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南昌11月6日电(记者邬慧颖)他是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的一名传奇人物,是一名设计师,是一名演员,还是一名漫画家……他就是钱壮飞,被誉为中共隐蔽战线“龙潭三杰”之一。在党中央机关面临巨大危险时,他冒死发出情报,保卫了党中央机关和包括周恩来在内多名党的领导人的安全。
钱壮飞不仅是一名威震敌胆的红色特工,还是一名才华出众的“斜杠青年”。90年前,他撤离上海来到中央苏区,在这里度过了短暂而精彩的岁月。
一栋礼堂
瑞金沙洲坝,一栋特别的建筑静静矗立,这栋建筑有8个角、17个门、41扇窗,屋后还有隐秘的防空洞,这里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87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代表齐聚于此。
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此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
大礼堂凝聚了设计师的心血。阳光透过门窗照进来,大厅内宽敞明亮,坐在二楼也能看清一楼的主席台。
“大礼堂是著名红色特工钱壮飞所设计。视野好是因为设计了阶梯式楼座,17个门是为方便疏散、41扇窗则是为通风采光。”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馆长杨丽珊说,“大礼堂造型也十分独特,从高空俯瞰如同一顶红军的八角帽,寓意红军永远驻扎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
一座纪念塔
高塔巍巍,草地茵茵,红军烈士纪念塔屹立在宽阔的红军广场上。
“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循着八个遒劲大字,走近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很难数清布满塔身的一粒粒小石子。
“小石子寓意无数为革命献出生命的烈士。”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讲解员黄露芬说。
据史料记载,1934年2月2日,红军烈士纪念塔揭幕典礼在红军广场举行。典礼上,钱壮飞向大家作纪念塔设计经过的报告。
“钱壮飞曾打入敌人特务机关核心,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在设计纪念塔时倾注了很多情感。”苏区史研究专家曹春荣说。
1931年,钱壮飞撤离上海来到中央苏区后,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局局长、总参谋部第二局副局长等职务。除了繁忙的工作,他还承担起设计六大建筑的重任。
在红军烈士纪念塔周围,分散着红军检阅台、公略亭、博生堡、红军烈士纪念亭等建筑。曹春荣说:“这些建筑都被钱壮飞赋予了特殊象征,如公略亭就是为纪念牺牲于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的黄公略。”
当年,中央苏区军民响应号召,踊跃为纪念塔募捐,瑞金工农群众还义务参与建塔,把家中的砖石、木料都送了过来。
黄露芬说,今天看到的“红军烈士纪念塔”7个大字,“烈”字是当年原物。红军长征后,纪念塔被敌人毁掉,一位大娘冒死把残存“烈”字的石块藏在家中,重修时捐出。据传,大娘的小儿子参加红军牺牲,老人见到这个“烈”字就像见到孩子。
当年,赣南苏区240万人口中有33万人参加红军,60万人支前作战。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以上赣南籍战士倒下。
一部电影
1934年1月24日,《红色中华》报刊登了一则特写《一个精彩的晚会》,报道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参会代表和各机关观众三千多人观看演出的情景。当晚的演出“大腕”云集,最后表演了沙可夫执笔创作的历史剧《我——红军》。
报道中提到,剧中李伯钊饰小妹,胡底饰靖卫团总,赵品三饰赤色游击队长,钱壮飞饰反动师长,李克农饰土豪……这可是当时全苏区有名的“明星”。
这不是钱壮飞第一次登台,他曾主演中国第一部黑白武侠电影《燕山侠隐》。
在中央苏区,钱壮飞执导并主演的《红色间谍》、执笔编写的《最后的晚餐》、参与编写的《为谁牺牲》等话剧,极大地鼓舞了战士士气,让穷苦人更好地了解革命、读懂红军。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准备进行战略转移,草鞋是必备物资。
当时《红星》报在一篇题为《迅速完成廿万双草鞋送前方》的文章中提到,自5月下旬起到8月上旬,各地已收到十二万三千多双草鞋,但有的草鞋短小或不经穿。文章号召群众迅速完成和争取“超过廿万双草鞋”,并“改良草鞋的质量”。文章还配有一幅漫画,画中两只草鞋一只过小、一只破损,一旁的文字说明写道:“后方姊妹们,不要把这样的草鞋送给前方红军哥哥罢!”
这是钱壮飞1934年8月的作品。他以简单明了的文章,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漫画,向群众宣传党的声音。
1935年春,钱壮飞在贵州乌江一带遭遇国民党飞机轰炸,与部队失去联系,后被认定为牺牲。
以钱壮飞的才华,他的人生本可以有很多选择,但他偏偏选择了最危险的红色特工。他短暂而璀璨的一生,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主义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