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同志一生光明磊落,这是他伟大人格的魅力所在,也是毛泽东最为赞赏的一点。
古田会议之后,陈毅找到毛泽东,提出了调换工作的请求。
毛主席说:你现在还是在红四军好,不要到鄂豫皖去,也不到红七军去,我挽留你。我给你写了一封信,朱德同志拿给你看了,不晓得你的意见怎样?陈毅赶忙说:我拥护你这个信,你信中对我的批评,我是赞成的。
主席说: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我原来估计你是一去不回了(主席指的是陈毅去上海的事),你回来了,我欢迎你留在这里。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毛泽东回到红四军后,用革命同志式的友好态度,对陈毅以诚相待,心心相交。毛泽东的这种坦诚态度,再次赢得了陈毅的敬佩。因为,红四军中的这次是非曲直的争论的结果,对陈毅的影响是伴随终生的。
因为毛泽东抓住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他的那一套思路是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道路相吻合、相适应的。
陈毅自己说过,井冈山会师后,以朱德为领袖还是以毛泽东为领袖都还没有确定,但是经过红四军的七大、八大和九大后,他才真正认识了毛泽东,从而像大河朝东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样,永远追随着毛泽东。

1942年3月,新四军政委和华中局书记刘少奇要回延安。3月4日,华中局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刘少奇在总结报告最后说:“中央有电报来,调我回延安,以后华中局书记由饶漱石来代理,军分会由陈军长代理…饶漱石同志、陈军长是党内很好的领导者,我走了没有问题。在饶漱石、陈军长领导下,同志们一定能团结一致,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刘少奇临走前对华中局领导工作的安排,陈毅本人没有什么意见,是服从这个安排的。
5月,饶漱石也离开新四军军部,带工作组到淮南检查2师工作。他此去要三个月才能返回来,代理的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职务便由陈毅代理。
饶漱石离开军部后,华中局便有一些议论:代理华中局书记的人为什么不是陈毅而是饶漱石?在议论中,称赞陈毅工作的人比较多,而饶嗽石现在还只是代理书记,这对饶漱石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9月1日,党中央发出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的决定,提出要实行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而陈毅比饶漱石资格老,又有黄桥决战等打开华中局面的军事建树,随时可能会被党中央任命为华中局书记。
1934年10月,华东局整风运动开始,饶嗽石意欲借此机会搞臭陈毅,把陈毅排挤出华东局,以便大权独揽。
整风会上,陈毅刚做完自我批评,饶嗽石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对陈毅横加指责,帽子满天飞。什么陈毅一贯反对毛主席,在红四军中,反对政治委员制度,意图枪指挥党,推行游击路线,还发难撤了毛主席的前委书记等等,说的言之凿凿,搞得陈毅百口莫辩,灰头土脸的。
当晚,饶嗽石还写了长达1500字的告状信,发给了党中央毛主席,信中极力挑拨陈毅跟毛主席、刘少奇的关系。10月16日,饶嗽石处心积虑的在黄花塘驻地,对陈毅组织了一场斗争会。
黄花塘事件把陈毅弄得很难堪,很被动。为了挽回影响,陈毅不得不给党中央毛主席发电报,报告事情的大概经过,检讨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错误。
毛主席和陈毅等
毛主席接到陈毅的电报后,作出了回复:
陈毅同志,并告饶:
(一)来电已悉。此次事件是不好的,但是可以讲通,可以改正的。
(二)我们希望陈来延安参加七大,前次你们来电要求以一人来延,那时我们不知你们间不和情形,现既有此种情形,而其基本原因,因为许多党内问题没有讲通,如陈来延安参加七大,并在此留住半年左右,明了党的新作风及应作重新估计的许多党内历史上重大问题……则一切不和均将冰释,并对党有极大利益……
陈来延期间内职务由云逸暂行代理,七大后仍回华中,并传达七大方针。
以上提议请考虑见复。
毛泽东
1943年11月8日
电报里毛泽东指出问题的实质,不是所谓的陈毅“反毛",而是陈饶不和,显然淡化了饶漱石的告状性质。
陈毅接到毛泽东的来电后,便决定去延安。1943年11月25日,他和妻子张茜离开华中局,前往延安。经过长途跋涉,于第二年3月7日到达延安。
陈毅行程数千里,来到延安要见毛泽东。宋时轮后来与人说:
陈毅因为黄花塘事件,心中惴端不安。虽然他一路上写了不少诗:
像“众星何灿烂,北斗住延安。大海有波涛,飞上清凉山”。这样歌颂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诗句,但毛泽东和中央究竟会以什么态度待他,他心中无数。因此,他见到毛泽东时,显得毕恭毕敬,谨小慎微的样子。
陈毅从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起,到这次来延安复命,整整十年没有见过毛主席了,再说,这次因“花塘事件”才来的延安,心中难免惴惴。
十年之后再次见面,陈毅是这种态度,毛泽东则忍不住对他发了脾气。宋时轮回忆:
公事公办样的谈话后,毛泽东忍不住发了脾气:你这个老陈,我们10年不见面了,老战友,老朋友,你怎么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我还怎么跟你说话?
