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名人傳,唐,杜佑

中國古代名人傳,唐,杜佑

杜佑字君卿。京兆府萬年縣人。他的父親杜希望,是一個非常誠信的人,結交的朋友都是當時的傑出人物。杜希望擔任安陵縣令時,都督宋慶禮曾上表向朝廷彙報,說社希望為官從政有獨到之處。杜希望後來因為小過失而被免官。

開元年間,交河公主下嫁突騎施,玄宗诏命讓杜希望做和親判官,送公主到突厥。

信安郡王李漪也曾上表請求準許杜希望代理靈州别駕、關内道支度判官。杜希望從代州都督府被召回長安。處理邊防之事,他的才能深得玄宗賞識。

當時吐蕃攻打勃律,勃律請求歸附唐朝,尚書右丞相李林甫剛領任隴西節度使的官街,是以任命杜希望為鄯州都督,代行隴西節度使的職權。

朝廷诏命剛到甘肅,杜希望立即率軍大破烏莽兵衆,殺死一千多人,乘勝追擊,攻占新城,軍威大振,凱旋而歸。

杜希望因功升為鴻胪卿。于是在甘肅甯夏一帶設定鎮西軍,杜希望帶領部分軍隊駐紮在邊關,吐蕃人很害怕,寫信求和。

杜希望回複吐蕃:“接受和議,事關重大,不是我作為臣下所能決定的。吐蕃又傾巢出動與唐朝争奪檀泉,杜希望率部與吐蕃大小交戰了數十次,終于俘虜吐蕃的酋長,直搗莫門,焚燒吐蕃積蓄的物資,築好城池,班師歸來。是以得到兩個兒子可以授官的褒獎。

當時,由于頻繁興兵打仗,府庫空虛,而自杜希望鎮守邊防以來,數年間糧草、錢名都豐盛有餘。

杜希望喜愛、重視文章、詩詞,出自他門下的。像崔颢等人都是當時著名的文士。

杜佑以門蔭入仕,開始做濟南府的參軍事,繼而又擔任剡縣縣丞。杜佑曾去拜訪潤州刺史韋元甫,韋元甫将他當作老友的兒子來接待,并沒有特殊的禮遇。一天韋元甫碰到一個疑案難以決斷,就試着征詢杜佑的意見,杜佑替他辨析有關此案的關鍵之處無一遺漏。韋元甫對他的才華感到驚異,于是委派他擔任司法參軍事。自此以後,不管任職在浙西,還是淮南,韋元甫都上表請求準許杜佑在他門下任職。

大曆六年,韋元甫去世,杜佑入朝擔任工部郎中,後又充任江淮青苗使,又調任容管經略使。

大曆十四年,楊炎輔佐朝政,杜佑應召入京,先後擔任金部郎中、水陸轉運使,後來又改任度支兼和籴使。每當有戰事,杜佑有權決定增減、調整漕運的數量、次數等事宜。杜佑也曾以戶部侍郎的身份做度支之事。

建中初年,河朔地區戰亂紛起,民不聊生,百姓交不起租賦。杜佑認為解決時弊的良策莫過于節省開支,而節省開支就必須裁減官員,于是上表朝廷要求改革。這本奏折沒有得到朝廷重視。

建中三年,杜佑得罪權相盧杞,盧杞憎惡社估,将他貶出京師擔任蘇州刺史。

前蘇州刺史因為母親去世而解任,杜佑的母親還健在,他以此為借口提出不願去蘇州州赴任,于是改任他為饒州刺史。

興元元年,唐德宗因泾原兵變逃往興元,杜佑就被派到嶺南擔任節度使。

在嶺南,杜佑為當地百姓開辟大路,疏散民宅、店鋪,來防止火災。朱崖地區的百姓三代依靠天險,不服從唐王朝統治,杜佑率兵計平了他們。

後來,朝廷召杜佑回京擔任尚書右丞,不久又指令他離京出任淮南節度使,杜佑以母親新喪為由推辭不願前去,但朝廷下诏,沒有準許他的請求。

貞元十六年,徐州節度使張建封病逝,軍中一片混亂,擁立張建封的兒子張愔為留後,上報朝廷後,唐德宗不準許,于是下诏任命杜佑為檢校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統率徐、泗兵馬讨伐張愔,安定徐州。

