍,而武后也感觉到裴炎,将会是自己掌控天下的拦路虎。
于是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裴炎就被斩于洛阳都亭。
斩杀裴炎后,在废中宗立睿宗时,立有大功的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因为被人说与裴炎通谋,武后也派人在军中把他干掉。
平息了徐敬业的叛乱后,武后召集群臣说道:“朕事先帝二十余年,忧天下至矣。公卿富贵,皆朕与之,天下安乐,朕长养之,及先帝弃群臣,以天下顾托于朕,不爱身而爱百姓,今为戎首(指裴、徐、程),皆出自将相,群臣何负朕之深也……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卿等有能过此三者,当即为之,不然,当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
武则天这话说的很严厉也很直接,句句透着冰冷的杀意,把群臣吓得噤若寒蝉。
武后看到此情此景,心中不禁得意万分,在她眼里,这煌煌天下,似乎离我又近了一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