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光第:好学清廉传家声

作者:新民晚报
刘光第:好学清廉传家声

刘光第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三月二十日,川南富顺县赵化镇一户人家中,一位年仅48岁的母亲溘然长逝。她26岁的儿子,在祭文中这样写道:“母亲生个无几,望儿成名,几今成名,母已不存!”

虽然只有短短的16字,但人们听了他悲痛的语调,想到他母亲的贤能,无不落泪。她的儿子,名叫刘光第。

刘光第13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独自拉扯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在她所秉持的家规家训教导下,让刘光第读书成长,登上仕途,并为中国近代史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遵母命:穷且益坚勤勉好学

同治十一年,刘光第父亲刘宗准去世,家庭顶梁柱的轰然倒塌,家境急剧恶化。光第的母亲王夫人,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她极力支撑着家庭的运转。为了节省开支,饭桌上常常没有生菜,两三月才能打一次牙祭。为了节省柴炭,光第和弟妹常到木匠店拾些刨花木屑,充当燃料;到了实在揭不开锅的时候,价值三文钱的豆花就是全家一天的伙食。

如此艰苦的情况下,王夫人一如既往督促孩子认真读书。读书的束脩,母病的诊费,家庭更加窘迫,到了过不下去的边缘。亲戚朋友见到这种情况,都上门来关心劝慰,说你家老大光第已经17岁了,不如去学买卖,和你一起顶起这个家。王夫人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坚持盘孩子读书。

20岁那年,刘光第参加督学试回来,拜见母亲后,面色黯然的默立一旁。王夫人其实早就看出儿子的心理,笑着鼓励道:不就是落榜了吗?考上秀才不过是晚一年的事,儿子我相信你,好好加紧读书。家里更困难了,王夫人毅然将部分房产卖掉,供光第读书。

刘光第没有辜负母亲的执着,在光绪九年癸未科以二甲第八十八名的成绩得中进士。

处淡泊:勤勉做人清廉做官

刘光第丁忧结束后,销假回刑部上班,始终践行着家族传承的家风家训——勤勉做人清廉做官。

就拿上下班来说,别人都是高骡大马,他却以步代车绿色出行,要知道来回路程有20华里啊。

戊戌年,刘光第入军机处时,按清官场的“惯例”,各省藩司对新入大臣要送“炭敬”“别敬”三五百两银子不等,刘光第却声称向不收礼,统统回绝。这一故事记入了《清稗类钞》,这部很有价值的清代历史文献。

书中的这则小故事叫《刘光第却炭敬》:

刘光第以光绪戊戌政变罹于难,六君子之一也。生平一介不与,一介不取,古之狷者也。京官每以外省炭敬为挹注,刘独不然,有馈之者,必受呵叱。礼服仅一夹袍,一纱蟒衣,无他衣也……

刘光第不嗜烟酒,唯一的嗜好便是到琉璃厂逛逛书店,还在家中“自锄片地试蔬菰”,种了葫芦、豇豆、韭菜、葱子和四川“瓢儿莱”。当官后回乡,船到三峡,他还卷起裤脚帮助纤夫拉船。他的夫人张云仙到京11年,从未出门和同乡京官眷属交际应酬,终日在家做饭、浆洗、缝补、洒扫。有朋友到家里,刘光第就去打几两烧酒,煮一锅芋麦招待。这样困苦的境遇,旁人都受不了,而刘光第处之怡然。

光绪二十四年(1989)八月初六,慈禧囚光绪,罢新政,重新垂帘听政,疯狂搜捕维新党人。初九拂晓,士兵翻入绳匠胡同刘光第家中,把还穿着白布汗衣的刘光第逮上囚车,一拥而去。

看到刘光弟寓所如此简陋,前来捉拿刘光第的官员也不得不扼腕佩服:“刘夫人如老妪,帐被贫窭,乃不似官人,呜呼!”

传家声:教导兄弟读书上进

刘光第有一个小13岁族弟,叫刘光筼,字南村。光第供职京城后,他也来到北京在刘光第家中,争取读书博取功名。

1892年,20岁的刘光筼来到宣武门外绳匠胡同南头路东的一处破败宅院,看到的情形是——寓所异常简陋,客厅内既无像样家具,而且顶桶全漏,烂纸四垂,加之孩童玩耍,弄得客厅杂乱无章。

这是刘光第月租银五两租来的寓所。

对于南村贪图浮华的毛病,刘光第多次加以引导。

从1990年起,刘光筼屡试不中,“其心愈纷,不可究极”,光第屡屡教导其不可灰心。在刘光第遇难6年后的1904年,刘光筼赶上科举考试的末班车,以甲辰科殿试三甲八十五名的成绩考中进士荣登金榜,与刘光第一起被后人称为“一门两进士”。

刘光第死后,刘光筼亲自扶灵回乡,是见证了刘光第高洁家风的刘氏兄弟。

刘小葵文/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