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的两次黄袍加身

作者:铁剑帮总帮主

历史上出现了两次黄袍加身的政治剧,而且前后相继,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黄袍加身的将领随即称王,建立新的朝廷,成为新皇帝,也成了太祖。如此一来,黄袍加身的戏份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历史上的两次黄袍加身

第一次黄袍加身的是后周太祖郭威,当时他还没有建立后周,只是后汉的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手握重兵,节制河北诸州郡。郭威本姓常,幼年随母改嫁郭家,父亲郭简担任晋王李克用的顺州刺史,后来被割据幽州的节度使刘仁恭所杀。郭威当时只有几岁,随母亲王氏前往潞州,半路王氏病故。郭威依靠姨母韩氏提携抚育,才长大成人。郭威长到十八岁的时候,应征入伍,做了泽潞节度使李继韬的亲兵。郭威好斗,喜欢赌博,又好喝酒,但有时也喜欢打抱不平。一天,郭威到街上闲逛,有一个屠户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点酒的郭威不服气,走到了这个屠户跟前,让他割肉,然后找茬骂他,屠户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后终于忍不住了,就扯开衣服用手指着肚子说:“有胆量你就照这儿捅一刀!”郭威抄起刀子就捅进了他的肚子,结果屠户一命呜呼,郭威被抓进了监狱。李继韬佩服他的勇气和胆量,又将他放了。后来,李继韬被李存勖派兵攻灭,郭威被收编进了后唐军队,入了庄宗李存勖的亲军“从马直”。

天福十二年,刘知远在山西称帝,建立后汉。郭威帮助刘知远称帝有功,升戳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成为统帅大军的将相。不久,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逝,郭威和苏逢吉同受顾命,拥立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郭威官拜枢密使,掌管全国的兵权。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相继拥兵造反。朝廷屡次出兵讨伐,均无功而返。

乾祐元年,刘承祐命郭威率兵出征。郭威至河中后,立栅筑垒,分兵围困。李守贞屡次突围,均被挫败,相持日久,城中粮草俱尽。郭威下令四面攻打,一举攻进城中,李守贞自焚而死。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相继归降,使风雨飘摇的后汉政权转危为安。之后,郭威移师北伐,大败契丹,以功进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河北诸州郡都听郭威节制。

历史上的两次黄袍加身

虽然郭威是后汉的托孤老臣,但是后汉皇帝刘承祐对郭威并不放心,还有猜忌之心。乾祐三年,刘承祐与亲信李业密谋,诏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诏令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企图一举铲除前朝旧将势力。不料李弘义反以诏书密示于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见事情紧急,即采用谋士魏仁浦之计,伪作诏书,宣称刘承祐令郭威诛杀诸将,致使群情激愤,推举郭威起兵讨伐,借以“清君侧”。

刘承祐见郭威起兵造反,便派兵抵御。乾祐三年十一月十四日,郭威率兵渡河,刘承祐派开封尹侯益、保大军节度使张彦超、客省使阎晋卿等率兵抗拒郭威,又派宦官瑽脱侦察郭威的动向。瑽脱被郭威军抓住,郭威叫瑽脱奏请刘承祐把李业等人缚送军中。刘承祐拿着郭威奏章给李业等人看,李业等都说郭威的反状已明,就把郭威在京的家属全部杀死。他们命令将郭威家族的所有成员推上刑场,这里包括郭威还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后汉朝廷的做法断绝了郭威的后路,让他一心一意走上反抗之路。

后汉朝廷军马在七里坡之战大败,隐帝刘承祐在出逃途中为郭允明所杀。郭威带兵入京,觐见李太后(李三娘),让太后临朝听政,并且假意拥立刘氏宗室、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等一切稳定之后,郭威就将他的称帝计谋实施了:让手下将领发了假情报,说契丹要南下进犯了。然后奉太后之命领兵出城,到了澶州,数千将士发生兵变,以黄袍加于其身,拥立他为帝。

