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蔡英文《双十演说》的背后,台湾民众的心态是什么?台湾教授对台湾路人心态和选择性健忘的洞察

蔡英文《双十演说》的背后,台湾民众的心态是什么?台湾教授对台湾路人心态和选择性健忘的洞察

刘兆龙 |彰化师范大学,台湾,中国

近日,民进党当局领导人在"双十演"中有选择地"忘记"中华民国成立的关键事件,中华民国成立的关键事件孙中山先生打算用"中华民国的台湾"取代"中华民国",在提到海峡两岸时, 称大陆为"中国",不断强化"台独"内涵的全过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值得一问的是,台湾人民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历史,想象两岸关系?

作为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的教授,刘兆龙先生分析了当今台湾人的政治心态和历史观念。他指出,许多台湾人在回顾近代历史时,往往没有大陆人那样的共鸣和痛苦,在对待历史时,他们似乎有选择性失忆症——抛弃他想忘记的东西,记住他想记住的东西,选择他想解释的历史。而這段破碎的記憶,源於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台灣人的「過去心態」——歷史上有這麼多人,反正最後一次去,過去過去或此刻誰做了什麼,有這麼重要嗎?正因为如此,除了两党之外,台湾民众的大多数观点都是"边走边看""维持现状"。这种"路人心态"的存在,意味着他们甚至可以放弃与大陆相同的文化基础,这是两岸对话沟通困难的原因之一。

本文最初发表于《文化十字架》,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所呈現的經驗與反思性問題意識的觀點,為我們理解台灣的社會心態提供了參考。这是一个供读者思考的汇编。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12">台湾人的态度和选择性健忘</h1>

一位中国朋友曾经问过我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台湾人讨厌李鸿章吗?"这个问题简单而深刻,当我在课堂上向我的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时,这是一个笑着回答:"哈哈!谁在乎李鸿章?"这个问题不仅充分反映了双方思维的根本分歧,也凸显了'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的现实。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痛苦历史的代名词,许多屈辱的条约都是他亲手签署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常说李鸿章无助可悲。當我的大陸朋友問我這個問題時,我可能預料到我和他一樣有共鳴和痛苦,但我讓他失望了。我回答他:"你首先要问我台湾人是不是讨厌日本人,如果台湾人不讨厌日本人,你的问题就根本不存在了。"事实是,台湾人并不讨厌日本人,所以问题不存在。

路人心态和选择性健忘

从台湾人眼里看,中国大陆真的是一块很重的土地,从紫禁城到圆明园,从北京到敦煌,只要有纪念碑就会提醒所有中国人近百年历史的屈辱,所以纪念碑往往也是"爱国教育基地",随时提醒原先试图放松游客的心情"别忘了过去的屈辱, 记住爱国主义。相反,台湾,没有地方会挂上"爱国教育基地"的烙印来提醒你,纪念碑标志在这里只告诉你过去的历史,也就是"谁来过这里",提醒人们大家大家都是路人——荷兰人来了,郑成功来了,清朝来了,日本人走到了尽头?每个人都走了。用同一个玩具,站在这里你我,迟早也会离开。既然每个人都是路人,我们为什么要怨恨对方呢?

海峡两岸历史经验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两种思维的差异也给当今的两岸交流造成了无形的障碍。中国大陆悠久的历史,就是资产也是负债,更多的是给中国人"做不输家"的心理压力,所以大陆人总是在追求实力,也提醒自己要"站起来"。奥运会和世博会都是为了证明今天的中国人站起来,相信只要未来有这样世界级的盛会,就会继续被用来证明同样的主张。这种心态是傲慢和自卑的,所以大陆人在与人打交道时,部分基于自以为是的盛大作风,另一部分则是基于自卑,两者巧妙地融入了大陆人的性格,外人不了解内部情况,粗心大意就会踩到红线。

在追求实力的过程中,大陆人除了通过不断追求外界的肯定来增强自身的信心外,也通过不断寻找根源来确认自我认同的建设。在自我认同建构的过程中,当与外人在象征性事物上发生冲突时,就会发生情感冲突。例如,近年来,中国网民以口头和人身攻击攻击邻国韩国和日本,就代表了这样的问题。而在台灣,每個人都是過去的心態,看起來像是準備離開,所以歷史的問題很草率——誰可能還是要去,誰在過去或此刻都做過什麼,有這麼重要嗎?因此,台湾人说好的一点是"对历史很宽容",其实是"爱怎么解释一切"。除了政客之外,没有人会深入研究过去,甚至政客也是有选择性的。所以跟台灣人談歷史,每個人似乎都會有選擇性健忘症,我們放棄他想忘的東西,記住他想記的,也選擇他想解釋的歷史。

