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先生,桐城派四祖戴名世晚年自号。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因《南山集》案被杀后,讳其姓名又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赵熊诏榜进士第二人。也就是俗称的榜眼。

虽然祖上是名门之后,然而山河破碎之后,戴家不断衰落,到了戴名世这一代已是家徒四壁。然而戴名世自幼聪慧过人,1岁时即能开口说话,而到5岁已经能够吟诗作对了,6岁开始启蒙读书,11岁就能熟背《四书五经》。15岁时,他所作的八股文就被人们当作范本传抄。因此被乡里长辈公认为戴氏“秀出者”。
由于家境贫寒,戴名世无力购买大量的文史书籍,只能通过走亲访友,四处借阅。当时的南乡有位潘木崖先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明朝遗老。清灭明后,不愿做官,家中藏书过万。然而他的书从不外借,就算在他家阅读也要得到他的认可。当时,潘木崖对戴名世的名气也略有耳闻。对于戴名世登门造府请求借阅的请求,潘木崖准备亲自试试他的才学。于是,他笑着对戴名世说:“借米可充饥,借钱可医贫,先生要借书何用?”戴名世略加思索后,恭敬地应道:“学经以明道,学史以晓义,小子惟学问是求。”对的十分工整,潘木崖十分满意,同意了戴名世借阅的要求。戴名世记忆力过人,有一目十行之能,借阅一晚就已读完几十部秦汉史。对此潘木崖有点怀疑,于是挑出书中几十个典故意考他。戴名世皆对答如流,毫无差错。潘木崖这才信服了。
20岁时,戴名世凭才干教授门徒养亲。后来,他觉得制义这种文字不足以传世,于是悉心研究古文和史学,他决心要在文学上,师法唐宋,继承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而在史学上继承司马迁。到34岁时受到督学使者李振玉的推荐进入国子监。作为一个正直的文士,戴名世不愿做媚上之徒,因此常与方苞、徐贻孙、王源等人相聚畅饮,针砭时事;同时在古文创作方面的进行切磋研讨,有力地推动了古文革新,他们的古文创作实践,又哺育了桐城派的涎生。
戴名世以史才自负,立下了“欲上下古今,贯穿驰骋,以成一家之言。……则于古之人或者可以无让”(《初集原序》)的宏大愿望。当时,因为明史资料散逸颇多,有些又记载不明,而且有着来自清王朝文字狱的打压,尚无一本能够通传天下的明史。于是他仿效司马迁作《史记》的形式,列出纲目,然后广泛搜罗资料,相互参证,力求真实,写出一部有价值的著作。于是他周游全国,遍访前明故老,考证野史,搜求明代逸事,以笔书之。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戴名世的弟子尤云鹗把自己抄录的戴氏古文百余篇刊刻行世。由于戴氏居南山冈,遂命名为《南山集偶抄》,即著名的《南山集》。此书一经问世,即风行江南各省,其发行量之大,流传之广,在当时同类的私家著作中是罕见的。正是这本书,使戴名世流芳文坛两百多年,却也使他遭致杀身大祸。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都御史赵申乔参奏戴名世行世已久的《南山集》中录有南明桂王时史事,并多用南明三五年号,被康熙以“大逆”罪下狱,而此时距他高中榜眼仅仅两年。两年后的1713年三月六日(3月31日),戴名世被处死,死年六十岁。南山案株连数百人,震动儒林。当时政界和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如桐城派开山鼻祖方苞、侍郎赵士麟、淮阴道王英谟、庶吉士汪汾等三十二人”都被牵连其中。这就是著名的“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的“《南山集》案”。此案后,戴名世的所有著作均遭禁毁。直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以后,戴氏族人戴钧衡将戴名世的部分文章及历史著作,辑集刊行。这部文集共十五卷并年谱一卷。此书不敢以“南山集”做题名,改题为《宋潜虚先生集》。并且去掉了一些招祸的文字,著者也不敢实署戴潜虚。因戴姓源流出于宋姓,于是以宋潜虚署名来代替。
戴名世品性高傲不羁,对达官贵族和那些欺世盗名的无耻文人非常痛恨。他在《南山集·北行日记》中就说自己常“酒酣论时事,吁嗟咄嘻,旁若无人”。这些犀利的言辞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痛点,遭到忌恨。他在《与刘大山书》中也说自己“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即使这样,他最终还是“以言语获罪”,这在当时也是一个正直的,有着独立思想的文人必然的悲剧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