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果项羽的叔叔项梁不死,刘邦还有没有机会建立汉朝?

刚刚起兵的刘邦靠着出色的军事能力在反秦义军中第一个硬碰硬击败了郡守、郡监统帅的秦军,却遭遇了能力之外的危机,那就是扩张地盘后面临“国别认同”的冲击,张楚“沛公”的名位也不足以稳定团队,结果除了沛县一地,吃进去的全部吐了出来。

此后他痛定思痛抱上了景驹、秦嘉新建立楚国的大腿,在东阳宁君陈婴这个大佬的麾下领略了“高阶政治”,并在秦嘉与项梁两大集团争夺“楚国”正统的内战中找准位置,巧妙周旋,在最合适的时机,又不损人品、名声地将自己“卖给”了项梁。

如果项羽的叔叔项梁不死,刘邦还有没有机会建立汉朝?

以上故事,均发生在秦二世元年九月至秦二世二年四月的八个月间,一次挫折,三次飞跃,但汉王朝的基础,已渐趋成型。

在薛城参与拥立楚怀王后,刘邦已经成为掌握虞、蒙、砀、下邑、丰、沛六城,控遏泗水、谷水、睢水三大交通主干线交通枢纽的楚国西线重将,其拥兵14000人,已经占到项梁所统10余万大军的1/10,看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发展形势,其实潜藏着刘邦集团第一次毁灭性的危机。

当西线的战事冷却之后,北线成为新的焦点,陈胜旧将周市所扶立的魏王咎在东郡的临济已经被围困数月之久,至秦二世二年四月,魏国已经支撑不下去,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临济急,周市如齐、楚请救。

另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

此时的楚国刚刚建立了“新核心”,还没有完成内部整合,要到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才扶立了楚怀王,在此前后,只是派出了亲族项它出征,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这段话虽然连贯,却并非发生于一时。

如果项羽的叔叔项梁不死,刘邦还有没有机会建立汉朝?

因为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中“秦二世二年六月”条下还有记载:

儋救临济,章邯杀田儋。荣走东阿。

田儋时为齐王,自发兵亲征救临济,肯定在部将田巴随周市解围失败之后,见《史记·田儋列传》:

秦将章邯围魏王咎于临济,急。魏王请救于齐,齐王田儋将兵救魏。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魏军,杀田儋于临济下。儋弟田荣收儋余兵东走东阿。

也就是说,总共有两拨解围军队,一波是周市率领的齐楚联军,被破杀,一波是田儋自将的齐军,被章邯夜袭击破,连田儋本人都被杀死,而有十余万众的项梁在干嘛呢?

见《史记·项羽本纪》:

居数月,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

也就是说,项梁是坐视魏国被灭亡后,出兵救齐,当然,肯定没闲着,楚军的编制和训练应该有所提升,所以才有了不久后的“东阿大捷”,不过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课”恐怕才是戏肉,只是在过去的历史叙述中往往被忽略,这里先卖个关子,按照时间叙述前因后果。

之所以会战东阿,是田儋战败的余波,见《史记·田儋列传》:

田荣之走东阿,章邯追围之。项梁闻田荣之急,乃引兵击破章邯军东阿下。

注意,这两条记载有明显的抵牾,就是项梁引兵攻亢父是和谁一起救东阿的?

如果项羽的叔叔项梁不死,刘邦还有没有机会建立汉朝?

按照上文中的常规断句,应该是“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问题是,田荣已经带着几千人被包围在东阿了,怎么和项梁一起?

自然断句应该是,“齐田荣司马龙且”,即齐国田荣的“司马”龙且与项梁一同救援田荣,大败秦军,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原来,“龙且”不是楚将,而是齐将,甚至就是齐人。

在这个过程中,刘邦在干嘛呢?

见《史记·高祖本纪》中这个阶段的记载非常简略:

居数月,北攻亢父,救东阿,破秦军。齐军归,楚独追北,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军濮阳之东,与秦军战,破之。秦军复振,守濮阳,环水。楚军去而攻定陶,定陶未下。沛公与项羽西略地至雍丘之下,与秦军战,大破之,斩李由。还攻外黄,外黄未下。

看起来,几乎就没刘邦什么事儿,《汉书·高帝纪》就加了一点戏:

七月,大霖雨。沛公攻亢父。章邯围田荣于东阿。沛公与项梁共救田荣,大破章邯东阿。

由于“东阿之战”的记载不多,我们就连贯起来观察,一直到项梁战死前,这个阶段的刘邦集团的动向,还是得看看“诸将”:

