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其人想必大家都知道吧?
他就是那个将幽云十六州拱手让给契丹的儿皇帝,认比自己小十多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建立了后晋。

石重贵是谁、其为人如何?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
如果不看史书,只知道他是后晋第二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任。
下面我们讲一下史书中记载的事件,《旧晋书》记载:
公元934年,后唐大将河东节度使李从珂发动了岐阳兵变,从洛阳仓惶出逃的后唐闵帝李从厚与大将军石敬瑭撞个正着。
石敬瑭抓住了李丛厚,献给李从珂,用于邀功,却没有换来李从珂的信任。
终于,在两年后的936年,李从珂先下手为强,将石敬瑭围困于太原,后者被迫向辽国求救,自认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
六年后的942年,石敬瑭驾崩,其侄(也是养子)石重贵继位,这位皇帝在位五年,敢于向欲壑难平的契丹说“不“,最终却城破灭国,被抓到番邦。
这之后的事,恐怕就没有太多的人知道了,直到这个物件的出土。
石重贵墓志能够得以保存,实属不易,出土地点是今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乌兰和硕乡黄道营子村,而这里距离石重贵长期生活的东京汴梁有1100多公里。
辽宁省朝阳市古称建州,墓志中记载就是石晋家族到建州之前和之后的故事。
这方墓志信息量非常大,我们暂且站在辽国人的视角,审视一下石敬塘、石重贵父子。
墓志铭文大致意思如下:
卢龙军节度使一个叫牛藏用的推官奉命写了这则墓志。 晋王石重贵是建立后赵的羯人石勒后羿(事实上应该不是),他的父亲是晋高祖石敬瑭,高祖天福七年驾崩,重贵继位于灵柩前,国号“开运”。 想当年,高祖石敬瑭坐困愁城,险些遭遇不测,大契丹太宗皇帝火速救援,而石敬瑭承诺以子道自居。 熟料,石重贵听信了奸臣谗言,不称臣、不纳贡。太宗皇帝没有办法,只得再次用兵,将其捉到东京辽阳府,后来又迁到建州,为其兴建了“安晋城“。 保宁六年(974年)六月十八,石重贵去时,享年六十一岁,皇帝非常重视这件事,派著作郎冯侃负责祭祀等事宜,以王的礼仪为其办理身后之时事。 于当年的闰十月葬于安晋城附近的坤原,丞相高勋也是投降辽国的汉臣,他有感于旧主,命幕吏牛藏用写了这篇墓志,直接记述先主、先国之事。
通过对铭文的解读,我们思考一下,就能获得很多触手可及的历史信息。
1、这篇墓志是汉人高勋命人所为,对反复拉锯几年的辽晋之战仅一语带过,是不是那段历史太过不堪回首。
2、墓志对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很少记载,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石重贵是个什么样的人,而对于其之前如何背信弃义、之后又得到怎样安置却说得很细,是不是契丹人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名声。
3、石重贵在生前根本没有获得晋王的待遇,顶多就是个高级囚徒,去世后确以王的礼仪安葬,是不是对辽朝中汉臣的一种安抚。
总而言之,这是一方墓志信息量过大,但却不合常规,感觉就像是一则官方发言,告诉我们一段后晋背信弃义的历史,却没有说石重贵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今晋王墓志铭正静静地躺在辽宁省博物馆一楼的展室,与《虢国夫人游春图》《瑞鹤图》等国宝相比,可能不那么璀璨,和辽道宗墓志铭比,也显得黯然失色。
然而,其记载的历史事件则意义重大,而且在史料记载的基础上又加了个“帽“,让历史更丰满。
如果有空了,去博物馆看看吧,比打麻将可有意义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