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官网公布,2021年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公布,中山大学第一医院护理科主任程守贞获颁南丁格尔奖章,这是广东省唯一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2021年5月12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科主任程守贞被授予第48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
角色: 程守珍
女,1962年出生,中国护理协会第26任副会长,第27届呼吸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医疗救援协会重症监护专业组组长,第47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候选人;护理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政协委员,政协常委。荣获"国家卫生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国家抗疫毛巾先锋"、"全国优秀护理部主任"、"五一劳动证"、"最优美科技工作者""38位红旗人物"、"广东省南部建功女职工"等多项荣誉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闿奖。
这可能是最后一场战争,即使是一场白头战争
导演 程守珍。
骡子刚开始,新王冠肆虐。有抗击SARS经验的程守珍敏锐地感觉到,"一旦疫情扩大,就需要大量护理人员赶到前线"。
春节时,她放弃了休息,全力以赴为疫情防控做准备:应急部署和储备人力,准备隔离病房和发烧诊所,组织防护培训1200余人。作为国家和省级社团的主席和主席,她呼吁全省乃至全国的护理人员积极参与这场斗争。护士们热情地报名了。她精心挑选了医院里的300人,组成四组抗疫梯队,准备游行。
1月24日,农历新年前夜,她接到紧急通知,医院立即派出医疗队帮助武汉。做好充分准备,程快迅速找回了12名支持护士,并报了他们的名字。医院领导考虑到她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决定"让年轻人先走"。
今年的第二天,当第二次抽调四名医疗队员到武汉时,她重新报名,准备出发。"这可能是我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场大战,我必须继续下去,"他说,坚持这一信念,当时医院在2月6日晚上再次接到国家任务,派出130名医务人员。不到2个小时,她就完成了100名护士的集会,又一次要求开战:"我是共产党员,应该冲上去,呼吸和重症监护是我的职业,国有电话,电话一定要来!""她三次请求许可。
2月7日,程守贞被任命为中山大学医疗队临时党委副书记、武汉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秘书长,率领131人赴武汉。"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完全进入了战争状态:救援,救援,帮助!"抵达"城市之城"武汉后,她和医疗队在最初的24小时内接管了两个普通病房,并迅速将其改造成合规的隔离病房,以治疗患者;在多种法线下完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我对这种生活很熟悉,让我来吧。
面对急救、重病难治的挑战,程守珍基于多年呼吸、重症监护和管理经验,提出"要加强生命保障,从死亡之手抢人!"。
她带领团队快速治疗:打造"团体""一对一"治疗护理体系和"双控""五环"安防体系,确保先进生命保障的顺利发展;她是第一个向整个医院的多个医疗团队介绍她的重症监护经验的人。她不仅带着她的团队,而且还参加了与其他医疗团队的几次咨询。
一名在心脏骤停后接受ECMO治疗的患者受到极度不稳定的治疗,医院的临时指挥部首先打电话给她寻求医疗照顾,并担任护理团队的负责人。她有三次咨询,甚至每天两次,当她吃不下时,她塞了一个巧克力入口,然后回去工作。高强度的工作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挑战,58岁的她正遭受背痛,难以上去,忘了吃饭......一次又一次的生死速度就是这么"抢"回来!
早康复:率先进行早期肺康复护理,并担任医院肺康复护理组组长;为疫情防控和患者治疗提供可复制和可复制的体验。程守珍经常对队员们说:我们要用最硬的技能去救出每一个病人,抢救一个是...
新冠肺炎具有高度传染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2月13日,程守镇与队员一起进行联合体检,面罩供氧患者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必须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否则危险"。
在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时,气管插管和合并感染的风险非常高。但她没有犹豫,退缩了,"这个我熟悉的现场,让我来吧!"。虽然她已经出汗了,护目镜也起雾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她熟练的操作。在团队的默契配合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密闭吸痰、深静脉穿刺插管、胃管置入等操作。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继续上升,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一个严肃的病人就是这样"救"他的!程守珍根据SARS治疗经验出发前准备了40根封闭的痰管并带上战场,第一次气管插管送去大有裨益。将医务人员因气溶胶传播而感染的风险降至最低。她不仅经验丰富,技术娴熟,而且在危险时刻总是挺身而出。
一个多月过去了,程守贞带领团队经历了一场艰苦的战斗,完成了遏制疫情蔓延的第一战任务。冬春来临,春花盛开。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已经从全国各地撤离,作为一支高水平的医疗队伍,她的队伍继续着第二战!
坚持做一个深沉、温度的照顾者
程守珍坚持"做一个深沉、温度的照顾者"。每次进入"客舱"时,别忘了和病人说话",拍拍病人的肩膀,握住病人的手,送"许愿卡、慰问卡、许愿卡"。病人说:"你虽然穿上了盔甲般的防护服,看不到你的脸,但能感觉到你热乎乎的心!"这对你来说只是一件小事,但对我来说和它一样好!"
