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1年,一开国元勋给中央写信,毛主席看后:开除党籍,永不启用

1949年,中央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中,毛主席提出了两个“务必”,告诫全党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直到今天两个“务必”,都是共产党人坚持的传统。

1951年,一开国元勋给中央写信,毛主席看后:开除党籍,永不启用

毛主席

然而,在1951年,却有一位开国元勋,给远在中南海的毛主席,写了一封“居功邀功”的信。看完信后,毛主席十分愤怒,直说此人“无可救药”,随后毛主席就作出了“开除党籍”的批示。

那么,被开除党籍的开国元勋是谁?他又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

这个被毛主席称为“无可救药”的人,叫做戴季英。他1906年出生于湖北红安,因为家里比较富裕,他有机会能够先后就读于新式学堂,较早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1926年,戴季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组织校内学生们参与爱国运动,成为有名的学生爱国运动领袖。1927年2月,戴季英作为进步青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一开国元勋给中央写信,毛主席看后:开除党籍,永不启用

戴季英

同年6月,戴季英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回到家乡进行农民运动。在家乡,戴季英积极发展群众,一时之间,黄安(红安县的旧称)的农民运动进行地如火如荼。然而,黄安的农民运动很快就遭到了血腥镇压。

一个月后,大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大逮捕、大屠杀,无数党组织遭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运动开展得不错的黄安,自然而然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镇压的重点。

但戴季英并没有被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吓倒,而是领导革命群众坚持斗争,并和郑位三、戴克敏等人,在七里坪重新组建了中共黄安县委。

随着国民党的镇压越来越厉害,党决定进行武装起义。中共黄安、麻城两县委员会,为贯彻“八七”会议“武装起义”的方针和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决定发动黄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

1951年,一开国元勋给中央写信,毛主席看后:开除党籍,永不启用

黄麻起义

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戴季英作为黄麻起义总指挥的成员,在当天晚10点,亲自率领黄安的农民自卫军、麻城农民自卫军两个排,以及一些义勇队,共3万多起义农民,从七里坪向黄安进攻。14日凌晨,黄麻暴动的起义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城内,县警备队被全部歼灭,县长等土豪劣绅则被活捉。

1928年春,黄麻起义中的武装部队,全部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戴季英担任第七军的党委委员。同年10月,中共鄂东特委成立。不久后,在戴季英等人的建议下,鄂东特委决定以大别山为中心进行工农武装割据。

1930年4月,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成立,随后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至此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形成。

在此期间,戴季英则先后担任了鄂豫皖省委委员、红25军74师的政委。而鄂豫皖根据地的迅猛发展,直接威胁到国民党南京政府。于是,蒋介石急忙调集30万的兵力,亲自任总指挥,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

1951年,一开国元勋给中央写信,毛主席看后:开除党籍,永不启用

张国焘

1932年4月,戴季英率领部队在皖西,同“围剿”部队进行殊死搏斗。然而由于张国焘盲目轻敌,在战略上出现重大错误,戴季英等参与,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红军部队,仍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红军主力被迫西征,而戴季英则率领74师,留在了鄂豫皖根据地,同敌人进行了三年的游击战。1933年4月,坚守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利用敌军马鸿逵部和汤恩伯部换防之机,用“快速突击”战术,秘密急行几十公里,将敌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红军大获全胜,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歼灭敌人两个团,俘虏了敌军2000多人。而在这三年中,像这种的战斗只多不少,红25军74师有力地牵制住了敌人的大量火力,使得主力军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冲出敌军的包围。

这一时期里,戴季英对我党的发展,可谓是功不可没。也许正因为这样,戴季英后来才慢慢变得居功自傲。

1951年,一开国元勋给中央写信,毛主席看后:开除党籍,永不启用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作斗争的红军,全部改编为新四军。戴季英担任了新四军第4支队的副司令员。由于原第4支队的司令员高敬亭,在1939年不幸去世,第四支队改编成为4、5两个支队。

戴季英则在此时,担任了新4支队的政委,并率部开辟津浦路西、津浦路东游击根据地的斗争。在戴季英的领导下,很快就初步完成了,向皖中和皖东敌后的战略展开任务,为创建皖东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1951年,一开国元勋给中央写信,毛主席看后:开除党籍,永不启用

蒋介石

而在这期间,国民党蒋介石十分担心我党发展壮大。因此1939年年底,在蒋介石的推动下,第一次反共高潮开始。

时任安徽省政府主席的桂系将领李品仙、江苏省政府主席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一起联手,不断对新四军进行骚扰。为了把江北区的新四军部队全部消灭,李、韩二人甚至扣押了,江北新四军总指挥张云逸的妻儿,以此作为威胁,逼迫张云逸和戴季英妥协。

