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书贼
《偷书贼》以死神的口吻,带着丰富的感情,讲述了孤单的女孩莉赛尔的一生。在寄养家庭和战争的环境中,九岁的莉赛尔藉由阅读和文字的力量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读书给躲在养父家地下室的犹太人听,为躲入防空洞的邻居朗读故事,安慰着惶恐不安的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了粗鄙的性情。这份力量连死神也惊异:为什么人类一面展现残酷的杀戮,一面又有发自内心的关爱?
作者马克斯•朱萨克是当代澳洲著述颇丰获奖众多的作家,他致信读者:
亲爱的读者:
谢谢您阅读了这本《偷书贼》……
我小时候常听故事。我爸、妈常在厨房里,把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哥哥、我两个姐姐和我,我听了好着迷,动都不动。他们提到整个城市被火笼罩,炸弹掉在他们家附近,还有童年时期建立的坚强友谊,连战火、时间都无法摧残的坚强友谊。
其中有个小故事,一直留在我心里……
我妈妈小时候住在慕尼黑近郊。她说她六岁的时候,有天听见大街上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
她跑到外面一看,发现有一群犹太人正被押解到附近的达考集中营。队伍的最后是一位筋疲力竭的老人,快跟不上队伍的脚步了。有个男孩子看见老人的惨状,跑回家拿了一片面包给这位老人,老人感激得跪下来亲吻这位少年的脚踝。结果有个士兵看见了,走过来把老人手里的面包抢走,还用力鞭打了老人。打完之后,士兵转身追着这个男孩,把男孩也打了一顿。在同样的一个时刻里,同时出现了伟大的人性尊贵与残酷的人类暴力。我认为,这个事件恰好可以说明人性的本质。
我听到爸妈讲的这些故事之后,一直想把它们写成一本小书。结果就是《偷书贼》的诞生。
而《偷书贼》这本书的意义,远远超过我当初的想象。对我来说,《偷书贼》就是我人生的全部。不管别人怎么看这本书,不管他们的评价是好是坏,我自己心底晓得,这是我最好的一次创作。作为作者,当然会因为自己‘最好的一次创作’而深深感到满意。
再度感谢您,也在此祝福您。
“人类,在我的心头萦绕不去。”
“不离不弃,信任与爱的行为,通常只有小孩子能辨识真伪。”
“在旅程的终点,老问题,你不愿碰触的老问题,已经改头换面,等待着你。”
“城市的街道到处是人。然而,即使街道空旷无人,陌路人也不会比现在更孤寂。”
故事适合12岁以上的孩子阅读。

作者: (澳) 苏萨克 著,孙张静 译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同名电影也于2013年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