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赢商:提前看懂未来,欢迎关注。
今年来,华夏幸福、蓝光、富力等数十个房地产企业接连倒下,房地产行业似乎迎来“爆雷”时代。
而恒大事件无疑是一记重拳,让整个市场对房地产的信心跌至谷底。
行业惊雷滚滚,”多米诺骨牌效应”下,谁将是下一个倒下的房企?
9月27日,佳兆业深圳嘉里中心办公区聚集大量p2p的投资者,原因是产品爆雷,瞬间引起很多人关注。
此后佳兆业第一时间发布声明:“聚集者系小康资本p2p的投资者,因该产品已经暴雷,投资者未能如期收回投资本息,该情况与我司无关。”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佳兆业不免也受到了外界的加强关注。果然,国庆节后,佳兆业迎来股债双杀的至暗时刻。
下一个恒大,会是它吗?

佳兆业集团创始人 郭英成
只要是长期跟进佳兆业的人,会对这一幕十分熟悉:多家机构大幅调低评级,美元债偿还成问题,佳兆业陷入生存危机。
也会发现,历史总是在重复上演。
距离上一次,佳兆业首次触发债务危机,仅仅只过去7年。2020年,跨入千亿的佳兆业才算是彻底从那场危机中走出去,没想到又走进了另一个危机。
2014年底,佳兆业被爆出在深圳的房源被限制销售或查封锁定的消息,由此陷入债务违约危机。后来,因董事会主席郭英成辞职触发了强制性提前还款条文,佳兆业还引发了2015年国内首单违约。
佳兆业已有美元债违约先例。2015年1月,佳兆业无法按时支付一笔2020年到期债券的2600万美元利息,一举成为首家美元债券违约的国内房企。
随之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当时,银行、信托还向法院申请查封佳兆业资产,其中,仅尚未兑付的房地产信托产品的融资总额就超过100亿元。
可以想象债务压力之大。但佳兆业通过境内、境外债务的重组,与债权人协商、和解等方式,终于2016年成功完成债务重组。
彼时,热衷于收并购的融创也曾想以此收购佳兆业,谈及金额高达45.5亿港元,然而融创与佳兆业海外债权人就债务重组的谈判未能达成一致,最终不欢而散。
佳兆业靠自身解决了危机,但更多应该归因于,当时处于房地产发展的高速时期,大环境一面向好。于是佳兆业通过项目解封,迅速回笼了资金。
如今的大环境已不比往昔,三线四档、融资收紧、叠加地产销售回款资金使用的限制,整体处于下行阶段。大中小房企暴雷逐渐成为普遍现象,连恒大这样的头部房企也未能幸免。
假设佳兆业再次陷入债务违约漩涡,业内认为,能够再次起死回生的概率不大。所以“自救”是当务之急。
其是在阳光城之后被投资者列为重点关注的房企。阳光城暴露融资问题之后,已经在寻求债务展期,极力自救。
而佳兆业其实也有所动作。据路透社报道称,知情人士说,佳兆业正在为其在香港上市的物业管理子公司和香港的两处住宅地块寻找买家,因为该公司正忙于偿还债务。
跟富力、当代置业等多数房企相似,先卖物业资产拿下一笔“救命钱”。佳兆业美好已于2018年底上市,截至今年6月底,在管面积约为8630万平方米,总合同建筑面积约为1.20亿平方米。
年初业绩会上,佳兆业美好管理层还抛出三年计划目标,预计公司2020~2023年的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55%;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不低于60%;2023年在管面积不低于2.4亿平方米;2023年全年目标收入70亿元,目标净利润不低于10亿元。
未曾想,能不能顺利度过未来三年还是个问题。
创造的资产质量边际递减,又希望弯道超车,这个时候能借助的力量也就是各类金融手段了。
然而融资端,地产行业受到的监管也逐渐升级,银行、信托在收紧,海外发行债券的利率在上升,这是对高杠杆率企业的直接风险。而带来的外部性风险,则是这两天提到的:
因为融资更困难,所以对上下游企业更激进地占用资金手段,成立金融公司,向员工及员工周边人进行融资,弄不好是要造成社会风险的。
看企业时间比较长的朋友可能有同感,一个商业模式越做越复杂的时候,风险累计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这种普通人看起来就是造房子卖房子,实际上后端结构越来越复杂的地产模式,把所有的宝都压在了一件事情上:房价继续上涨。
显然,这次押错了。
插一句,有些互联网企业、教育企业、娱乐产业,也押错了。
这说明这些行业都对国家战略层面的押宝,是错误的。
房地产行业之前有过那么几年,无论什么行业都要做地产,是地产真的能赚到钱,那年头出现了很多兼业地产的公司。于是野蛮发展了一段时间,监管出手要求专心主营业务,一些企业退出地产。
未来兼业地产,反倒不是一件坏事了。
如果集团还有其他产业能够保证一定的利润和现金流(军工之于保利,消费之于华润,等等),那么地产板块自身压力就相比更小,也有这个实力承担低利润。目前的巨头里,确实有一些企业,他们的地产业务并非一直独秀,如果其他主营业务稳定,那么地产板块是有比较大回旋空间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一些。
这个现象在商业地产其实已经验证过一些年了。
常逛街的朋友可能会有印象,大悦城和万象城/汇/天地,经营都是非常不错的。除了操盘团队水平不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集团公司对于商业地产有更好的耐心,可以承担短期风险——对需要 “养” 的商业地产来说,这种耐心很重要。
今后,更有耐心的混业型集团就更有可能 “养” 出经营更优质的制造业型地产板块。
与之对应的,单一地产主业的国企,可能压力比较大了。集团从零开始做另外一个主营业务肯定是不赶趟了,可能合并会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