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走向共和》到《覺醒年代》:魅力曆史劇的成功秘訣

最近熱播的《覺醒年代》備受歡迎,評論很多,大都是贊許的,這樣高品質的電視劇确實能給觀衆一種振奮感,喜歡看,看了喜歡想,想了有一種跟着“覺醒”之感。

看了《覺醒年代》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走向共和》,而且,這兩部劇可以看成是有一定的曆史連續性。《走向共和》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曆程;而《覺醒年代》全景式地展現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時代和曆史,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産黨成立的全過程,精彩地展示了那個覺醒年代覺醒者的英雄風範。

這兩部劇都成了魅力曆史劇,因為其深刻和精彩,讓觀衆觸動很大,流連忘返。

從《走向共和》到《覺醒年代》:魅力曆史劇的成功秘訣

孫中山(劇照)

第一,《走向共和》所反映的曆史時段,大約是從1894年到1917年,時間雖僅僅隻有24年,但卻涵蓋了這個曆史時段内的幾乎所有重大曆史事件,而且,是近代中國的曆史縮影。它高度還原真實人物,客觀評價曆史事件,塑造鮮活飽滿的人物形象,避免了之前曆史劇對人物形象的片面描述,非常精彩。

一、《走向共和》高度還原真實人物,讓人物形象在真實場景中“活”出逼真的樣子。

《走向共和》還原真實曆史,首先是還原真實人物,而還原真實人物就要選擇合适的演員。表現近代史的電視劇有一個優勢,就是比較容易找到曆史人物的真實照片,但有真實照片對于電視劇的制作團隊來說既有利亦有弊,有利之處在于,能真切地了解曆史人物的真實相貌,而不像久遠的曆史人物,隻知人不知貌,這就便于找很像的演員來演;不利的在于,曆史人物留下了真實照片,這就給劇組極大的限制,因為導演要據此篩選演員,演員不像是不行的,而這對于找演員是一種挑戰。

在真實的曆史中,李鴻章、慈禧太後、袁世凱、孫中山、伊藤博文等諸多名人都留下照片,因而,導演組必須精心篩選演員,首先要選“形似”的演員,導演張黎導演非常重視精心挑選演員,在演員“試戲”時,必須得到劇組全體成員的認可。此外,不僅要“形似”,還須要演得“神似“,是以,能演好的演員。張黎導演表現出了慧眼識“名角”的敏銳眼光,使劇中的人物能真實還原曆史人物。

從《走向共和》到《覺醒年代》:魅力曆史劇的成功秘訣

李鴻章與王冰(形象比較)

比如,李鴻章是劇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為了選好飾演李鴻章的演員,劇組在全國範圍内遴選。在劇中,李鴻章出場時已71歲,要選“形似”的年紀比較大的演員難度大,而經過精心挑選,張黎導演選中了年近70的王冰老先生來飾演李鴻章,王冰先生不僅“形似”年紀大的李鴻章,而且,還能将李鴻章演得很“神似”。王冰先生飾演的李鴻章,成了《走向共和》中非常出彩的一位人物,成了劇中的一大亮點。形象真實,内涵豐富,張弛有度,耐人尋味。

從《走向共和》到《覺醒年代》:魅力曆史劇的成功秘訣

慈禧太後與呂中(形象比較)

再如,慈禧太後晚年的形象,也是比較難演的角色,慈禧年紀大,但依然靈敏陰毒,要把她的真實特點演出來,沒有深厚的表演功底,是很難做到的。張黎導演請來了已退休的國家一級演員呂中老演員來飾演慈禧,雖然在“形似”方面略有差别,但經過呂中老演員的出色表演,《走向共和》的慈禧太後形象,達到了形神兼備的效果,很貼近老年慈禧的真實形象,穩重鎮定,陰毒狠辣,對政治非常敏銳,把一位貪婪權力、極有手段的女權謀家的形象表現得活龍活現。

從《走向共和》到《覺醒年代》:魅力曆史劇的成功秘訣

袁世凱與孫淳(形象比較)

又如,袁世凱也不好演,過去一些電視劇,總是把袁世凱演得很霸道、昏庸,其實,袁世凱是一位非常有智謀的擅權者。《走向共和》出乎人們意料地讓著名演員孫淳來演,這足見導演組的敏銳眼光。孫淳并不那麼“形似”,為了演好袁世凱,孫淳特意“增肥”,力求盡量能更像,而靠着他出色的演技孫淳把袁世凱演繹得非常精彩,野心很大,能屈能伸,谙熟權謀,不守底線,善于鑽營。