(曹参)攻爰戚及亢父,先登。迁为五大夫。北救阿,击章邯军,陷陈,追至濮阳。攻定陶,取临济。南救雍丘,击李由军,破之,杀李由,虏秦候一人。(《史记·曹相国世家》) (周勃)定魏地。攻爰戚、东缗,以往至栗,取之。攻啮桑,先登。击秦军阿下,破之。追至濮阳,下甄城。攻都关、定陶,袭取宛朐,得单父令。夜袭取临济,攻张,以前至卷,破之。击李由军雍丘下。攻开封,先至城下为多。(《史记·绛侯世家》)

曹、周二人的前期作战经历非常丰富,几乎是跑遍地图,远超同侪,可以作为地理上的参考。

如果项羽的叔叔项梁不死,刘邦还有没有机会建立汉朝?

更重要的是,周勃的记录里夹杂着奇怪的词汇——“定魏地”,而曹参的记录中也明显少一个“从”字。

另见樊哙与夏侯婴:

(樊哙)常从,沛公击章邯军濮阳,功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复常从,从攻城阳(《汉书》作阳城),先登。下户牖,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间爵。(《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夏侯婴)从击秦军砀东,攻济阳,下户牖,破李由军雍丘下,以兵车趣攻战疾,赐爵执帛。常以太仆奉车从击章邯军东阿、濮阳下,以兵车趣攻战疾,破之,赐爵执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可见,樊哙和夏侯婴,一个是大保镖(后来也任“郎中”),一个是大司机(即“奉车”),肯定是“常从”者,在本传里也要强调,而且这个文本强调,本身就是当时记录中的“一种功绩”,类似的公文词汇就是“常从”、“常奉车”,而专门描述兵种功绩特征的则有:

步兵——“先至城下为多”;

车兵——“以兵车趣攻战疾”;

骑兵——“疾斗”、“战疾力”、“疾力”、“疾战”。

了解了这些,再来分解上述记录就能读懂隐藏的信息了,那就是,刘邦本人的行动轨迹是:

东阿——濮阳——城阳——户牗——雍丘。

其中,城阳是纯攻城战,所以樊哙为“先登”,这是攻城专有的名词,而东阿、济阳、户牗、雍丘之战则是野战,所以夏侯婴指挥兵车突击,立功升爵,而濮阳之战最为特殊,有野战、有攻城,所以夏侯婴和樊哙均有展现。

如果项羽的叔叔项梁不死,刘邦还有没有机会建立汉朝?

再反过来看曹参、周勃就复杂了,曹参攻“爰戚”、“亢父”两县,均有“先登”之功,而周勃则攻“爰戚”、“东缗”,也就是说,曹、周二人肯定不在刘邦本部,而是扫荡至东阿道路的先锋军。

曹参属于主力,所以,攻克亢父和爰戚,而周勃部参与了扫荡爰戚和东缗的战斗,却并未“取之”、“克之”,而是在项梁、刘邦主力大军来临时,转向砀郡的“栗县”。

上期文章我们说到,章邯大军至“栗”后击败了朱鸡石、余樊君,也就是说,栗县已经被秦军占领,而在这之后,刘邦部下的曹参、周勃都攻击了章邯军的车骑部队,也就意味着,要么是“抄”了集中在栗县的秦军后路,要么,就是在章邯主力北上转向临济进攻魏王咎的过程中,“抄”了秦军的后路,攻克了蒙县和虞县。

但是,这并不改变栗县归属于秦的结果,所以,本来在楚国西部边境驻守的周勃军在北上单父、东缗、爰戚的过程中,得知栗县的秦军有异动,返回镇压是完全有可能的,而这次小战斗的结果是,“取之”,也就是说,栗县也进入了楚国的控制。

中间还有一段插曲,那就是周勃在“东阿之战”前还攻克了“啮桑”,“啮桑”之地,在丰、沛附近,这次事件不知原委,很有可能是“邑”中百姓难以承受“义军”的盘剥,在项梁、刘邦的主力北上空虚后发动的叛乱。

毕竟自刘邦起兵反秦已近一年,仅丰邑就来回攻战三次,沛县作为泗水交通要津,往来的秦军、景驹楚军、项梁楚军、刘邦楚军如过江之鲫,前前后后二十万不止,百姓之苦可以想见,但是,周勃的偏师很容易“先登”扑灭了这个小火苗,转头参与本部的“东阿决战”去了。

如果项羽的叔叔项梁不死,刘邦还有没有机会建立汉朝?