很少有台湾人能一点一点地说整片土地,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支离破碎的:省老兵记得的是大陆的家乡是好的,省里的台湾老人记得是日复一日的夜晚没有封闭和秩序的时代,双方根本没有交集。日本人在殖民统治期间对台湾的剥削和屠杀,在台湾老年人的记忆中几乎不存在,所以抗日英雄简·大石和林少猫的记忆并不多,甚至引发了国际冲击的"雾社会事件",也逐渐消失在台湾人的印象中。同样,对于蒋介石统治大陆的腐败和孔松家族的贪婪,省老兵被选择性地遗忘了,不仅忘记了他们是怎样被迫把军舰当兵的,而且把蒋介石当成"伟大领袖"或"国家救世主",认为蒋介石是唯一能把他们带回家乡的人, 这只是一个集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对于一个路人来说,过去不重要,现在不重要,未来是最重要的。但这种路人心态,经过更多的人,数量上的变化也会产生质的变化。1949年撤退到台湾是一段神奇的历史,所有的路人都挤在岛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与1949年之前的五千年截然不同。

这种由路人态度造成的历史文化裂痕,在台湾并不少见。例如,在世界各国庆祝二战结束70周年之际,台湾却冷冰冰的,仿佛二战的火势从未蔓延到台湾,我们似乎都忘记了二战末期美军对台湾的惨烈轰炸及其造成的惨重伤亡。这种冷漠也可以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表达,比如2009年9月,在孟良轩战争中丧生的国民党将领张灵甫女士的遗孀王玉玲女士来到台湾,申请张先生一生中获得的替代勋章,其中还包括军队的最高荣誉——青天日勋章, 结果相关部门的办事员都没目光知道泰山,居然要求王女士必须按价目表"奖牌的制作成本"来弥补,事后媒体披露引起轰动。显然,已经被绝大多数台湾人遗忘的张令甫,只去钟丽园,就会惊讶地发现张令福居然是头号人物!中国大陆,得益于电视剧和高中历史教科书,张令甫的形象虽然不一定是正面的,但仍然生动地印在中国大陆人的脑海中。因此,台湾海峡两岸在对历史的解释上的差异是非常有趣的,虽然过去是共同的,但不一定是同一种观点,前后矛盾的历史事实又各自选择忘记,或者各自的立场。就像现在的两岸关系一样。

于是,两岸同言异国的台湾两岸人民,在对历史事务的解释上开始出现分歧。例如,大陆人和日本人有共同的恩怨,经历过"皇室化"运动的台湾人,不仅能接受日本和日本文化,甚至产生钦佩,让一些文化成分渗透到基因中,彻底改变了台湾人的文化认同。那么,一个文化已经渗透到这个基因中的台湾人,怎么会憎恨日本人呢?如果这些台湾人都不会恨日本人,他们怎么能恨李鸿章呢?至于《马关条约》带来的耻辱,却像失忆症一样,从台湾人的记忆中彻底抹去。在很多台湾人眼里,日本人似乎是近亲,有着文化上的熟悉感和亲密感,而分离了50年的大陆则像个陌生人。所以当李登辉在20岁之前说自己是日本人时,势必会引起对方的愤怒:"怎么会有中国人愿意用日本人生活呢?"但在台湾,李登辉的观点得到了大量被日本殖民的台湾老年人的认同。由于他们在20岁之前就都受过日本教育,大陆一直强调"同一种语言","血浓于水",或者不遗余力地强调双方有这么多共同点,对于这些年长的台湾人来说,这成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蔡英文《双十演说》的背后,台湾民众的心态是什么?台湾教授对台湾路人心态和选择性健忘的洞察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本质"?

大陆朋友常说,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台湾,或者认为这是两岸交流或共识的基础,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其实看见了智慧。1949年后,台湾的文化和记忆进行了重组,重组的要素包括自1949年以来的200万台湾人,以及以前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居住在台湾的600万台湾人。如果从数学上看,即使这200万人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被日本殖民50年的台湾人比例是多少?

这样的结合,经过60年刻意引入美国文化的重新集结和罪责,形成了文化和记忆,自然与所谓的"中国文化的本质"截然不同。除了这些元素,近年来许多台湾人已经与大陆和东南亚血统的配偶结婚(总数已超过30万),这自然为台湾的文化构成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这些新元素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改变其构成的比例,使文化与认知形成,自然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认知上会有更多差异,也让大陆人感到更加陌生。

其实,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或"中国文化的本质"?恐怕连台湾人自己也说不出来。从故宫博物院的具体国宝,到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再到一些宗教人物如圣师所倡导的"心六",有人认为是。但这是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很难说。比如大英博物馆也有很多中国国宝,能说英国也有"中国文化的精髓"吗?中国周边国家,如越南、韩国、日本,也有农历新年,很难说这些国家也有中国文化的精髓。我們只能說,中國文化是台灣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但不是唯一的元素。至于它的比例是多少,坦率地说,没有人能肯定地说。

如果我们以台湾文化为例,寻找一些代表台湾文化的东西,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四川牛肉面"。早年,台湾人比较农户,不吃牛肉,自然也没有牛肉面。受驻台美军的影响,台湾人开始吃牛肉。一些省兵因为美国牛排难以咀嚼,军房随后开始发展牛肉的中国红烧法,接下来中国面条变成了阳春版的牛肉面;一碗小牛肉面,包括美军、省老兵、四川军人家属等人的努力和创造力。每个人都是路人,这些路人的个体元素融入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带有传统的旧元素,也有几个旧的传统新元素。这些新文化,我们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吗?