原来陈毅完全是想多了。毛泽东还是当年和他聊天谈心的那个毛泽东。还是那么和善,那么平心静气!
陈毅的心结一下子打开了。他原本是准备来向毛主席请罪的,反而毛主席做他思想工作,陈毅感动极了,这才放下了思想包袱。跟毛主席越谈越觉得亲切,越谈越觉得就像回到了井冈山时期。
当时陈毅要对主席谈与饶嗽石之间的问题毛泽东却给他浇了浇冷水:“如果你要谈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谈华中抗战的经验,那很好。我可以召集一个会议,请你谈三天三夜。至于你和小饶的问题,我看还是不要提,一句也不要提。”
……
“至于这件事,华中曾有个电报发到中央来(指饶嗽石给毛主席发电报告陈毅的状),如果你要看,我可以给你看。但是,我看暂时还是不要看为好。”
陈毅连忙表态说:“那就不看!”
毛泽东不让陈毅去谈这个问题,也别看那个电报了,是出于对他的爱护。因为看了则可能增加更多看法,不看则心绪会逐渐平静。毛泽东知人,也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他不让陈毅谈那些不愉快的事,但没忘记去解开他思想上的那些疙瘩。
3月15日,毛泽东找来陈毅说:“经过一个多礼拜的考虑,我以为你的基本态度是好的。你现在可以给华中发一个电报向他们作一个自我批评。我也同时发一个电报去讲一讲,这个问题就打一个结,你看如何?”
陈毅诚恳地说:“这样好,我照办。”
于是,陈毅向饶漱石和华中局、军分会各发了一个电报。电报里叙述了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等人对他的教育和帮助后,然后陈毅作了自我批评,比如在团结前进上,在对于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在对事情的处理方式上都有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于彼此协合工作以大的妨碍………我自惭最近一年来在华中的工作尚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这就是我到中央后所获得的教训。”
毛泽东阅后,也起草了一份电稿,于3月15日一同发往华中,电报说:“关于陈、饶二同志间的争论问题,仅属于工作关系性质。……无论在内战时期还是抗战时期,陈毅同志都是有功劳的,未犯路线错误的。”
毛泽东把陈饶的争论归于“工作关系性质”,还肯定陈毅“有功劳”,显然是为陈毅说话,以免他被人误会。
4月9日,毛泽东给陈毅回信,开导他说:“来信已悉。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这点意见,请你考虑。”
次日,毛泽东又找来陈毅面谈。
陈毅见到毛泽东,如实地汇报了自己最近几天的病情和心绪。毛泽东劝他说:“你现在在延安,又不能回去,横竖搞不清楚。这个事情容易解决,将来你回去是可以解决的,主要是人家对你有误会,你有什么办法?越解释,误会越大。”
陈毅听到这种知己间才有的话语,心里的怨气顿时全消了:“本来我的气很大,你这样一讲,我也没有什么意见了。”
1944年12月,主席给陈毅的一封信里说:“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通途了”。
全国解放后,陈毅担任上海市长兼华东军区司令员。随着整个党在政治上日渐成熟,陈毅也成为我们成熟的党之中的一成熟分子。新中国成立后,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陈毅对毛泽东的信仰没有改变。
陈毅也常说:“你要我这个人风去随风,雨来随雨,我不会!”而他对毛泽东的感情,不是那种随风随雨的感情,而是一种信仰。所以它会持久,会坚定不移。
陈毅曾语重心长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毛主席是伟大的思想家,当代的伟人,毛主席站在历史的前头,指挥历史的进程,预见历史的未来。如果我们的工作能自觉地按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就一定能多获胜利。
1954年9月,在毛泽东的建议下,陈毅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随后任常务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工作,也参与国防工作,而他的上海市市长职务不变,同时还兼任中央军委委员。此时的陈毅成为国务院仅次于周恩来的“第一副总理"。
参考书目:
(《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陈毅篇:跟毛主席走,就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