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佑字君卿。京兆府万年县人。他的父亲杜希望,是一个非常诚信的人,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杜希望担任安陵县令时,都督宋庆礼曾上表向朝廷汇报,说社希望为官从政有独到之处。杜希望后来因为小过失而被免官。
开元年间,交河公主下嫁突骑施,玄宗诏命让杜希望做和亲判官,送公主到突厥。
信安郡王李漪也曾上表请求准许杜希望代理灵州别驾、关内道支度判官。杜希望从代州都督府被召回长安。处理边防之事,他的才能深得玄宗赏识。
当时吐蕃攻打勃律,勃律请求归附唐朝,尚书右丞相李林甫刚领任陇西节度使的官街,所以任命杜希望为鄯州都督,代行陇西节度使的职权。
朝廷诏命刚到甘肃,杜希望立即率军大破乌莽兵众,杀死一千多人,乘胜追击,攻占新城,军威大振,凯旋而归。
杜希望因功升为鸿胪卿。于是在甘肃宁夏一带设置镇西军,杜希望带领部分军队驻扎在边关,吐蕃人很害怕,写信求和。
杜希望回复吐蕃:“接受和议,事关重大,不是我作为臣下所能决定的。吐蕃又倾巢出动与唐朝争夺檀泉,杜希望率部与吐蕃大小交战了数十次,终于俘虏吐蕃的酋长,直捣莫门,焚烧吐蕃积蓄的物资,筑好城池,班师归来。因此得到两个儿子可以授官的褒奖。
当时,由于频繁兴兵打仗,府库空虚,而自杜希望镇守边防以来,数年间粮草、钱名都丰盛有余。
杜希望喜爱、重视文章、诗词,出自他门下的。像崔颢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士。
杜佑以门荫入仕,开始做济南府的参军事,继而又担任剡县县丞。杜佑曾去拜访润州刺史韦元甫,韦元甫将他当作老友的儿子来接待,并没有特殊的礼遇。一天韦元甫碰到一个疑案难以决断,就试着征询杜佑的意见,杜佑替他辨析有关此案的关键之处无一遗漏。韦元甫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异,于是委派他担任司法参军事。自此以后,不管任职在浙西,还是淮南,韦元甫都上表请求准许杜佑在他门下任职。
大历六年,韦元甫去世,杜佑入朝担任工部郎中,后又充任江淮青苗使,又调任容管经略使。
大历十四年,杨炎辅佐朝政,杜佑应召入京,先后担任金部郎中、水陆转运使,后来又改任度支兼和籴使。每当有战事,杜佑有权决定增减、调整漕运的数量、次数等事宜。杜佑也曾以户部侍郎的身份做度支之事。
建中初年,河朔地区战乱纷起,民不聊生,百姓交不起租赋。杜佑认为解决时弊的良策莫过于节省开支,而节省开支就必须裁减官员,于是上表朝廷要求改革。这本奏折没有得到朝廷重视。
建中三年,杜佑得罪权相卢杞,卢杞憎恶社估,将他贬出京师担任苏州刺史。
前苏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而解任,杜佑的母亲还健在,他以此为借口提出不愿去苏州州赴任,于是改任他为饶州刺史。
兴元元年,唐德宗因泾原兵变逃往兴元,杜佑就被派到岭南担任节度使。
在岭南,杜佑为当地百姓开辟大路,疏散民宅、店铺,来防止火灾。朱崖地区的百姓三代依靠天险,不服从唐王朝统治,杜佑率兵计平了他们。
后来,朝廷召杜佑回京担任尚书右丞,不久又命令他离京出任淮南节度使,杜佑以母亲新丧为由推辞不愿前去,但朝廷下诏,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贞元十六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病逝,军中一片混乱,拥立张建封的儿子张愔为留后,上报朝廷后,唐德宗不批准,于是下诏任命杜佑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统率徐、泗兵马讨伐张愔,安定徐州。
杜佑在军中准备战舰,派遣部将孟准渡过淮河攻打徐州,结果攻城失败,只好带兵返回。统兵打仗,应付瞬息万变的战事,不是杜佑所特长,因而杜佑固守城池不敢前进。朝廷只好下诏授予张愔徐州节度使之职,不过把原属于徐州节度使管辖的濠、泗两州分出来,隶属于淮南节度使。
当初,杜佑在淮南任上,引雷陂的水扩大灌溉面积,将海边的荒地开拓为农田,于是淮南积存的米达五十万斛之多。杜佑所管辖的军队驻扎在三十个营区,个个兵强马壮,四邻没有不敬畏的。
贞元十九年,杜佑拜相,担任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充任太清宫使。
永贞元年,唐德宗病逝,唐顺宗继位。杜佑进位检校司徒,并兼任度支盐铁使。当时,王叔文任度支盐铁副使,王叔文想要废默太子,希望杜佑可以帮助他,杜佑不答应,于是王叔文等谋划驱逐杜佑,然而这计划还没实施,顺宗驾崩,王叔文等人就被贬斥了。杜佑又举荐李巽为副使。
唐宪宗居丧,杜佑又代行家宰之职,并把度支盐铁的大权全部交给李巽。当时,度支使事务繁杂,没有条理。杜佑对此做了改革,把营缮事务划归将作监、木炭事务划归司农寺、湅染事务划归少府,减轻度支使的工作。
第二年,杜佑进拜司徒,封岐国公。
后来党项暗地勾结吐蕃寻衅闹事,边防许多将领求功心切,要求征讨吐蕃。杜佑认为没有好的治边臣将,采取进攻的做法反倒会招致少数民族的背叛,于是上疏大略说:
党项是个不大的民族,与我朝边境的百姓杂居,由于有时边疆守将对党项人侵害过于严重,贪图他们的良马、子女,强征虏掠,迫使他们服劳役,因而逼得他们叛逃,与北狄、西戎相勾结攻打我朝的边防。
管仲说过:“国家不要委派勇猛的人戍守边疆。这真是圣贤哲人洞察细末的明识灼见啊。目前, 边疆众民族势力正强,而我边防军备却还不充实,实在应该谨慎地选择良将,让他们与边境民族缔修友好,禁绝对他们的诛杀苛求,来显示我们的信用和诚意,如果异族来犯边境,就坚决抵制,予以严惩;打退进犯后,就要谨慎防守。对他们应采取怀柔的政策,革除他们反叛、犯边的阴谋。何必再动干戈,徒然自招劳费消耗呢
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过了一年多,杜佑要求退休,朝廷不批准,下诏允许他三五天到中书省一次处理政务。杜佑每次上朝进见,宪宗都非常尊敬他,又过了几年,杜佑坚持要退休,宪宗无不得已同意,仍然任命他为光禄大夫、守太保致仕,让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
宪宗吩咐宦官给杜佑丰厚、齐备的赏赐。
元和七年,杜佑病逝,终年七十八岁。朝廷追赠杜佑为太傅,谥号“安简”。
杜佑好学问,虽然身居高位,还是经常读书到深夜。杜佑曾用三十六年撰成《通典》二百卷,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的先河。
贞元十七年,杜佑把《通典》呈献给德宗,德宗非常高兴,下诏大加褒奖他,当时的读书人也被《通典》的简明详备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