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光第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三月二十日,川南富順縣趙化鎮一戶人家中,一位年僅48歲的母親溘然長逝。她26歲的兒子,在祭文中這樣寫道:“母親生個無幾,望兒成名,幾今成名,母已不存!”
雖然隻有短短的16字,但人們聽了他悲痛的語調,想到他母親的賢能,無不落淚。她的兒子,名叫劉光第。
劉光第13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母親獨自拉扯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在她所秉持的家規家訓教導下,讓劉光第讀書成長,登上仕途,并為中國近代史留下了光彩的一頁。
遵母命:窮且益堅勤勉好學
同治十一年,劉光第父親劉宗準去世,家庭頂梁柱的轟然倒塌,家境急劇惡化。光第的母親王夫人,是一位堅強的女性,她極力支撐着家庭的運轉。為了節省開支,飯桌上常常沒有生菜,兩三月才能打一次牙祭。為了節省柴炭,光第和弟妹常到木匠店拾些刨花木屑,充當燃料;到了實在揭不開鍋的時候,價值三文錢的豆花就是全家一天的夥食。
如此艱苦的情況下,王夫人一如既往督促孩子認真讀書。讀書的束脩,母病的診費,家庭更加窘迫,到了過不下去的邊緣。親戚朋友見到這種情況,都上門來關心勸慰,說你家老大光第已經17歲了,不如去學買賣,和你一起頂起這個家。王夫人謝絕了大家的好意,堅持盤孩子讀書。
20歲那年,劉光第參加督學試回來,拜見母親後,面色黯然的默立一旁。王夫人其實早就看出兒子的心理,笑着鼓勵道:不就是落榜了嗎?考上秀才不過是晚一年的事,兒子我相信你,好好加緊讀書。家裡更困難了,王夫人毅然将部分房産賣掉,供光第讀書。
劉光第沒有辜負母親的執着,在光緒九年癸未科以二甲第八十八名的成績得中進士。
處淡泊:勤勉做人清廉做官
劉光第丁憂結束後,銷假回刑部上班,始終踐行着家族傳承的家風家訓——勤勉做人清廉做官。
就拿上下班來說,别人都是高騾大馬,他卻以步代車綠色出行,要知道來回路程有20華裡啊。
戊戌年,劉光第入軍機處時,按清官場的“慣例”,各省藩司對新入大臣要送“炭敬”“别敬”三五百兩銀子不等,劉光第卻聲稱向不收禮,統統回絕。這一故事記入了《清稗類鈔》,這部很有價值的清代曆史文獻。
書中的這則小故事叫《劉光第卻炭敬》:
劉光第以光緒戊戌政變罹于難,六君子之一也。生平一介不與,一介不取,古之狷者也。京官每以外省炭敬為挹注,劉獨不然,有饋之者,必受呵叱。禮服僅一夾袍,一紗蟒衣,無他衣也……
劉光第不嗜煙酒,唯一的嗜好便是到琉璃廠逛逛書店,還在家中“自鋤片地試蔬菰”,種了葫蘆、豇豆、韭菜、蔥子和四川“瓢兒萊”。當官後回鄉,船到三峽,他還卷起褲腳幫助纖夫拉船。他的夫人張雲仙到京11年,從未出門和同鄉京官眷屬交際應酬,終日在家做飯、漿洗、縫補、灑掃。有朋友到家裡,劉光第就去打幾兩燒酒,煮一鍋芋麥招待。這樣困苦的境遇,旁人都受不了,而劉光第處之怡然。
光緒二十四年(1989)八月初六,慈禧囚光緒,罷新政,重新垂簾聽政,瘋狂搜捕維新黨人。初九拂曉,士兵翻入繩匠胡同劉光第家中,把還穿着白布汗衣的劉光第逮上囚車,一擁而去。
看到劉光弟寓所如此簡陋,前來捉拿劉光第的官員也不得不扼腕佩服:“劉夫人如老妪,帳被貧窭,乃不似官人,嗚呼!”
傳家聲:教導兄弟讀書上進
劉光第有一個小13歲族弟,叫劉光筼,字南村。光第供職京城後,他也來到北京在劉光第家中,争取讀書博取功名。
1892年,20歲的劉光筼來到宣武門外繩匠胡同南頭路東的一處破敗宅院,看到的情形是——寓所異常簡陋,客廳内既無像樣家具,而且頂桶全漏,爛紙四垂,加之孩童玩耍,弄得客廳雜亂無章。
這是劉光第月租銀五兩租來的寓所。
對于南村貪圖浮華的毛病,劉光第多次加以引導。
從1990年起,劉光筼屢試不中,“其心愈紛,不可究極”,光第屢屢教導其不可灰心。在劉光第遇難6年後的1904年,劉光筼趕上科舉考試的末班車,以甲辰科殿試三甲八十五名的成績考中進士榮登金榜,與劉光第一起被後人稱為“一門兩進士”。
劉光第死後,劉光筼親自扶靈回鄉,是見證了劉光第高潔家風的劉氏兄弟。
劉小葵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