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那一夜

作者:历史兴亡

说到大宋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人们总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黄袍加身,从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的皇帝宝座好像是别人硬塞给他的,他的皇帝位子似乎来得颇有戏剧性。但真实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在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那一晚,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那一夜

宋太祖赵匡胤

我们先来看看史书上是怎么说的。话说在五代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满朝文武正在欢度新年,后周朝廷突然接到镇、定二州的紧急军报,镇州在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定州在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军报上说,北汉与契丹组成联合军队,向北周发起了大规模的南侵,情形十分危急,北周王朝危在旦夕。此时北周的皇帝是周恭帝,当时才七岁,朝中大事都由太后决定,但这位北周的太后年纪太轻,根本没有什么执政能力,所以就把当时的两位宰相范质和王溥找来,经过商讨,他们决定派大军出征,至于大军主帅则由时任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是皇帝禁军的最高统帅,掌管着一个国家最精锐的部队。赵匡胤接到命令后,立马调集部队北征。

到了正月初三,大军来到了距离开封四十里的陈桥驿驻扎,这时突然有人就跳出来,说当今皇帝幼弱,我们拼出老命去抗敌,又会有谁知道呢,不如现在就立太尉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不迟。于是几个将领来找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供奉官都知赵匡义(有史料记载当时赵匡义可能并不在陈桥驿现场,只是后来赵匡义当了皇帝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证明自己也是大宋的创立者之一,在记录历史时硬把自己加入到陈桥兵变之中,好显示自己也参与了宋朝开国这一重要事件)和掌书记赵普商量后,赵匡义当即表示自己的哥哥是个忠心之人,对于这种背主之事是不会答应的,同时赵普也认为现今大敌当前,全军应全力御敌,等打退了敌人再议此事。而各位将领却坚持说,如果太尉不答应他们的请求,他们就不愿再前进了。

一场兵变一触即发。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那一夜

陈桥驿

然而此时兵变的主人公赵匡胤却在干什么呢?赵匡胤由于之前喝了酒,现在已经醉得不省人事了。

各位将领也没有办法,便围着赵匡胤站岗,等着天亮。

天一亮,赵匡胤酒醒了,赵匡义和赵普刚开始向他汇报昨晚的情况时,各位将领就冲入赵匡胤的营帐之中,一定要让赵匡胤当皇帝,赵匡胤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众位将领抬着来到议事厅,随即有人就将皇帝的龙袍拿了上来,给赵匡胤穿上了,众人纷纷下跪,口呼万岁。赵匡胤见此情景,立马推辞,不愿当这个皇帝,但众人不听,硬是把赵匡胤扶到马上,全军不再北征了,大军调头南行,赵匡胤坐在马上不知所措,于是说到,你们这些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让我做皇帝,既然如此,那就必须听我的号令,不然的话,这个皇帝我是万万不会做的。众位将领立马表态,一定惟命是从。

于是赵匡胤给大家来了个“约法三章”。

赵匡胤说道,对于小皇帝和太后,我们大家都做过他们的臣子,朝中王公大臣都是我们的同僚,你们都不得欺扰,另外,近代以来,凡军队入京,都会纵兵劫掠,抢夺府库,这已成为恶习,你们都不得这样做,只要你们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到时定当厚赏,否则就灭族。大家都表示同意。于是全军立下军令状,入京以后要秋毫无犯。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那一夜

赵匡胤黄袍加身

赵匡胤率领大军返回开封城,此时开封的城门已经在赵匡胤的义兄石守信的手中了,所以赵匡胤兵不血刃地进入了开封城。

这里有一个插曲,副都指挥使韩通得知赵匡胤发动兵变,于是想集结军队向赵匡胤发起进攻,但他还没来得及做就被殿前司王彦升杀了他全家。韩通一家成了此次兵变唯一的死亡人员。

