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两位学者——戴震与章学诚,于《四库全书》的进和退

作者:古今人物麻辣烫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向乾隆皇帝上奏,表示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多有散佚,建议加以采录并核对得失,顺便把过去朝代许多濒危书籍进行搜集、整理。这一建议立刻得到乾隆的认可,随即诏令辑佚《永乐大典》并“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为《四库全书》,同年,还成立了“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这一浩大的文化工程由此发端。朱筠之所以会有这个提议,因为一个绕不开的人物——章学诚。

清朝两位学者——戴震与章学诚,于《四库全书》的进和退

章学诚

章学诚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小时候身体不好,读书也少。后来跟随父亲在湖北应城知县任上,拜师求学以应举业。但章学诚对科举没什么兴趣,倒是喜欢博览群书,尤其是史学类。1756年,章学诚的父亲因故被罢官,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立刻陷入困境,甚至回家乡的路费都没有。父亲寄希望于章学诚能争取功名,而章学诚经过这一变故,也尝到了人世的艰难,决定解决生计为重,走上科举考试这条路。

但是,章学诚进京应顺天府乡试,考了三次,落榜三次。1766年,已经29岁的章学诚拜投到翰林院编修朱筠的门下。朱筠府中藏书丰富,朋友圈里又都是一些学界名流,章学诚既有机会一览群书,又得以与著名学者探讨学术,学业大进,并渐渐在方志学及史学理论方面取得较高的造诣。

章学诚志向在方志、史学的研究,但家境的困顿,让他不得不“屏慑一切,发愤为决科计”,可是更大的灾难来了。1768年,章学诚的父亲在应城逝世,一家老小十八口投奔而来,他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此直生死之关”,无奈只得请求恩师朱筠帮助。在朱筠的引荐下,章学诚得到《国子监志》编修一职。

然而一进入志局,章学诚马上就察觉到异样,不仅工作处处受到牵制,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他还发现志局领导妒贤嫉能,颠倒是非,排挤和打击真才实学之士。为了生计,章学诚一忍再忍,工作三年后,他忍无可忍愤然辞职,决心以自己所学编写《文史通义》。

清朝两位学者——戴震与章学诚,于《四库全书》的进和退

也正是因为《文史通义》,章学诚向老师朱筠提议,搜访天下遗书,分门别类,撰一国艺文之志。之后才有了朱筠向乾隆皇帝的上秦,这可以称得上是《四库全书》编纂和开馆的渊源。朱筠也不忘提携弟子,特向总编纂纪晓岚推荐章学诚。然而,对四库馆抛来的橄榄枝,章学诚以绝决的姿态回绝了,他宁愿一生穷困潦倒做自己的学问,也不想再踏入体制内工作。

从此,章学诚走上一条孤绝的路——一边潜心编著《文史通义》,一边颠沛流离四处应邀编纂地方志以维持生计。他的退出,对于《四库全书》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大的缺憾,然而,这也成全了另一个他——章学诚专心学术研究,成为清代著名史学家,被梁启超称为“集史学之大成的人”,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

1773年,正在编写《和州志》的章学诚遇见了一个学者——戴震。这是两人第二次相遇,与几年前第一次相遇相同的是,两人对对方的学术观点都无法认同。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在岁月中擦肩而过,章学诚离开《四库全书》,而戴震就在这一年走进四库馆。

清朝两位学者——戴震与章学诚,于《四库全书》的进和退

戴震

1723年底,戴震出生在安徽徽州一个小商贩家庭。父亲做贩布的小本生意,维持生计。戴震从小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十多岁时,《说文解字》、《十三经注疏》等都已烂熟于心。在随父亲四处贩布的过程中,戴震拜不少老师学习,其中包括著名学者江永。

江永学识渊博,精通三礼,旁通天文,地理,算学及声韵等。拜江永为师后,戴震学问大进,22岁时就写成《筹算》,24岁写就《考工记图注》,后来,还写出《勾股割圜记》等文。1755年,一件事的发生改变了他的命运。

因为一块祖坟的土地,戴震与一个豪门发生了争执,不想对方与官府勾结,将他治罪。戴震不得不“避仇入都”,仓促之中,行李衣服都没带,“孤家寡人”进了京。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因祸得福,在京城结识了纪晓岚等人。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的著作《考工记图注》、《勾股割圜记》得以刻印,戴震一炮而红,一举成为京城的学术大咖。之后,他四处讲学,或是参与地方志的编修,影响力巨大。

清朝两位学者——戴震与章学诚,于《四库全书》的进和退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的是,戴震就是考不中科举,失败到让人怀疑人生。1772年,第五次落第的戴震已是一个五十岁的老者。与前几次相同,他又一次离开京城,前往浙东金华书院讲学。这时,命运眷顾了他。

因为纪晓岚的推荐,戴震被特召进京入四库馆编修,从一个民间知识分子,到穿上官袍成为帝国的公务员,任谁都该乐开了花,但戴震却遭受到质疑。原来,当时的士人对大清还抱有抵触情绪,不愿向体制投降。戴震的选择在士人中引起轩然大波,可戴震不以为然,他认为,只要所做的学问是真学问,体制内与体制外没有什么不同。

戴震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四库馆中的那一片文字天地里,戴震忘乎所以,尽自己所学校勘、考订天文、算法、地理、文字等方面的书,特别是校勘《水经注》,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学术界的经文、注文混淆的问题,得到乾隆的褒奖。

编纂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更何况当时没有任何现代工具的辅助,全靠人工完成,戴震更是夜以继日,披星戴月。终于在进入四库馆的第四年,他累倒了,一病不起,那一年,戴震才五十五岁。他的弟子说:“谓先生鞠躬尽瘁,死于官事可也”。

清朝两位学者——戴震与章学诚,于《四库全书》的进和退

戴震与章学诚,在四库馆中一进一退,展现出两种决然不同的人生观。然而,不管是进还是退,他们坚守的都是对学问的执着,都为学术投入毕生精力,两人殊途同归,最终在中国学术史里相遇,成为大清王朝文化苍穹上的双子星,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