從《走向共和》到《覺醒年代》:魅力曆史劇的成功秘訣

▲ 孫中山與馬少華(形象比較)

還有,孫中山先生也是不容易塑造好的,既要演出偉人的光輝形象,又要演成是有血有肉、有個性特點的革命者,若表演得不好,很容易演成“假大空”的形象,而對真實人物的還原若是沒有把握好分寸,又會有損偉人的形象。導演組請來馬少骅,讓他飾演孫中山先生,而馬少骅的一張臉,與孫中山很“形似”,而在《走向共和》中,由于馬少骅演非常用心地演,把孫中山先生的神采演出來了,非常“神似”。馬少骅被人們稱為“戲瘋子”,演戲非常投入,他自己表示,他是“用熱情和真心演繹孫中山”的,他敬佩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理念,他用心去感受偉人的心胸,了解偉人的言行舉止,演得非常成功。

二、《走向共和》主創團隊追求高品質的電視劇制作,在場景、服裝和音樂等方面的制作都是非常講究的。

《走向共和》的籌劃、攝制前後曆經3年多的時間,其主創團隊主要是電視劇《雍正王朝》的人馬,編劇由作家盛和煜、張建偉出任,導演是張黎,攝像是池小甯,作曲為徐沛東。

制作團隊追求高品質,着力于精制精作。

首先,《走向共和》探索着将電影鏡頭與電視的高清晰技術相結合,将電影拍攝方法結合到電視劇的拍攝上,這是電視劇拍攝技法上的一大突破。

劇作組在北京大興區專門建造了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當時國内最大的室内全景式攝影棚。在棚中按照傳統宮殿的軸線式布置安置了議會大廳、垂花門、李鴻章住宅、儲繡宮、純佑門、養心殿、玉瀾堂等七大場景。而且,各場景間用台階以及門閣自然過渡,既分離獨立又呼應統一。

為了讓場景更逼真,場中景物按1:1的比例真實設定,大到門庭檐柱,小到紋雕彩繪,完全重制了舊時紫禁城的皇家風範和規格樣式。同時,為了使劇中的場景不重複,也為拍攝的友善,攝影棚内設計了許多活動背景,每一個景區皆可移動、拼接,使背景能滿足拍攝的需要而相應變動。

還有,對于劇中的服裝,也是十分講究的。其服裝從顔色、樣式、風格上都進行很用心的設計,不僅注意到服裝與場景的協調,而且注重服裝與人物角色在風格上的統一,而且,從朝服、皮衣,甚至馬褂、帽子等,也都注重與劇情和角色相貼近。

在劇中,連宮廷宴席、皇室餐食等都是很講究,很逼真的。

從《走向共和》到《覺醒年代》:魅力曆史劇的成功秘訣

慈禧吃飯很講究

最後,在音樂方面,《走向共和》由徐沛東負責音樂創作,其主題歌《走向共和》《年輕的向往》經徐沛東、宋祖英的演唱,盡顯恢弘的氣勢,為電視劇增色不少,将劇情渲染得更引人入勝。

第二,《覺醒年代》是慶祝建黨100周年的優秀展播劇之一,其優秀确實讓觀衆充分感受到了。《覺醒年代》描繪了覺醒時代的傑出的覺醒者,聚焦建黨風雲人物,突出展現了中國共産黨革命先驅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貢獻。該劇以非常出色的表演塑造了鮮活飽滿的人物形象,以十分真實的細節來表現時代質感,以描繪一群大無畏覺醒者的探索來召喚當代青年,以精良的制作來保證電視劇的優秀品質。

首先,在覺醒年代,可謂是群星燦爛,電視劇讓李大钊、陳獨秀、毛澤東、蔡元培、魯迅、陳延年等,許許多多曆史人物在電視螢幕上變得生動鮮活,栩栩如生,其艱苦探索、砥砺前行、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電視劇反映了一百年前一群熱血青年為民族振興而上下求索、抛灑熱血的故事。他們是一群睿智的覺醒者,是一群勇敢的探索者,是一群文化文化偶像,是一群逐漸成長的思想者。而《覺醒年代》最成功的亮點之一,便是對于這一群傑出人物的形象塑造,很有真實感,并因為真實而具有震撼力。

從《走向共和》到《覺醒年代》:魅力曆史劇的成功秘訣

毛澤東(劇照)

講主旋律故事的電視劇,能讓95後、00後的當代年輕人對它感興趣,并對劇中人物産生高度認同和頌揚,這是由于電視劇對于覺醒時代那一群覺醒者的成功塑造。有人說,這部電視劇,“對得起面對三千年之大變局的中國第一代現代知識分子的披肝瀝膽、嘔心瀝血。”(清華教授尹鴻語)這是很有道理的。

