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信阳历史名人——何景明

作者:信阳快讯

何景明(1483-1521),信阳人,文学家。字仲默,号白坡,一号大复山人。父号梅溪,封征仕郎、中书舍人。兄弟4人,景明居小。8岁通诗和古文,有“神童”之称。弘治十一年(1498年),应乡试中举,年仅15岁。后到京城求学,以年幼才高名满京都,皇族人急相迎致一见,“所至聚观若堵”。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在京与名满天下的文人李梦阳、文冠“山河”的边贡等交游文坛,攻古文辞。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共同向统治文坛的“台阁体”文学发难,发动文学拟古运动,使京城内外为之倾倒,称弘治“十才子”。又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康海、五九思、王廷相合称为复古派的“前七子”,天下推举景明、梦阳、祯卿、边贡为“四大家”。李梦阳称赞何景明“是时少年谁最文?太常边丞何舍人”。景明居官立身能主持正义,宁折不阿。正德初年,宦官刘瑾窃权乱政,朝中大臣敢怒而不敢言。景明毅然上书礼部尚书许进,劝其申张正义,抑制刘瑾弄权,语言极其激烈。事为刘所闻,对何百般忌恨,伺机报复。景明弃官加乡,虽被追削官职,但不屈服。正德六年(1511年)刘瑾败死,经大学士李东阳提议恢复何景明的中书舍人,何上任后依然“志操耿介”。李梦阳入狱,众臣不敢秉公直言,独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出梦阳。正德年间朝政腐败日重,皇帝收宦官为义子,养佛僧于内廷,不理朝政。景明上疏指责“义子不当蓄,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言词激烈,看到奏疏的人无不为之缩舌。不久,进吏部员外郎。保景明名起东山后,达官贵人争以结交为荣,皇帝的义子宦官钱宁,送一古画求他题词,景明说:“此名笔,毋污人手。”空留多年,终不给写一字。何景明一生重视人才的培养,在他任陕西提学副使时,教学生专攻“经术世务”,选择优秀生到正学书院学习,亲自讲解经学。嘉靖初,忽然呕血,辞职回乡,到家6天后病故,时年39岁。

  何景明一生“尚节义,鄙荣利”。与李梦阳并称有“国士风”,终身勤奋,留下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当时集成26卷,后人续集分类至69卷。另有《大复集》38卷,《乡射礼直节本》、《雍大记》30卷,《学约》、《大复论》等3卷,《校汉魏诗》14卷,编定王右丞诗集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