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泠八家刻青田(五)」陈豫钟刻“静安庐”青田石印陈豫钟刻青田石印西泠八家·陈豫钟往期回顾

作者:金石之盟
「西泠八家刻青田(五)」陈豫钟刻“静安庐”青田石印陈豫钟刻青田石印西泠八家·陈豫钟往期回顾

陈豫钟刻“静安庐”青田石印原石

「西泠八家刻青田(五)」陈豫钟刻“静安庐”青田石印陈豫钟刻青田石印西泠八家·陈豫钟往期回顾

印面钤本及边款拓本

印文:静安庐边款:秋堂。

陈秋堂印作传世无多,此方元朱文斋号印笔势圆转流畅,可归入陈氏篆刻成就最高之一类。陈豫钟篆书本出于李阳冰一路,故而此类元朱文印章作对于他而言可谓得心应手,且往往整饬秀逸,远高于同俦,这也是“印从书出”理论的印证。

秋堂元朱文印在典雅蕴藉方面有着新的发展,对后世圆朱文印有很大影响,如浙派集大成者赵之琛乃至近世王福厂等印人,在秀雅妍丽一路印风上深受陈秋堂的影响。

「西泠八家刻青田(五)」陈豫钟刻“静安庐”青田石印陈豫钟刻青田石印西泠八家·陈豫钟往期回顾

《印人画像·陈豫钟》

陈豫钟(1762—1806),字浚仪,号秋堂、墨缘居主,斋号求是斋。著有《求是斋印谱》《明画姓氏编韵》《求是斋集》等。陈豫钟出身钱塘书香世家,自幼习读诗书,课余作书篆刻,弱冠崭露头角。酷嗜金石书画,与陈鸿寿交善,求教于奚铁生。性内敛,喜饮酒,恬淡自足,以课徒书画篆刻自给。待人至诚,喜面折人过,使气忤俗、狂饮骂座处与奚冈相近,故二人相交最洽。又尝以所得金石拓本寄赠黄易,向其请教。

嘉庆七年,阮元任浙江巡抚,作文庙乐器,复铸镈钟,以陈豫钟精篆刻,命其摹古文以勒名。既成,阮元叹赏不已,招之而陈氏终不往。时陈豫钟正值壮岁,为一生艺术创作之最高峰。四年后的嘉庆十一年,陈豫钟年四十五而卒。身后由至交陈鸿寿等营葬,妻、子生活困顿,全赖故交弟子接济。陈豫钟一生精神悴于书画篆刻,用功过勤,身体状况已颇不佳,可谓“名成而年不永”矣。

「西泠八家刻青田(五)」陈豫钟刻“静安庐”青田石印陈豫钟刻青田石印西泠八家·陈豫钟往期回顾

陈豫钟隶书对联

陈豫钟篆刻作品流传数量较少,八家中仅高于蒋仁、奚冈,远少于其余五家。自言私淑丁敬,少年时得丁砚林先生印谱,“始悟运腕配耦之旨趣”,又得黄易指教,纵观诸家所集汉人印,细玩铸凿刻遗法。

三十岁后融汉印工整一路与丁敬切刀之浙派面貌为一炉,进入创作高峰期。浙派自丁敬筚路蓝缕、首开风气,蒋、黄、奚力求简化、纯化入印字体,这种纯化到陈豫钟、陈鸿寿处已基本完成。

秋堂早期仿汉印和明清印人作品主要以冲刻完成,后渐以简洁明快的长切为主,此时的浙派切刀尚不精熟。三十岁后的创作更多碎刀短切,逐渐稳健纯熟,但起伏变化较为和缓。或因体弱,腕力不强,入石刻划皆轻浅,不易钤拓。后人曾感慨“秋堂先生印甚难印,印出十余纸一无足取,泥薄而印面太细,无从下手也。”

「西泠八家刻青田(五)」陈豫钟刻“静安庐”青田石印陈豫钟刻青田石印西泠八家·陈豫钟往期回顾

陈豫钟篆刻作品“文章有神交有道”边款

从文彭冲刀双刀刻款到何震单刀切刀刻款,再到丁敬不书而刻边款,切刀刻款至陈豫钟发展到新的高度。陈豫钟在研究前人刀法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以腕为主的运刀方法。陈豫钟大概是明清以来第一个留意于印款技法研究的篆刻家,其边款在当时享有盛名,得到黄易、奚冈两位浙派前辈的称道,这几乎是当时篆刻界的最高评价。秋堂对于自己的边款创作亦极自信,求其印者皆喜其款字,常有索作长跋者,皆欲其款字“多多益善”。

陈豫钟是“后四家”的起始人物。经历与奚冈相似,一生久居杭州,几乎未曾远游,成为继奚冈之后杭州篆刻的领军人物。陈豫钟生前对弟子赵之琛悉心培养,为浙派的发展壮大培育了新兴力量。赵之琛作品流布之广、影响之大,足称浙派集大成者,从浙派的传承发展进程来看,陈豫钟的亲炙之功实不可没。

【西泠八家刻青田(一)】丁敬刻“采芝山人”青田石印

【西泠八家刻青田(三)】黄易刻“小松所得金石”青田石印

【西泠八家刻青田(四)】奚冈刻“龙尾山房”青田石印

版权声明:

编辑单位:深圳市金石文化研究院

出品:东方国石文化产业(深圳)有限公司

部分图片或文字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金石文化研究院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