“东阿之战”中,刘、曹参、周勃、夏侯婴、樊哙俱在,但是樊哙和夏侯婴的表现明显不多,樊哙无记载,而夏侯婴则是“常以太仆奉车从击章邯军东阿、濮阳下”,此处加了“太仆”,而不是常规的“常奉车”,有可能是刘邦本人、亲卫并没有冲锋陷阵,而是其下属的“兵车”参与了野战立功,实际上是“指挥功”,因而升爵。

反观曹参,则是“北救阿,击章邯军,陷陈”,“陷陈”通“陷阵之功”也是一种战场功绩表现的描述,即先锋突击敌军阵列,而周勃则只是参与了此战,可见,作为项梁统一指挥的一场大决战,刘邦集团只是部分接敌,而不是全军压上,也就是说,主角不是他。

这之后,追击战败撤走的章邯所部,“(楚)军濮阳之东,与秦军战,破之。秦军复振,守濮阳,环水。”也就意味着,接下来的濮阳之战是先野战,再守城,野战中秦军战败,又组织起力量守卫濮阳。

值得注意的是,《史记·高祖本纪》在这里写了两个字——“环水”,既可能是城中的秦军掘长壕引水防卫,也可能是城外的楚军以这个方式来围困秦军,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刘邦所部的行动很有意思。

曹参和周勃都参与了对秦军的追击,所以都有“追至濮阳”字样,但却没有显示参战,而樊哙却“功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然后在城阳攻城战中再次“先登”,也就意味着樊哙抢在了前头登城,还获得了23颗脑袋的斩首,这一行动无疑有些诡异。

同样诡异的是夏侯婴,他参加了砀东之战后,记载就直接跳跃到了攻济阳、下户牗,破李由雍丘下,并由此赐爵执帛,却又诡异的因为东阿、濮阳城下的战功,被晋升为执圭,而很明显,济阳、户牗、雍丘之战,都在东阿、濮阳之战后,等于是追述前功升爵,道理何在呢?

更诡异的是夏侯婴等人的封爵,梳理一下:

如果项羽的叔叔项梁不死,刘邦还有没有机会建立汉朝?

也就是说,在项梁于薛郡给刘邦五大夫将10人,卒5000人的时候,有记载的“五大夫”爵的团队成员,只有夏侯婴和周勃,曹参还只是“七大夫”,要知道,“五大夫”在楚爵制和秦爵制中都是“卿爵”之下的重要门槛,也就是说,曹参“进步”不如周勃,应该因为其起步爵位就不如周勃。

这四人中爵位起步最低的竟然是樊哙,至砀东之战时才赐爵国大夫,也就是说,按照在团队中的爵位级别排序,竟然是夏侯婴第一,周勃第二,曹参第三,樊哙第四,是不是有点反“常识”?

那么,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知的是,所谓“五大夫将”,其实就是统兵500卒之“将”,并非“将军”的意思,这也与之前三解的考证相合,而刘邦团队中有记载的同级“将”,仅有夏侯婴、周勃二人,也就意味着项梁“给”的吏卒,其实是“掺沙子”,而且是狠狠地“掺”。

而被派遣“分路”作战的曹参、周勃,当然不可能以带兵500人的身份就独立作战,他们头上肯定还有个“主将”,这个主将没有明说,却可以根据形势推测。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梁战败时说:

项梁再破秦军,有骄色。宋义谏,不听。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与项羽方攻陈留,闻项梁死,引兵与吕将军俱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很多人只注意了“骄兵必败”,却不关心项梁战败后的楚军格局,此处的记载说明,刘邦、项羽进攻外黄未下后,又转兵陈留,听说项梁战死,就带兵与“吕将军”一起东撤,最终的布局是刘邦在最西边的砀驻扎,吕臣驻军在彭城东,项羽驻军在彭城西。

则成建制的在外“楚军”别部,至少有刘邦、项羽、吕臣三支,又是一起东撤,也就意味着三方的作战区域都在东郡、砀郡之间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上文中提及的曹参、周勃的“被配属”部队,应该就是吕臣部。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的是,项梁在“尽招别将”之后的“居数月”,其实是对这些“楚军”进行了整编,那么,刘邦的14000人,并不能作为事实上的“独立势力”,而是在自身只有3位“五大夫将”的情况下,被项梁派出了10位“五大夫将”借机吞并、消化,并刻意地将刘邦部拆散使用,刘邦本部与亲族项羽一同行动,且作为作战的主力,而对曹参、周勃则独立使用,隶属于旁人。

也就是说,如果项梁不死,久而久之,刘邦集团的骨干力量除了身边的亲从之外,会被逐步抽调赶紧,最终,刘邦以项氏政权的一镇“大将”的身份终老一生,至于400年的西汉王朝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