不过李、韩二人万万想不到,戴季英的一纸通电,就使得李、韩处在极大的舆论压力之下。1940年的3月,戴季英向安徽的各机关、各团体领袖致电,以有理、有节、不卑不亢的态度,向他们揭露李、韩二人的所作所为。

在全民族统一抗日的情况下,任何企图挑起内战的人,都会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因此,戴季英的通电发出去后不久,就掀起了极大的社会舆论。一时之间,李、韩二人成为众矢之的。

1951年,一开国元勋给中央写信,毛主席看后:开除党籍,永不启用

随后,戴季英抓住这个时机,作出反李反韩的计划。与此同时,党中央也给戴季英等人下发了“先打李品仙、再打韩德勤”的指示。3月下旬,戴季英等人率领新四军,先攻打定远城。在击败李品仙部后,戴季英又指挥第4、第5 支队,向路东增援其他支队,以半塔集为中心,展开反韩自卫战。

经过浴血奋战,新四军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这一战斗,不仅使得国民党方面不得不释放张云逸妻儿,而且还为我党日后创建淮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陈毅将军给予了这场战斗高度的评价,将其视为黄桥战役的序曲:“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才有黄桥。”

1951年,一开国元勋给中央写信,毛主席看后:开除党籍,永不启用

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

1944年,为了挽救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利,日寇在中国发动了豫湘桂战役。面对日寇的进攻,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以至于河南地区大量沦陷。

为了打破这个困局,我党在延安成立了八路军河南军区,戴季英担任党委书记,以及河南军区抗日军政委。随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戴季英同抗日军司令员王王树声,率领部队挺进敌后,开辟了以嵩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建立以后,戴季英等人,指挥抗日军,对河南区内的日寇进行斗争。在攻击日伪军的同时,还不忘发动群众。

1951年,一开国元勋给中央写信,毛主席看后:开除党籍,永不启用

河南军区的行动,引起了毛主席的夸奖,主席指出:

“同敌人斗争要有长远准备。过去只顾眼前,扩兵筹款,不久根据地也搞空了。河南的同志做得对,他们把扩大的军队留在地方,已扩大了1万多地方部队。”

得到主席夸奖的戴季英,十分兴奋,正是因为这样,戴季英后来越发的骄傲自满,居功自傲。新中国成立后,戴季英担任了河南省常委兼开封市委书记。在此期间,戴季英逐渐心生不满,他认为自己作为“开国元勋”,贡献极大,只担任河南省委常委兼开封市委书记,太屈才。

1951年一个十分普通的早晨,自我标榜的戴季英,终于忍不住给毛主席寄去一封“要官信”,提出自己应该担任中央委员。戴季英原本以为,毛主席会毫不犹豫地答应,然而毛主席历来反对党的干部,伸手向党索取更高的领导职务。

1951年,一开国元勋给中央写信,毛主席看后:开除党籍,永不启用

戴季英的一封信,直接踩在了毛主席的“雷点”上。主席大为恼火,不由自主地说:“戴季英可真是无可救药!”

就在两年前,主席还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但是才过去短短两年,就有人居功自傲,并且还是经历过革命烈火淬炼的同志,这如何不叫主席痛心?

因此,主席不仅没有同意戴季英的要求,反而是对他的这种行为严加斥责。随后,主席又作出批示:

“共产党不需要戴季英这样的高级干部。这样的人,应该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永不启用!”
1951年,一开国元勋给中央写信,毛主席看后:开除党籍,永不启用

前排左起:吴焕先,郭述申,徐海东,戴季英,赵凌波.

1952年2月12日,戴季英被河南省委开除党籍,回家反省。10天后,《人民日报》刊登了河南省委开除戴季英党籍一事。戴季英心里十分郁闷,此后他便渐渐消失在人们的眼前,过起了隐居般的生活。

而戴季英这种居功自傲向党组织索权的行为,毛主席永生难忘,一直将其作为反面教材,来警告全党。1955年10月11日,我党召开了七届六中全会。会议中,毛主席又一次点了戴季英的名。

毛主席说:“谁不犯一点错误呢?无论谁,总是要犯一些错误的,错误有大有小。不可救药的人总是很少的,比如张国焘、饶漱石,还有陈光、戴季英……”
1951年,一开国元勋给中央写信,毛主席看后:开除党籍,永不启用

主席

毛主席多次提起戴季英的索权行为,可以看出,主席一直都很看重我党的纯洁性,正是因为这样,我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艰苦奋斗、始终为国为人民的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