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江郎才尽”的背后」江淹:容易满足的人,一定经历了很多失去序清贫士族 沉静少年刘宋时代:仕途进退,文思泉涌萧齐时代:从指点江山,到江郎才尽齐梁之际:才尽江郎如炬眼 乱世老翁得善终燕过评

作者:燕过紫禁城

人,总要留下点什么。

帝王,留下功过,不论如何装扮,都任后世悠悠众口评说;

将相,留下声名,不论来路艰辛与身后累累白骨,终列名于史册;

普通人,碌碌一生,生养后代已是幸福,若再留下因缘际会得来的传家宝,便是极好的。

对于文人呢?三者:

上者,留下功业。指点江山、平步青云,跻身将相;

中者,留不下功业留才华。文章千古名,也是过瘾的。知崔护者寥寥,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谁没听过?

下者,最不济要留个与自己有关的典故。即便没几个人背得出贾岛的完整诗句,“推敲”却任谁都挂在嘴边。

有这样一个人,

他曾是两个朝代的重臣,留下功业;

他又才华横溢,诗赋为一时翘楚,留下才华;

他还留下了一个家喻户晓、但却略显尴尬的成语典故。

而当我们仔细了解此人,却发现,他留下的这个尴尬的典故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传统文人知足、智慧、逐梦的心。

他就是,江淹。

「“江郎才尽”的背后」江淹:容易满足的人,一定经历了很多失去序清贫士族 沉静少年刘宋时代:仕途进退,文思泉涌萧齐时代:从指点江山,到江郎才尽齐梁之际:才尽江郎如炬眼 乱世老翁得善终燕过评

江淹像

南朝宋元嘉21年(公元444年),济阳江氏诞生了一个男婴。

江淹从小家境清贫,父亲在他13岁时就去世了。而比清贫的家境给小江淹带来更大压力的,是他的家族与使命。

江淹出生的南朝刘宋时期,政治生态孕育着剧变:

:门阀政治在魏晋时期达到高潮,而晋室南渡后,“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更使高门大族获得了几乎与皇室并驾齐驱的地位;

:规则改变了。伴随贫家子刘裕的横空出世,出身普通的寒族得以在皇室与高门的夹缝中觅得了一丝曙光;

:同样嗅到机会的,还有另一群体,这就是高门与寒族之间的普通士族。而济阳江氏,正是这样一个普通士族。

「“江郎才尽”的背后」江淹:容易满足的人,一定经历了很多失去序清贫士族 沉静少年刘宋时代:仕途进退,文思泉涌萧齐时代:从指点江山,到江郎才尽齐梁之际:才尽江郎如炬眼 乱世老翁得善终燕过评

刘裕

位于中间的普通士族,机遇与挑战并存:

虽无法获得王谢桓庾等高门大姓的强大资源,却也可以避免首当其冲遭清算和冲击;

虽无法做到如寒门子弟一样一步登天,却也无需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孤注一掷。

江淹,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士族。在那个高门寒族地位利益冲撞、政治阶层瞬息万变的时代,小江淹如同肩负龙族重托的敖丙一样,肩负起了保全和振兴济阳江氏的责任。史书中记载了江母对少年江淹的一段对话,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他所承载的期望。

李延寿《南史·江淹传》:“初,淹年十三时,孤贫,常采薪以养母,曾于樵所得貂蝉一具,将鬻以供养。其母曰:‘此故汝之休征也,汝才行若此,岂长贫贱也?可留待得侍中着之。’”

“貂蝉”指的是貂尾、蝉羽,是侍中的官帽。侍中是南朝时期事实上的宰相,13岁的砍柴少年江淹得到貂蝉,被母亲理所当然的看作吉兆:儿子有才有德,未来可期。

当然,少年江淹的确有才,史书记载他不但“好学”,而且性格低调沉稳。事实无数次地告诉我们,清贫+低调+好读书的青年,未来的成材率是不低的。

姚思廉《梁书·江淹传》:“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

自古王室高门之人有两大特点,有钱、有闲。他们往往不满足物质享受,而追求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南朝宋虽然起于寒门,但王朝建立后,刘宋子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是极高的。

6岁就能作诗的江淹,以才华被当时的“大人物”们注意。20岁,他教孝武帝刘骏的第十一子、始安王刘子真“五经”,并曾在刘骏第八子、新安王刘子鸾手下任职。22岁时,他又被宋文帝孙子、建平王刘景素赏识,担任起幕僚。

在为刘景素工作初期,江淹因事牵连入狱,他上书陈冤。《梁书》、《南史》均罕见地全文记载了他所写的这篇引经据典、洋洋洒洒的精彩文章。不知道是其文采过于突出,还是内容打动人心,刘景素看后当即释放了他。

