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独立女性”思文vs“菟丝花”程莉莎
《脱口秀大会》新一季,又结束了。
程璐摇身一变,换了个“领导”的人设,又在舞台上风生水起。

思文却已经离开脱口秀的舞台,“独立女性”+“离异”的标签,也被人一提再提。
20年初的时候,思文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过自己离婚的原因,他们在婚姻中彼此独立,哪怕是在思文最亲近的家人离世,在程璐的眼中,也依旧是“看着很好”的那个“独立女性”。
“吃软饭”的程璐已经摇身一变成了“领导”,思文却依旧被“独立女性”的标签束缚,连离婚,都被人说三道四。
前段时间,乘风破浪的姐姐2播出的时候,程莉莎因为“家庭妇女”的身份,引起过很多的争议。
她出场就介绍自己是“郭晓冬的太太”,似乎那些曾经在演艺事业上的成就不仅被网友遗忘,连她自己,也不当回事,反而以身为别人家“太太”的身份为荣。
很多人都说,“她把自己当成了男人的附属”,“她在感情中卑微付出”,“丢弃自己的事业嫁给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人图什么”?
在那些人的眼中,依赖郭晓东太太标签而活的程莉莎是个失败者,带着独立女性标签离婚的思文,同样也是个失败者。
02 “我挺想依靠他的”
浪姐2后采的时候,节目组问了程莉莎一个问题,“其实你在这个舞台上,很不想提及的东西就是,郭晓东的妻子。”
或许在很多人的眼中,预设回答是“是”,可程莉莎反其道而行,说,“我不是不想,我挺想依靠他的。”
她坦然面对自己“别人妻子”的身份,把这个身份放在自己其他身份之前,甚至也以这个身份为荣。
“我是我自己,我也是他太太,这个是事实存在的,我为什么不可以这么讲?”
就是啊,为什么不可以呢?
或许是因为,“我是我自己”这句话,大多数人,并不理解。
03 “被绑架的独立女性”
思文离婚之后,很多咨询师讨论这段感情,说她大概率是“依赖无能者”,对身边人倾向于负面情绪解读,放弃对伴侣正向沟通和求助,用“独立”的面孔武装自己。
依靠“独立女性”的标签成为“脱口秀女王”的时候,“独立”是她的武器,夫妻之间彼此“留有个人空间”是她的经营婚姻之道,离婚之后,“独立”却成了她的缺陷,“个人空间”也成了“依赖无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独立”反而成为了一种硬性要求,就连papi酱让孩子跟着丈夫姓、程莉莎自我介绍为郭晓东的妻子、思文离婚这样的事情,也值得被拉出来“批判又批判”。
似乎只有“有颜有闲、不把男人当回事、一心只想搞钱”的女性,才是值得效仿的理想范本,值得尊敬。
04 “独立”是一种选择
可惜,人不是机器,哪怕是“独立女性”标签焊得再死的思文,也开始对这个角色,挣扎反抗。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思文在很早之前就认为,自己的第一次婚姻,是肯定会离的。
她妈妈离过5次,姥姥离过2次,就连小姨,也已经离婚。
离婚是否存在家族遗传她不知道,她知道的是,婚姻是个理应幸福的事,当这件事开始让她感觉到不幸,带来的负面情绪超过正面情绪,与普遍意识相反的是,“大不了离婚”其实是个更好的选择。
《20.30.40》开篇唱道:
「说什么已经习惯寂寞,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你这叫什么生活。
女人要想活得精彩,自己要明白,这是一个需要主动,幸福自己找的时代。」
生活比剧情狗血得多,却并不像剧情里那样非黑即白,更不可能只有活在某些人定义中的幸福的才是美好的生活。
就像papi酱在某次接受采访时回应道,“我不愿意给自己贴上独立女性的标签,我并不试图代言任何一种生活。”
杨笠也曾坦然地说,“我讲脱口秀的主要目的,就是表达自己,都是从过往生活的真实情境和感受出发。”
「自由女性」也好,「独立女性」也罢,代表的是“我愿意 / 我不愿意”,主体是我,客体是我的意愿,和社会舆论无关,和大众眼中幸福的定义无关,甚至与性别,也没有多大的关系。
就像思文2个月前在微博的言论,希望有一天,男性和女性都可以摆脱固有评价体系的束缚,想赚钱养家,或貌美如花,都凭自己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