消息传到宰相范质、王溥和太后这里,太后也没有办法,只能责备两位宰相,朝中这么多将领派谁去御敌不好,非要派赵匡胤去,你们这是怎么做事的。两位宰相也很无奈,他们二人退出后,范质握住王溥的手说道,仓促之间派遣将领,导致现在发生兵变,这都是我们的过失,现在该如何是好?王溥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回答,突然王溥发出疼痛的呻吟声,原来范质握住他的手,由于用力太大,已经将指甲掐入他的手腕之中,几乎都要出血了。

对于这种突发的变故,二位宰相已经无能为力了。

正月初五,赵匡胤召来文武百官,准备正式登基称帝,突然发现少了周恭帝的禅位诏书,这可如何是好,正在这时,有一个翰林学士陶谷随即拿出了早已起草好的诏书,这才完成了禅位大礼,至此赵匡胤取代了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

从这些史书记载来看,赵匡胤当上这个皇帝完全是被属下“逼迫”的,是被别人硬把龙椅塞到自己屁股下面的,赵匡胤是不得不坐,但真实的情况真是这样吗?

赵匡胤从小就喜欢练武,22岁时他就来到了后汉枢密使郭威手下效力,因战功卓著,深受郭威的赏识,年纪轻轻,30岁的赵匡胤就升任殿前都指挥使了。赵匡胤平日里好交朋友,尤其喜欢和人拜把子,当时他就在军队中结交了很多好友,尤其是被称为“义社十兄弟”(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的几个铁哥们,慢慢地,在赵匡胤的周围集结了一批拥护他的高级将领。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将领都买赵匡胤的帐,比如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就不是赵匡胤一伙的,所以当赵匡胤兵变的消息传来,他还想组织军队进行抵抗。

关于这次政变,在这之前,坊间就有传言,说大军北征之际,将会发生政变,而且有天文爱好者发现了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的天象,这都被认为是要改朝换代的信号。我想这和五代时期人们的思维惯性有关,五代时期改朝换代如同走马观花一般,多是由武将掌权后将原来的皇帝废掉自立为帝,所以一旦有战事发生,民间便有此种猜测。

下面我们再回到陈桥兵变的那一晚,看看其中的细节,当属下将领要赵匡胤当皇帝时,赵匡胤在这关键时刻却在酒醉之中,令人有一种想避嫌的感觉,我赵匡胤当皇帝不是我要当的,是我手下的人硬要我当的,因为我已经喝醉了酒,当时发生了什么我并不知情,但赵匡胤心里早已明白,所有的事情赵匡义和赵普会帮他搞定的,他们二人立马派人快马前往开封,通知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审琦做好接应准备,所以后来赵匡胤才能像回自己家一样地轻轻松松进入了开封城。更令人怀疑的是,大军出征打仗,为何会有人随身带了件龙袍在身上,难道此事事先早有预谋!

我们再来看看赵匡胤的老娘在得知赵匡胤兵变称帝后的反应。这位老太太在得知自己儿子黄袍加身后说道,我的儿子向来就有大志,今日果不其然,然后谈笑自若,没有一点惊讶的意思,难道对于赵匡胤要当皇帝的事情老太太事先已经有所知情?!

更令人不解的是,赵匡胤是因为北汉和契丹的联军南下进攻,所以才领兵出征的,现在才走了四十里就返回了,那北边的敌军就不管了吗?事后我们也知道,北方似乎也没有什么敌情出现,是北汉契丹联军得知宋朝已经立国,且国主年长,所以就撤军了,还是镇、定二州在谎报军情,难道这也是赵匡胤事先安排好的吗?难道镇、定二州的将领也是赵匡胤的人吗?但从镇、定二州将领在得知赵匡胤称帝后的表现来看似乎他们又不是赵匡胤的人,镇州守将郭崇在得知此事后,流下眼泪,定州的将领孙行友后来也被赵匡胤削夺官爵。

所以,赵匡胤黄袍加身,值得细细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也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