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觉醒年代》备受欢迎,评论很多,大都是赞许的,这样高质量的电视剧确实能给观众一种振奋感,喜欢看,看了喜欢想,想了有一种跟着“觉醒”之感。
看了《觉醒年代》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走向共和》,而且,这两部剧可以看成是有一定的历史连续性。《走向共和》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华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一波澜壮阔的艰难历程;而《觉醒年代》全景式地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时代和历史,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全过程,精彩地展示了那个觉醒年代觉醒者的英雄风范。
这两部剧都成了魅力历史剧,因为其深刻和精彩,让观众触动很大,流连忘返。

孙中山(剧照)
第一,《走向共和》所反映的历史时段,大约是从1894年到1917年,时间虽仅仅只有24年,但却涵盖了这个历史时段内的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而且,是近代中国的历史缩影。它高度还原真实人物,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塑造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避免了之前历史剧对人物形象的片面描述,非常精彩。
一、《走向共和》高度还原真实人物,让人物形象在真实场景中“活”出逼真的样子。
《走向共和》还原真实历史,首先是还原真实人物,而还原真实人物就要选择合适的演员。表现近代史的电视剧有一个优势,就是比较容易找到历史人物的真实照片,但有真实照片对于电视剧的制作团队来说既有利亦有弊,有利之处在于,能真切地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相貌,而不像久远的历史人物,只知人不知貌,这就便于找很像的演员来演;不利的在于,历史人物留下了真实照片,这就给剧组极大的限制,因为导演要据此筛选演员,演员不像是不行的,而这对于找演员是一种挑战。
在真实的历史中,李鸿章、慈禧太后、袁世凯、孙中山、伊藤博文等诸多名人都留下照片,因而,导演组必须精心筛选演员,首先要选“形似”的演员,导演张黎导演非常重视精心挑选演员,在演员“试戏”时,必须得到剧组全体成员的认可。此外,不仅要“形似”,还须要演得“神似“,所以,能演好的演员。张黎导演表现出了慧眼识“名角”的敏锐眼光,使剧中的人物能真实还原历史人物。
李鸿章与王冰(形象比较)
比如,李鸿章是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为了选好饰演李鸿章的演员,剧组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在剧中,李鸿章出场时已71岁,要选“形似”的年纪比较大的演员难度大,而经过精心挑选,张黎导演选中了年近70的王冰老先生来饰演李鸿章,王冰先生不仅“形似”年纪大的李鸿章,而且,还能将李鸿章演得很“神似”。王冰先生饰演的李鸿章,成了《走向共和》中非常出彩的一位人物,成了剧中的一大亮点。形象真实,内涵丰富,张弛有度,耐人寻味。
慈禧太后与吕中(形象比较)
再如,慈禧太后晚年的形象,也是比较难演的角色,慈禧年纪大,但依然灵敏阴毒,要把她的真实特点演出来,没有深厚的表演功底,是很难做到的。张黎导演请来了已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吕中老演员来饰演慈禧,虽然在“形似”方面略有差别,但经过吕中老演员的出色表演,《走向共和》的慈禧太后形象,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很贴近老年慈禧的真实形象,稳重镇定,阴毒狠辣,对政治非常敏锐,把一位贪婪权力、极有手段的女权谋家的形象表现得活龙活现。
袁世凯与孙淳(形象比较)
又如,袁世凯也不好演,过去一些电视剧,总是把袁世凯演得很霸道、昏庸,其实,袁世凯是一位非常有智谋的擅权者。《走向共和》出乎人们意料地让著名演员孙淳来演,这足见导演组的敏锐眼光。孙淳并不那么“形似”,为了演好袁世凯,孙淳特意“增肥”,力求尽量能更像,而靠着他出色的演技孙淳把袁世凯演绎得非常精彩,野心很大,能屈能伸,谙熟权谋,不守底线,善于钻营。
▲ 孙中山与马少华(形象比较)
还有,孙中山先生也是不容易塑造好的,既要演出伟人的光辉形象,又要演成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的革命者,若表演得不好,很容易演成“假大空”的形象,而对真实人物的还原若是没有把握好分寸,又会有损伟人的形象。导演组请来马少骅,让他饰演孙中山先生,而马少骅的一张脸,与孙中山很“形似”,而在《走向共和》中,由于马少骅演非常用心地演,把孙中山先生的神采演出来了,非常“神似”。马少骅被人们称为“戏疯子”,演戏非常投入,他自己表示,他是“用热情和真心演绎孙中山”的,他敬佩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理念,他用心去感受伟人的心胸,了解伟人的言行举止,演得非常成功。
二、《走向共和》主创团队追求高质量的电视剧制作,在场景、服装和音乐等方面的制作都是非常讲究的。
《走向共和》的筹划、摄制前后历经3年多的时间,其主创团队主要是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人马,编剧由作家盛和煜、张建伟出任,导演是张黎,摄像是池小宁,作曲为徐沛东。
制作团队追求高质量,着力于精制精作。
首先,《走向共和》探索着将电影镜头与电视的高清晰技术相结合,将电影拍摄方法结合到电视剧的拍摄上,这是电视剧拍摄技法上的一大突破。
剧作组在北京大兴区专门建造了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当时国内最大的室内全景式摄影棚。在棚中按照传统宫殿的轴线式布置安置了议会大厅、垂花门、李鸿章住宅、储绣宫、纯佑门、养心殿、玉澜堂等七大场景。而且,各场景间用台阶以及门阁自然过渡,既分离独立又呼应统一。
为了让场景更逼真,场中景物按1:1的比例真实设置,大到门庭檐柱,小到纹雕彩绘,完全重现了旧时紫禁城的皇家风范和规格样式。同时,为了使剧中的场景不重复,也为拍摄的方便,摄影棚内设计了许多活动背景,每一个景区皆可移动、拼接,使背景能满足拍摄的需要而相应变动。
还有,对于剧中的服装,也是十分讲究的。其服装从颜色、样式、风格上都进行很用心的设计,不仅注意到服装与场景的协调,而且注重服装与人物角色在风格上的统一,而且,从朝服、皮衣,甚至马褂、帽子等,也都注重与剧情和角色相贴近。
在剧中,连宫廷宴席、皇室餐食等都是很讲究,很逼真的。
慈禧吃饭很讲究
