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初识童芷苓

作者:梨園雜志

翁偶虹

翁偶虹(1908-1994),著名戏曲作家、理论家、教育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人。原名翁麟声,笔名藕红,后改偶虹。翁偶虹青年时期就读于京兆高级中学,业余常以票友身份登台。毕业后致力于戏曲研究,常与黄占彭、程茂亭、关醉禅等名票同台。1930年中华戏剧专科学校建立,翁被聘于该校兼课。1934年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编剧和导演。1949年以后在中国京剧院任编剧。

童芷苓虽非梨园世家,而一门风雅,与慧珠同。其父母均为爱好戏曲艺术的教育界人士,见儿女喜歌,遂助之发展。芷苓聪明敏慧,性格沉静而内心活泼,幼习花衫,常出入津门票房。其兄遐苓,习老生;弟寿苓,习小生;妹葆苓,亦习花衫;季弟祥苓,亦习老生。40年代初,童芷苓来京挑班,旨在深造。擅演荀派戏,故立雪于荀门,《红娘》、《红楼二尤》、《金玉奴》等,累得荀氏真传。

初识童芷苓

童芷苓

童芷苓性格开朗,洞察时代气息,荀派之外,亦钦梅、程,传统之外,更喜新作。1942年冬,予方坐雪窗写剧本,长女入,告有“蒙古族”姑娘踏雪来访,异而迎之。一俊伟女郎,衣反毛狐裘,戴反毛狐帽,蹬长筒皮靴,红扑扑的脸上,绽笑容如五月榴花。自报家门:“我是童芷苓,特意来找翁先生学《鸳鸯泪》。”予喜其诚朴,肃入寒暄,芷苓仍然开门见山:“请您说一出《鸳鸯泪》,您要多少钱?”予未及答,她又说:“我唱旦角,我弟寿苓唱周仁,只要您肯说,保证砸不了,您谈谈代价吧。”予以其知音之诚,不计酬报,却问她:“你是荀派旦角,何必演此苦戏?”芷苓乃倾述其博学广采之思,转益多师之志。予又喜其爽朗有大家气,约日赴其新居(北京西四牌楼兵马司),为之执导。

初识童芷苓

童芷苓之《秋江》

濒行,见予案上,放着上海王蕙蘅女士录制的《锁麟囊》唱片三张,芷苓如获至宝,擎而抱于怀,惊喜地说:“我找《锁麟囊》唱片,真是踏破铁鞋,没想到它就在我眼前了!”盖芷苓久欲尝试《锁》剧之唱,而程砚秋之唱片,尚未问世。王蕙蘅是沪上名票王准臣之女,准臣厚重砚秋,蕙蘅又嗜程腔如命,近水楼台,颇得程氏指拨,偶歌“春秋亭”等唱段,程氏面许为斌秩乱玉。蕙蘅不憾于硪硖,反喜“乱玉”之出诸程口,故自费灌片以为念。倩予题字,赠此三片。芷苓夙知蕙蘅学程极肖,谓得王片无异程片,开口求借,予又喜其诚朴而慨然付之。哪知未过两月,芷苓既演出《鸳鸯泪》于三庆,又演出《锁麟囊》于吉祥,两剧均获好评。

初识童芷苓

童芷苓之《锁麟囊》

随即又索剧本于予,予方忙于颖光社之新剧演出,忆及三年前曾为严月秋(绿染香)编写过《水晶帘》,因故未演,告以剧本存王瑶卿先生处。语本搪塞,并未介意。哪知数月之后,天津报纸的戏曲广告中,竟刊出“童芷苓上演《水晶帘》于北洋戏院”,惜未在津,未得见之。但芷苓之聪慧过人,勤奋好学的品德却深印我心。

(《翁偶虹看戏六十年》)

光风霁月的梨园

久已被人遗忘的

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