历史上的两次黄袍加身

郭威的黄袍加身其实还是他自己策划的,当时能够对抗朝廷的节度使只有他一个人,也只有他能挽救朝廷的颓势,重新建立新朝廷。

郭威返回开封,逼迫太后授自己为“监国”,夺得国政。广顺元年正月丁卯日,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大周,定都汴京,史称后周。

历史上的两次黄袍加身

郭威的黄袍加身其实只是一个形式,就是不演黄袍加身的戏份,他也可以理所当然地成为皇帝。后来他废了后汉皇帝,又毒死皇帝,对皇族实行了清算。

第二次黄袍加身事件的主角是赵匡胤。郭威病重之后,把政权传给周世宗柴荣。柴荣是郭威的养子,其实是他的外甥。赵匡胤曾经跟着郭威征伐后汉叛将李守贞,被擢升为开封府马直军使,可能见到或听说郭威的黄袍加身戏份,知道了这场政治戏的重要意义,就要效仿。赵匡胤跟着后周世宗柴荣征战天下,屡立战功,深得世宗信任。而周世宗对他不薄,经历高平之战,擢升他为殿前都虞候、严州刺史,征伐淮南之后,任命他为定国军节度使,改任忠武军节度使。显德六年,柴荣北伐,赵匡胤担任水陆都部署。到达莫州,先到瓦桥关,守将姚内斌投降;又打退几千名契丹骑兵,平定关南。柴荣在行军路上,审阅各地的文书,得到一只皮口袋,袋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感到这件事十分奇怪。当时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柴荣卧病回京,命赵匡胤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接替张永德。同年,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后周恭帝)继位,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历史上的两次黄袍加身

“点检做天子”的谶语让赵匡胤有了篡位之心,要模仿郭威假传军情带大部队出征的戏份,然后黄袍加身。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的消息,很有可能是赵匡胤散布的不实信息。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言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次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拜于庭下,拥立他为帝。众人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赵匡胤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幼主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赵匡胤于是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历史上的两次黄袍加身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在家里,而且全家都被王彦升屠戮殆尽。陈桥兵变的将士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

这时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他们还没来得及说话,大将罗彦环按剑而起,拔出宝剑上前说:“我们这些人没有君主,今天必修有天子。”范质等人惊慌失措,王溥先跪拜,范质不得已只好跪下口称万岁,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赵匡胤于是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柴宗训为郑王。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戏份完全模仿郭威黄袍加身的戏来演,连带兵出城的情节都如出一辙,都是谎报军情,都是怂恿部将把黄袍披在自己身上。郭威没有假惺惺作态,而赵匡胤却一路演下去,演出杯酒释兵权的戏份,演出看望生病诸将的戏份,演出抬着慕容延剑上战场的戏份,演出大将死亡之后痛哭流涕的戏份,真的可以称得上表演艺术家。

历史上的两次黄袍加身

郭威的黄袍加身是被逼无奈,家里老小都被后汉朝廷斩杀一空,只能反叛,而赵匡胤却不是这样,后周世宗柴荣对他很好,只是恭帝即位后,朝廷暗弱,赵匡胤手握重兵,等来了好时机,才兴起了篡位的念头。他保留了后周皇室成员,并且对他们给予善待,但还是有些防范之心。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完全模仿郭威的黄袍加身,其实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兵变,自己改朝换代,做了皇帝。郭威称帝以后并没有对大将的兵权进行节制,而赵匡胤兵变起家,会对部下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们心生猜疑,想方设法让他们交出兵权,避免再一次出现黄袍加身事件,于是他又演出了杯酒释兵权的一出戏,削夺部下兵权,制止了第三次黄袍加身事件的发生。

历史上的两次黄袍加身

不管兵变的性质怎样,也不管黄袍加身的戏份演得好不好,只要他们能够称帝,就会应了“胜者王侯败者贼”的历史逻辑,而这种以胜败论英雄的“丛林法则”在历朝历代似乎都不缺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