刘宋时期,宗室内讧不断。宋少帝刘义符即位后,作为刘宋第四代宗室中威信最高的刘景素,大权在握,周围的人都劝他造反。只有江淹苦口婆心反复劝说,要刘景素以团结为重,不要听信左右之言,祸起萧墙。但后来刘景素的谋划愈加深入,和心腹日夜策划,江淹知道自己难以阻挡,还是写了多达15首诗进行劝谏。

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江淹焦急矛盾的心理。巧的是,东海郡太守父丧,刘景素用柳世隆代理郡守,而江淹表现出了他一生中少有的为自己利益的坚持,反复坚持要求自己担任,刘景素终于被触怒,把江淹贬到建安吴兴为县令。

李延寿《南史·江淹传》:“淹固求之,景素大怒,言于选部,黜为建安吴兴令。”

我们无法得知江淹当时的心态。但从事后来看,刘景素很快失败,不仅他自己,也连累全家和部下被杀,而江淹的“固求”则起到了以退为进、自保免祸的良好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被贬为吴兴令的三年,也是江淹以“有才江郎”身份出现的三年,他人生中的许多为后世惊艳的作品,都创作于这个时期。作为南朝的顶级诗赋作家,这阶段的江淹妙笔生花,为中国文学宝库贡献了许多优美抒情的文字,特别是《恨赋》、《别赋》两篇,文笔惊艳、情真意切,流传至今,是中国赋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如果没有一个叫做萧道成的人,江淹的人生将会定格在“南朝杰出文学家”的身份上。然而,历史给了他更多的空间和可能,却也最终成就了“江郎才尽”这个典故。

「“江郎才尽”的背后」江淹:容易满足的人,一定经历了很多失去序清贫士族 沉静少年刘宋时代:仕途进退,文思泉涌萧齐时代:从指点江山,到江郎才尽齐梁之际:才尽江郎如炬眼 乱世老翁得善终燕过评

萧道成

刘宋政权在内讧中日薄西山,刘宋宗室的力量也日渐衰落。权臣萧道成执政,此时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江淹,才华盛名自然吸引了萧道成,被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

打仗,打的是士气,是信心。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就是郭嘉以分析敌我优劣的形式,为曹操打气的经典励志催眠文。

而江淹也曾经为萧道成贡献了类似的激励话语。在面对荆州刺史沈攸之的反叛时,江淹从人心、形势等方面,向萧道成论述了“五胜五败”,极大了鼓舞了萧道成的信心。从内容上看,江淹的分析谈不上具体,但聪明人之间的对决,胜败往往不在一念之谋,而在一心之恒。江淹的“五胜五败”论打动了萧道成,他也让江淹负责军队的檄文撰写;而最终沈攸之也兵败自杀。

李延寿《南史·江淹传》:“俄而荆州刺史沈攸之作乱,高帝谓淹曰:‘天下纷纷若是,君谓何如?’……淹曰:‘公雄武有奇略,一胜也;宽容而仁恕,二胜也;贤能毕力,三胜也;人望所归,四胜也;奉天子而伐叛逆,五胜也。彼志锐而器小,一败也;有恩无威,二败也;士卒解体,三败也;搢绅不怀,四败也;悬兵数千里、而无同恶相济,五败也。虽豺狼十万,而终为我获焉。’帝笑曰:‘君谈过矣。’”

少年时“沉静少交游”的江淹,到成年后依然保持了这一良好的特质。

公元474年,刘宋宗室折腾的步伐依然在持续。宋文帝第18子、桂阳王刘休范反叛,当时朝廷人心惶惶,连檄文都没人完成。萧道成推荐江淹进入中书省,在喝了数升酒、吃了一只烧鹅后,文告完成。

江淹的才能,让他成为萧道成的心腹。萧道成在代宋篡权过程中,江淹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高帝(萧道成)让九锡及诸章表,皆(江)淹制也。”

萧道成建立南齐后,江淹担任中书侍郎,终于实现了少年时母亲的“着貂蝉之期”。

公元494年,江淹兼任掌管监察的御史中丞。恰逢此时萧道成之侄,当时担任宰相(不久自立)的萧鸾当权,为整顿吏治,更为未来的登顶扫平障碍,他要求江淹“振肃百僚”。江淹也十分卖力,以贪赃、渎职等罪名弹劾了包括中书令、司徒左长史等在内的众多大官,“内外肃然”。萧鸾为此大为赞许:

李延寿《南史·江淹传》:“明帝(萧鸾)谓曰:‘自宋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振肃百僚”当然是有代价的。萧鸾称帝后不久,江淹因事受到牵连,外放为宣城太守,长达四年。