走进一份宝暖的病人感情,聚集团队成员的心。当她刚到武汉时,她带着她保暖的棉质衣服和食物,在雪地里开了一个小时去看第一批支援队员,我们听到穿着单人拖鞋冲向她,激动的泪水。她通过"心堆"、生日祝福、节日鲜花等"一件事问候"。几十天的战斗,一些队员的脸颊上布满了出血的痕迹,有的头痛和牙痛过敏等不适,她看着眼睛,记在心里,解决问题。在瞥见自己白发越来越多的同时,她悄悄地把头发藏在帽子里。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她应该是最强的"领袖"。她充分发挥了党的建设领导和党员战斗堡垒的作用,54名党员的火线入党。她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榜样的力量,带领大家"不厌倦战争,不瘫痪,不懈怠",直到武汉解封!
当返程飞机门打开时,一个瘦弱的身影走下楼梯,接机的同事目瞪口呆:"这是谁?他是导演吗?为什么她的头发都是白色的?"领导同事们不顾一切冲了上来,心碎地抱着她,泪水爆发了。团队终于明白了她为什么一直戴着帽子,"她是一个有家室的男人。她以生命关心生命,是最美丽的战士。
2020年,木棉开业感恩,程守镇与中山医院历史上最大的救援队胜利,安全归来。
护理是科学和艺术
她将这种艺术和希望带到了塞尔维亚
2020年4月,该国要求派遣一名重症监护专家支持塞尔维亚。程守珍有武汉抗疫经验,英语口语也非常流利,虽然医院领导希望她能接手这项任务,但考虑到她刚从武汉回来,很累,请她推荐一位护理专家。程守贞坚决问战争:"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我就义不容辞!""。
这不是她第一次尽其所能建立一个人类健康社区。2013年,在担任中国护理协会副会长期间,她帮助中国护理协会加入国际护士协会,成为中国护理代表团成员,并于2014年担任第三届世界防灾大会主席,重点关注救灾和人类健康。2016年,她与国际护士协会会长、中日韩护理学会会长交换了意见,共同见证了《金砖国家关于"一带一路"护理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太平洋岛屿医疗高级人才发展计划,她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同行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人类健康和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
在202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她再次外出帮助塞尔维亚抗击疫情。
她感到帮助国家的重大责任,在这场与严重流行病的致命战斗中,世界团结一致。出发前,程守珍通过远程连接了解当地情况,组织武汉抗疫经验,翻译成四套英文手册,前往塞尔维亚。经过十个小时的航行,她于凌晨4点.m到达,很快她就陷入了命运和共同疾病的战斗。
程守珍每天骑行数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与队友深入定点治疗医院、养老院、福利院、边境口岸等人烟稀高危场所。从各医疗机构的分区隔离布局,到医护人员,从规范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到疫情防控常态化......她提供专业建议,并无私地分享。每天乘船车劳顿,回到车站,"骨头像断框",腰脖子老麻烦而咴述,第二天她就贴上了各种药膏,开始了漫长的旅程......
5月12日清晨,程守贞身穿国旗胸针,袖子上写着"中国健康"字样,与队友们驱车240公里前往塞尔维亚受影响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尼什,参观养老院和温泉传染病医院,了解当地病人护理、消毒和废物管理情况, 并指导关键技术问题,如呼吸和重症监护,肺康复等。在异国情调的地区,她与当地护士一起度过了她职业生涯中的第39个护士节,这是南丁格尔诞辰200周年。她用实际行动练习了夜莺的精神。
中国抗疫团队。
40天内,在程守贞等中国专家的指导下,当地疫情防控和新型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塞尔维亚新的冠部危疾数量下降了80%以上,住院人数下降了76.8%,是欧洲重症和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其国防部长吴林称赞道:"在塞尔维亚的工作中,没有一个地方你感到遥远,没有一个地方你不觉得危险,没有困难你不觉得没有解决办法!"吴林部长亲自授予程守贞等专家"保卫国家"的最高荣誉勋章,以表彰他们"为塞尔维亚疫情防控做出的杰出贡献和努力"。
白衣天使,这是白衣士兵
2020年国内、国际上与新冠王的斗争,只是程守贞40年护理生涯的一个集中的镜像。
2003年,在与SARS的斗争中,她率先将海外研究带回隔离病房的封闭式人工气道护理技术引入隔离病房,以降低医护人员的暴露风险。
2008年抗震救灾,她成功处理伤员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带领团队完成了治疗38名伤员的任务。
2014年,昆明发生"3.01恐怖事件",程守贞被国家卫计委(前身安第委)任命为重症关爱专家组组长,连夜赶赴昆明。她把自己安排在离事故现场最近、伤势最重、伤势最严重的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夜复一夜,每天休息时间不到3小时,坚持到病房指导重伤者治疗,一周后,实现了77.8%的ICU转诊率,出院率17.3%, 护理"零并发症、零事故、零缺陷"的表现,被云南省领导评为"专业性很强,责任心很强",受到国家卫计委的称赞。