最后,在音乐方面,《走向共和》由徐沛东负责音乐创作,其主题歌《走向共和》《年轻的向往》经徐沛东、宋祖英的演唱,尽显恢弘的气势,为电视剧增色不少,将剧情渲染得更引人入胜。
第二,《觉醒年代》是庆祝建党100周年的优秀展播剧之一,其优秀确实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觉醒年代》描绘了觉醒时代的杰出的觉醒者,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该剧以非常出色的表演塑造了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十分真实的细节来表现时代质感,以描绘一群大无畏觉醒者的探索来召唤当代青年,以精良的制作来保证电视剧的优秀品质。
首先,在觉醒年代,可谓是群星灿烂,电视剧让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元培、鲁迅、陈延年等,许许多多历史人物在电视屏幕上变得生动鲜活,栩栩如生,其艰苦探索、砥砺前行、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电视剧反映了一百年前一群热血青年为民族振兴而上下求索、抛洒热血的故事。他们是一群睿智的觉醒者,是一群勇敢的探索者,是一群文化文化偶像,是一群逐渐成长的思想者。而《觉醒年代》最成功的亮点之一,便是对于这一群杰出人物的形象塑造,很有真实感,并因为真实而具有震撼力。
毛泽东(剧照)
讲主旋律故事的电视剧,能让95后、00后的当代年轻人对它感兴趣,并对剧中人物产生高度认同和颂扬,这是由于电视剧对于觉醒时代那一群觉醒者的成功塑造。有人说,这部电视剧,“对得起面对三千年之大变局的中国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的披肝沥胆、呕心沥血。”(清华教授尹鸿语)这是很有道理的。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引领者,作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引导者,作为《新青年》的创立者和主编,那种大无畏的探索精神,那种冲破旧思想,传播新思想的执着、刚毅的坚定信念,感到了很多人;李大钊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执着于寻找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探索在中国走苏俄十月革命的道路,他是最早将革命理论结合于实践的探索者,他倾囊接济穷人、带领学生演活报剧、为穷苦工人演讲、培养毛泽东等年轻人,都演绎得非常真实、形象。毛泽东追随李大钊探索马克思主义,创办新民学会,主编《湘江评论》等,让观众看到了一位年轻觉醒者是如何通过探索和实践而成长成一位杰出的共产党人的。
陈独秀(剧照)
《觉醒年代》通过演绎觉醒时代的故事,塑造了一群很真实、很有深度,又很有温度的革命人物形象,他们执着于革故鼎新、救国救民,却又很“接地气”,很有普通民众的平凡生活特点。
《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在总结该剧人物塑造的特点时说:“首先,影视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的艺术,活生生的人、立体的人才能够让观众接受。其次,演员的神似大于形似,但剧中的几位主要演员都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而在塑造人物时不仅要表现角色的高光时刻,更要展现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这也是真实还原历史人物的考量之一。”
陈独秀、李大钊(像)
其次,《觉醒年代》以十分真实的细节来表现时代质感,让剧中人物和事件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电视剧《觉醒年代》全景式展现了从1915年到1921年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该剧以《青年杂志》创刊为起点,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剧情的最后高潮。导、创团队非常注重对于剧中细节的制作和创造,非常真实地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真实背景和物件细节。据制片人刘国华介绍,剧中大建筑物,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大到院子中的枣树,小到杂志社的纸张;大到外交部的陈设,小到剧中人物所用的牙刷牙粉,无论是大小、形状还是材质,都力求真实再现。
张永新导演说:“真实感是我们与观众建立信任的首要因素,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到丝丝精准。”他表示,剧中的细节是符合历史逻辑的,比如蔡元培先生吃饭的铝饭盒,剧中出现的铅笔、暖水瓶、唱京戏的女旦等,虽然只是秒钟的画面,但都力求精益求精。
这细节的真实准确地呈现年代质感,赋予了这部作品以时代特征和审美真实感,剧中的人物和事件,正是由于有一个个真实的细节,才具有那么真实的震撼力。
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剧照)
再次,《觉醒年代》以描绘一群大无畏觉醒者的探索来召唤当代青年,让当代青年对剧中的觉醒者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张永新导演说:“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去面对船坚炮利,只有一条路——觉醒。”电视剧正是着力于表现守旧积弱的近代中国,面对着西方的船坚炮利,伴随着邻国的革新与革命,一群有大志向、勇于探索、矢志不移的年轻人是如何觉醒的。电视剧描绘了在旧社会形态的“车辙痕迹”中,觉醒者是如何走探索新的路的。
剧中,陈独秀家门口经常出现泥泞路,而《新青年》的同人编辑一次次从泥泞中趟过,这意味中觉醒者们在曲折艰难的路上,执着探索着。
剧中精彩地表现了觉醒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矢志情怀和敢为人先的革命品格,描绘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立志救国的决心和执着的探索精神,他们的思维、言论、行动体现了当时觉醒者的革命风范,反映了那一代年轻人的家国情怀,他们热血沸腾、无惧无畏、勇往直前、矢志不移,体现着正能量,因而,引发了当代年轻观众的情感共振和志向上的共鸣。
总之,《觉醒年代》这一部电视剧的精妙编导和精良制作,保证了该剧的上品质量,使其成为一部魅力历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