在作宣城郡守期间的四年,江淹不复当年在吴兴之才,没有什么文章作品,却在离开时,宣传了他的梦,于是成就了最为后人记住的一个成语。

关于这个梦,有两个版本:

:与江淹几乎同时代的钟嵘所做的诗论专著《诗品》,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江淹在宣城时做了一个梦,梦到郭璞向江淹收回从前留在江淹那里的“五色笔”。五色笔的收回,也导致自此以后江淹诗才尽丧,这就是“江郎才尽”的来历。

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後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江郎才尽”的背后」江淹:容易满足的人,一定经历了很多失去序清贫士族 沉静少年刘宋时代:仕途进退,文思泉涌萧齐时代:从指点江山,到江郎才尽齐梁之际:才尽江郎如炬眼 乱世老翁得善终燕过评

钟嵘《诗品》

:唐代李延寿所著《南史》,在记载了上面版本1的郭璞故事的同时,还记载了江淹另一个十分类似的梦。也是在宣城时,江淹做了另一个梦,梦到张协(西晋文学家)说我把一匹锦放在你那里,现在要拿回去。江淹还锦,张协发现锦只剩一点了,就把剩下的几尺送给了丘迟。从此,江淹的文章也就大不如前了。

李延寿《南史·江淹传》:“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张协),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

梦的内容,除了做梦者自己说,别人恐怕无从得知。不管江淹梦到的是郭璞、张协,还是做了两个梦,内容是相似的,结局更是一样的——江淹自此自我宣示:与自己赖以成名的“才华”,诀别了。

作为南四朝中最乏善可陈的朝代,南齐的政权稳定的时间更短。萧鸾即位后,著名昏君萧宝卷即位。

此时,江淹刚宣布“江郎才尽”,回到京城不久。公元500年,被萧宝卷折腾的难以忍受的大将崔慧景,反叛围困都城,当官员们都迫不及待投靠时,江淹选择称病不出。崔慧景不久被杀,江淹的先见之明成为了“正确的少数人”。

本来只报“自保之心”的江淹,因在崔慧景之乱中的表现,阴错阳差的获得了萧宝卷的垂青。尽管坚辞,但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萧宝卷,江淹最终同意为官,负责守卫宫城,去抵御最新反叛的萧衍。然而,在到达新林时,江淹此时一改之前面对崔慧景的保守态度,主动微服投奔了萧衍。

「“江郎才尽”的背后」江淹:容易满足的人,一定经历了很多失去序清贫士族 沉静少年刘宋时代:仕途进退,文思泉涌萧齐时代:从指点江山,到江郎才尽齐梁之际:才尽江郎如炬眼 乱世老翁得善终燕过评

萧衍

晚年的两次选择,让江淹成为那个动荡时代少有的幸存者。

而倒戈于萧衍的决定,更使他成为新兴的梁朝的开国功臣。

公元505年,在新王朝生活了4年时间后,江淹去世,享年62岁。梁武帝萧衍“素服举哀”。

一个人容易知足,是因为他曾经失去过更多。

在乱世,才华不过是权势利用的工具、附庸风雅的噱头。太多人因抱负无法满足而失去理智,因才华太盛招致更快的劫难。

可以想象,当作出“江郎才尽”决定时,几经沉浮的江淹经历了多久的挣扎与失落,才能与自己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平步青云的登天梯——“才华”诀别,坦然接受自己“沦为平庸”的境地。而这样的知足,却最终换来了长久的安定。

得与失,又有谁知?

相比于一生“怀才不遇”,最终含恨而终的才子,江淹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经历了太多皇室内讧、边将反叛、以及朝廷内部的倾轧攻讦,失去了太多施展抱负的可能,江淹却获得了惊人的政治洞察力、以及难能可贵的平和心态,这让他在眼花缭乱的乱局中始终泰然。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能写出如此细腻文字的江郎,心中一定始终有一份梦想。那个梦想,与乱世中济阳江氏的家族荣耀有关,与母亲“可留待得侍中着之”有关,与文人成就功名的梦想有关。

公元505年,即将与世诀别的江淹对子弟说:

“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

他,知足了。

的确,“功名既立”,又兼文章传世,他应该无憾了。

即便只留下尴尬的“江郎才尽”,又有何妨?

那份自我选择的“平庸”,不正是他历经荣辱、洗尽铅华后,最好的勋章?

「“江郎才尽”的背后」江淹:容易满足的人,一定经历了很多失去序清贫士族 沉静少年刘宋时代:仕途进退,文思泉涌萧齐时代:从指点江山,到江郎才尽齐梁之际:才尽江郎如炬眼 乱世老翁得善终燕过评

感谢您观看燕过紫禁城的原创文章。欢迎您关注燕过紫禁城的头条号,浏览更多原创的文史类文章。谢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