2014年,程守贞加入国家医疗队,前往海拔近4000米的西藏山南地区寻求技术支持。在一个阴雨多雾的日子里,崎岖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和艰难,再加上几天缺氧和疲劳,她摔倒了,腰椎骨折,由于条件原因,不能立即转移,被送往当地的ICU。即便如此,她也从未忘记自己对西藏的使命。床边的一名藏族女孩患有慢性肾衰竭、严重酸中毒和肺部合并感染,病情严重,必须立即接受机械通气和CRRT。但山南医院从未实施过这些技术。程守贞忍受着痛苦,口头指挥,并随队员指导当地医护人员救援。经过长达8个小时的艰苦抢救,女孩转向了安全,而这项救援技术也填补了山南地区的空白。救援故事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她"躺"了一个月,只为带着医疗队回来继续治疗,也摔弯困难,久久不能站立。
2017年,受邀到新疆军区医院求助,她克服了腰椎和颈椎的疼痛,毫不犹豫地跑到了戈壁沙漠。在一周的时间里,她一直在帮助当地医院培训,指导技术和提高质量。今天,喀什卫生局再次要求她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她不会停下来。
在不知不觉中,她从事了四十年的护理工作。
世界上没有来自天空的英雄。19岁的程守贞开始工作,被分配到呼吸重症监护室。在充满挑战的职业道路上看到生活的脆弱性和力量。她决心献身于拯救死伤者,并尽最大努力保护自己的健康。她孜孜不倦地工作,锐意进取,永不放弃对专业的追求,多次在国外认真学习护理知识和技术。一路工作39年,救了无数人,第一颗心没有变。
基于重症监护,她将"护理专家"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成为重病患者的"点亮人"。1998年,她被任命为内科ICU的负责人。首例严重肺泡蛋白沉着双肺泡冲洗,首例ECMO技术开展...每一次成功拯救都是活生生的人生,每一次成功都是她辛勤工作的背后。程守贞率先在医院开展了每月一次的"ICU联合检查室",一个是20年,永不停歇,解决了无数疑难护理问题。她经常参与医院内外危重病人的咨询、救援和指导。她将在心中"谋求病人的福祉",努力工作,实践。
她编辑了十余本国家教材和专著,如重症监护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荣获"中国优秀科技期刊5000强学术论文领军人物"称号,主持的"ICU专业护士核心竞争力与培训项目研究"获得首届"中国护理科学技术奖",并被当时的副院士授予李克强总理。
2020年,她在《中华护理杂志》和国际领先的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的论文。成功答案的背后,是职业的追求和热爱。
据国际红十字会网站报道,郑守贞成为第48届国际南丁格奖章获得者。
她深深培养了呼吸和危疾的专业护理,深深蕴含着护理的内涵和发展,明德利,成为一个白手起家的人。
她是崇德敬业的优秀护理总监,带领团队获得卫生部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首家"临床护理学院"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她是广东省护理学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华护理协会呼吸护理的领军人物,连续3年举办国际护理论坛,领导粤港澳大湾区专科护理联盟项目还入选了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健康合作项目, 引领学科发展。
她是省优秀护理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护理标准委员会委员、全国首批"医院评价评价专家",她是新人,管理科学,先后参与了《分级护理》《预防成人意外管养实践专家共识》《应急检查与预警》等多项国家标准, 规范、共识和新政策的制定,审查了数十家医院的护理质量,努力提高护理标准。
她热心公益事业,率领组建了"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广东省护理学会分会",组织了"送知识,送技术"等公益活动,将"岭南护理快车"到全省20多个基层技术支持近100次,培训护理人员超过7万次。2017年5月12日,她组织全省各地18名护理专家专委会走上街头,进行大规模的自愿咨询,造福人民群众健康。2019年,她领导建立了80个社区护理站,培训了近1,000名互联网以上的护理教师和护士。2020年,她将就任政协委员,她说:"让互联网和关怀走进千家万户。为健康促进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路到石材成印刷,一路真正的奉献。
她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心和使命。她花了近40年的职业生涯来实践,继承和发扬夜莺精神。她用人类拯救生命,用友爱保护健康,用奉献点燃希望,用忠诚衡量医学之路。她带着生命的使命,带着对所有人的热爱,带着勇气和努力去诠释南丁格尔新时代的精神。
协调:加油
撰稿:南都记者 王道斌 董晓轩
记者 彭福祥 梁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