蔡英文《双十演说》的背后,台湾民众的心态是什么?台湾教授对台湾路人心态和选择性健忘的洞察

建立多元身份地位

至于台湾自身自我认同的建构,在多元文化重组的情况下,已经成为大陆人民眼中莫名其妙的"多选题"。除了两个独特的选项外,更多的选项是蛇和鼠标在两端的"边走边看","维持现状"。换句话说,我们不说休息,我们稍后会看到。在追求自我认同建构的过程中,台湾也不断寻找各种元素,作为不同于中国大陆的自我认同的象征。比如繁体字,妈祖周边边境,关功信仰,语音符号,台湾话,或者不同于北京风的普通话,有些元素甚至与河对岸,台湾人并不介意,即使妈祖信徒每年都到福建梅州祖庙,但绝大多数台湾人仍然认为这属于台湾人独特的信仰和习俗。因此,台灣人在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中,存在著巨大的妥協和寬容,即使某些元素與對立面相同,他們也不會粗暴地臉紅脖子以證明這是「獨有他」的元素。在某種程度上,台灣人並不在乎與大陸分享這種元素或特質,因為在過眾的情況下,沒有"獨有他"的元素。在这种情况下,很自然地接受这个选项将在未来的某一天被放弃,同时选择。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的「共同要素」即大陸人和台灣人沒有爭議,大陸人當它是同一語言的文化基礎時,從台灣人的角度來看,這只是現階段的暫時選擇,不一定是代表永恆的選擇。因此,虽然大陆人认为他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与台湾人进行对话,但他们不知道台湾人随时准备放弃这个基础。

當然,這種多元性和包容性,除了偶爾塑造歷史之外,也與台灣後來民主政治的實施有很大關係。显然,政治因素一直是海峡两岸文化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变数。评价越接近当今历史中的人民,政治影响就越深。这个问题在台湾也很严重,自1987年解除戒严和民主化以来,这个问题已经消退,到目前为止几乎不存在。由于民间史料的不断出土(如美国蒋介石、宋子文日记的出版),出版各种原本不为人知的人物(如蒋介石卫兵、王渊等)的回忆录,或许并不都是可信的,但确实丰富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解读。很多曾经住在寺庙之上的人,或者重大历史事件,都被拉到公平的角度和人们重新审视对人物的评价,虽然评价的角度不同,但多角度让这个人活了下来,让他一开始就像人一样,而不是像神一样。

除了重新审视大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的人物性格外,对时事的立场选择甚至比大开眼界还要多样化。这也使得台湾人另一边的大陆人的立场和选择更加难以理解,他们是如此的多样化和分裂。一个简单的善意倡议,如"一国两制"和ECFA,也可能引发台湾内部的激烈辩论,这对另一方的大陆人来说很难理解。在大陆眼里,为什么释放了这么多的善意,做出了这么多的让步或让步,而台湾人还在挑三拣四,实在是太令人沮丧了。虽然大陆人永远不会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试图接近台湾,但一些台湾人正试图伸出援手,进一步推动大陆人。这种对彼此内心世界的难以理解的理解,其实是两岸沟通的最大障碍。因为双方总是在不同的渠道上互相交谈,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用自己理解的词语来讨论自己无法理解的想法。

每次我访问大陆,中国朋友经常用"兄弟"来形容两岸关系。我也经常开玩笑说,如果你认为两岸将来会统一,那么两岸怎么能是兄弟关系呢?因为中国传统的兄弟关系,在父母去世后,家庭分道扬镳,反而表现出独立。我进一步表示,如果两岸未来发展的前提是统一,那应该更像表亲想要与表亲有关系,永远生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这意味着除了具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元素和差异(例如,不同的姓氏,不同的本土家庭)。如何弥合这些不同的分歧,了解台湾表妹内心最深处的小不明变化,让台湾女孩心甘情愿地结婚,是大陆表妹应该有的心态吧。

本文最初发表于《文化横截面》杂志,原标题为"台湾民众的态度和选择性遗忘",篇幅有限,内容删节,评论可在原文中找到。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此公众号。

蔡英文《双十演说》的背后,台湾民众的心态是什么?台湾教授对台湾路人心态和选择性健忘的洞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