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弘道元年十二月初四,大唐皇帝李治在東都洛陽駕崩。
在彌留之際,李治召見了侍中裴炎,留給了一道遺诏。
這道遺诏中有這麼一句關鍵之語:“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

所謂天後,正是在高宗朝與皇帝并稱二聖的武則天。
這道遺诏,展現了高宗皇對武後的極大信賴,不過一個“兼”字也表明李治對這個萬丈雄心難為尼的妻子,并不是絕對放心。
是以高宗皇帝給了武則天繼續掌控朝政的權力,但并沒有将天下大權全部交給她。
可裴炎卻在初七上奏說道,在太子沒有正式即位前,不應宣布敕令,如果真有要緊事,建議由武後下令中書、門下施行。
裴炎此舉,實際上是幫助了武後取得了最高權力,甚至淩駕于即将成為大唐新帝的中宗李哲之上。
不久之後,裴炎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弘道元年十二月十一日,李哲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後則臨朝稱制。
兩天之後,裴炎成為了大唐中書令。
事情到了這裡,節奏其實一直很正常,但不正常的事即将發生。
因為中宗準備開始作死,而且是作大死!
中宗李哲是高宗第七子,武後所生的第三子。
出生富貴的他,并沒有他兩位兄長的才能,也沒有從兩個哥哥的遭遇中得到什麼教訓。
中宗皇帝即位之後,還沒來得及好好治理國家,倒是一門心思的想提拔韋玄貞為侍中。
原因無他,隻因為韋玄貞是李哲的老丈人。
但是這并不合常理,老韋前幾年還隻是一個小小的九品州參軍,突然成為朝廷重臣,顯然是不合适的。
中書令裴炎一再反對,可是中宗就是吃了秤砣鐵了心,甚至放出話來:“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裴炎也不是吃素的,小樣,我治不了你,但是你給我等着,有治得了你的人!
那個人,便是皇帝的親媽。
于是裴炎便給武後打了小報告,武則天聽後果斷決定,廢掉中宗。
說幹就幹,就在二月初六,武後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和羽林将軍程務挺帶兵入宮,宣武後令。
中宗就這樣被廢為廬陵王,不久後便被送去均州,後又遷房州,在那裡度過了十四年歲月。
坑爹的事聽過不少,坑女婿這倒是頭一回聽說。
第二天,武後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睿宗皇帝,而自己則繼續臨朝稱制。
可憐的中宗皇帝,連頭帶尾也不過當了五十多天的傀儡皇帝。
但誰也沒有想到,武後的野心,遠遠不止于此。
她任命自己的侄子武承嗣為宰相,正如當年漢朝呂後一般,給諸武以大權。
甚至裴炎雖然還是中書令,但卻融不進這個真正執掌大唐命脈的圈子裡。
高宗皇帝下葬後的第二十五天,大唐年号改元光宅。
同時間,改東都為神都,改尚書省為文昌省,六部為天地春秋冬六官,門下省為鸾台,中書省為鳳閣。
武後擺出了一副改朝換代的架勢,接着武承嗣出面,請太後追封其祖宗為王,立武氏七廟。
七廟即七世之廟,漢唐以來也隻有天子才能立七廟。
一直到此時,武後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
更确切的說,武後這是放出了一個試探氣球。
可是在此時,武後還不能唯我獨尊,反對她的人并不少。
甚至武後的親信裴炎也提出,獨不見呂氏之敗乎?
可以說此時,連名義上的百官之首裴炎,也對武後大權獨攬并且重用武氏,感到極度不滿。
反對武則天的第一波浪潮,很快就到來了。
光宅元年九月,徐敬業和駱賓王、杜求仁、魏思溫等人在揚州會合,以匡扶廬陵王為辭,反動了戰争。
徐敬業開始勢頭很猛,但是很快就平息下來,宛如一潭清水落入一塊石頭,雖然激起點浪花,卻翻不起什麼大浪來。
而這場戰争後境遇最慘的,竟然是中書令裴炎。
武則天問裴炎該如何怎麼辦時,裴炎回答道:“皇帝年長,不親政事,故豎子得以為辭,若太後還政,則不讨自平矣。”
裴炎,你這是學着中宗作死,為了天下大權,武後連兒子都能殺,何況汝乎?
裴炎視武後為自己大權獨攬的障礙,而武後也感覺到裴炎,将會是自己掌控天下的攔路虎。
于是戰争還沒有完全結束,裴炎就被斬于洛陽都亭。
斬殺裴炎後,在廢中宗立睿宗時,立有大功的左武衛大将軍程務挺,因為被人說與裴炎通謀,武後也派人在軍中把他幹掉。
平息了徐敬業的叛亂後,武後召叢集臣說道:“朕事先帝二十餘年,憂天下至矣。公卿富貴,皆朕與之,天下安樂,朕長養之,及先帝棄群臣,以天下顧托于朕,不愛身而愛百姓,今為戎首(指裴、徐、程),皆出自将相,群臣何負朕之深也……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卿等有能過此三者,當即為之,不然,當革心事朕,無為天下笑!”
武則天這話說的很嚴厲也很直接,句句透着冰冷的殺意,把群臣吓得噤若寒蟬。
武後看到此情此景,心中不禁得意萬分,在她眼裡,這煌煌天下,似乎離我又近了一步!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