杜佑在軍中準備戰艦,派遣部将孟準渡過淮河攻打徐州,結果攻城失敗,隻好帶兵傳回。統兵打仗,應付瞬息萬變的戰事,不是杜佑所特長,因而杜佑固守城池不敢前進。朝廷隻好下诏授予張愔徐州節度使之職,不過把原屬于徐州節度使管轄的濠、泗兩州分出來,隸屬于淮南節度使。

當初,杜佑在淮南任上,引雷陂的水擴大灌溉面積,将海邊的荒地開拓為農田,于是淮南積存的米達五十萬斛之多。杜佑所管轄的軍隊駐紮在三十個營區,個個兵強馬壯,四鄰沒有不敬畏的。

貞元十九年,杜佑拜相,擔任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并充任太清宮使。

永貞元年,唐德宗病逝,唐順宗繼位。杜佑進位檢校司徒,并兼任度支鹽鐵使。當時,王叔文任度支鹽鐵副使,王叔文想要廢默太子,希望杜佑可以幫助他,杜佑不答應,于是王叔文等謀劃驅逐杜佑,然而這計劃還沒實施,順宗駕崩,王叔文等人就被貶斥了。杜佑又舉薦李巽為副使。

唐憲宗居喪,杜佑又代行家宰之職,并把度支鹽鐵的大權全部交給李巽。當時,度支使事務繁雜,沒有條理。杜佑對此做了改革,把營繕事務劃歸将作監、木炭事務劃歸司農寺、湅染事務劃歸少府,減輕度支使的工作。

第二年,杜佑進拜司徒,封岐國公。

後來黨項暗地勾結吐蕃尋釁鬧事,邊防許多将領求功心切,要求征讨吐蕃。杜佑認為沒有好的治邊臣将,采取進攻的做法反倒會招緻少數民族的背叛,于是上疏大略說:

黨項是個不大的民族,與我朝邊境的百姓雜居,由于有時邊疆守将對黨項人侵害過于嚴重,貪圖他們的良馬、子女,強征虜掠,迫使他們服勞役,因而逼得他們叛逃,與北狄、西戎相勾結攻打我朝的邊防。

管仲說過:“國家不要委派勇猛的人戍守邊疆。這真是聖賢哲人洞察細末的明識灼見啊。目前, 邊疆衆民族勢力正強,而我邊防軍備卻還不充實,實在應該謹慎地選擇良将,讓他們與邊境民族締修友好,禁絕對他們的誅殺苛求,來顯示我們的信用和誠意,如果異族來犯邊境,就堅決抵制,予以嚴懲;打退進犯後,就要謹慎防守。對他們應采取懷柔的政策,革除他們反叛、犯邊的陰謀。何必再動幹戈,徒然自招勞費消耗呢

憲宗采納了他的建議。

過了一年多,杜佑要求退休,朝廷不準許,下诏允許他三五天到中書省一次處理政務。杜佑每次上朝進見,憲宗都非常尊敬他,又過了幾年,杜佑堅持要退休,憲宗無不得已同意,仍然任命他為光祿大夫、守太保緻仕,讓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

憲宗吩咐宦官給杜佑豐厚、齊備的賞賜。

元和七年,杜佑病逝,終年七十八歲。朝廷追贈杜佑為太傅,谥号“安簡”。

杜佑好學問,雖然身居高位,還是經常讀書到深夜。杜佑曾用三十六年撰成《通典》二百卷,創立史書編纂的新體裁,開創中國史學的先河。

貞元十七年,杜佑把《通典》呈獻給德宗,德宗非常高興,下诏大加褒獎他,當時的讀書人也被《通典》的簡明詳備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