陳獨秀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引領者,作為五四運動的思想引導者,作為《新青年》的創立者和主編,那種大無畏的探索精神,那種沖破舊思想,傳播新思想的執着、剛毅的堅定信念,感到了很多人;李大钊積極探索救國救民之路,執着于尋找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探索在中國走蘇俄十月革命的道路,他是最早将革命理論結合于實踐的探索者,他傾囊接濟窮人、帶領學生演活報劇、為窮苦勞工演講、培養毛澤東等年輕人,都演繹得非常真實、形象。毛澤東追随李大钊探索馬克思主義,創辦新民學會,主編《湘江評論》等,讓觀衆看到了一位年輕覺醒者是如何通過探索和實踐而成長成一位傑出的共産黨人的。

從《走向共和》到《覺醒年代》:魅力曆史劇的成功秘訣

陳獨秀(劇照)

《覺醒年代》通過演繹覺醒時代的故事,塑造了一群很真實、很有深度,又很有溫度的革命人物形象,他們執着于革故鼎新、救國救民,卻又很“接地氣”,很有普通群眾的平凡生活特點。

《覺醒年代》導演張永新在總結該劇人物塑造的特點時說:“首先,影視藝術的核心也是人的藝術,活生生的人、立體的人才能夠讓觀衆接受。其次,演員的神似大于形似,但劇中的幾位主要演員都達到了形神兼備的效果,而在塑造人物時不僅要表現角色的高光時刻,更要展現曆史人物的多面性,這也是真實還原曆史人物的考量之一。”

從《走向共和》到《覺醒年代》:魅力曆史劇的成功秘訣

陳獨秀、李大钊(像)

其次,《覺醒年代》以十分真實的細節來表現時代質感,讓劇中人物和事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電視劇《覺醒年代》全景式展現了從1915年到1921年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該劇以《青年雜志》創刊為起點,以中國共産黨成立劇情的最後高潮。導、創團隊非常注重對于劇中細節的制作和創造,非常真實地展現了那個年代的真實背景和物件細節。據制片人劉國華介紹,劇中大建築物,小到制服上的金屬紐扣;大到院子中的棗樹,小到雜志社的紙張;大到外交部的陳設,小到劇中人物所用的牙刷牙粉,無論是大小、形狀還是材質,都力求真實再現。

張永新導演說:“真實感是我們與觀衆建立信任的首要因素,我們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做到絲絲精準。”他表示,劇中的細節是符合曆史邏輯的,比如蔡元培先生吃飯的鋁飯盒,劇中出現的鉛筆、暖水瓶、唱京戲的女旦等,雖然隻是秒鐘的畫面,但都力求精益求精。

這細節的真實準确地呈現年代質感,賦予了這部作品以時代特征和審美真實感,劇中的人物和事件,正是由于有一個個真實的細節,才具有那麼真實的震撼力。

從《走向共和》到《覺醒年代》:魅力曆史劇的成功秘訣

李大钊、陳獨秀、胡适(劇照)

再次,《覺醒年代》以描繪一群大無畏覺醒者的探索來召喚當代青年,讓當代青年對劇中的覺醒者有了高度的認同感。

張永新導演說:“兩千五百年不變的車轍如何去面對船堅炮利,隻有一條路——覺醒。”電視劇正是着力于表現守舊積弱的近代中國,面對着西方的船堅炮利,伴随着鄰國的革新與革命,一群有大志向、勇于探索、矢志不移的年輕人是如何覺醒的。電視劇描繪了在舊社會形态的“車轍痕迹”中,覺醒者是如何走探索新的路的。

劇中,陳獨秀家門口經常出現泥濘路,而《新青年》的同人編輯一次次從泥濘中趟過,這意味中覺醒者們在曲折艱難的路上,執着探索着。

劇中精彩地表現了覺醒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矢志情懷和敢為人先的革命品格,描繪了陳獨秀、李大钊、毛澤東等立志救國的決心和執着的探索精神,他們的思維、言論、行動展現了當時覺醒者的革命風範,反映了那一代年輕人的家國情懷,他們熱血沸騰、無懼無畏、勇往直前、矢志不移,展現着正能量,因而,引發了當代年輕觀衆的情感共振和志向上的共鳴。

總之,《覺醒年代》這一部電視劇的精妙編導和精良制作,保證了該劇的上品品質,使其成為一部魅力曆史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