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恒大之後,輪到佳兆業了?​01 佳兆業,再次來到危險邊緣02 哀鴻遍野之後地産會走向哪裡?

财富赢商:提前看懂未來,歡迎關注。

今年來,華夏幸福、藍光、富力等數十個房地産企業接連倒下,房地産行業似乎迎來“爆雷”時代。

而恒大事件無疑是一記重拳,讓整個市場對房地産的信心跌至谷底。

行業驚雷滾滾,”多米諾骨牌效應”下,誰将是下一個倒下的房企?

9月27日,佳兆業深圳嘉裡中心辦公區聚集大量p2p的投資者,原因是産品爆雷,瞬間引起很多人關注。

此後佳兆業第一時間釋出聲明:“聚集者系小康資本p2p的投資者,因該産品已經暴雷,投資者未能如期收回投資本息,該情況與我司無關。”

雖然是虛驚一場,但佳兆業不免也受到了外界的加強關注。果然,國慶節後,佳兆業迎來股債雙殺的至暗時刻。

下一個恒大,會是它嗎?

​恒大之後,輪到佳兆業了?​01 佳兆業,再次來到危險邊緣02 哀鴻遍野之後地産會走向哪裡?

佳兆業集團創始人 郭英成

隻要是長期跟進佳兆業的人,會對這一幕十分熟悉:多家機構大幅調低評級,美元債償還成問題,佳兆業陷入生存危機。

也會發現,曆史總是在重複上演。

距離上一次,佳兆業首次觸發債務危機,僅僅隻過去7年。2020年,跨入千億的佳兆業才算是徹底從那場危機中走出去,沒想到又走進了另一個危機。

2014年底,佳兆業被爆出在深圳的房源被限制銷售或查封鎖定的消息,由此陷入債務違約危機。後來,因董事會主席郭英成辭職觸發了強制性提前還款條文,佳兆業還引發了2015年國内首單違約。

佳兆業已有美元債違約先例。2015年1月,佳兆業無法按時支付一筆2020年到期債券的2600萬美元利息,一舉成為首家美元債券違約的國内房企。

随之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當時,銀行、信托還向法院申請查封佳兆業資産,其中,僅尚未兌付的房地産信托産品的融資總額就超過100億元。

可以想象債務壓力之大。但佳兆業通過境内、境外債務的重組,與債權人協商、和解等方式,終于2016年成功完成債務重組。

彼時,熱衷于收并購的融創也曾想以此收購佳兆業,談及金額高達45.5億港元,然而融創與佳兆業海外債權人就債務重組的談判未能達成一緻,最終不歡而散。

佳兆業靠自身解決了危機,但更多應該歸因于,當時處于房地産發展的高速時期,大環境一面向好。于是佳兆業通過項目解封,迅速回籠了資金。

如今的大環境已不比往昔,三線四檔、融資收緊、疊加地産銷售回款資金使用的限制,整體處于下行階段。大中小房企暴雷逐漸成為普遍現象,連恒大這樣的頭部房企也未能幸免。

​恒大之後,輪到佳兆業了?​01 佳兆業,再次來到危險邊緣02 哀鴻遍野之後地産會走向哪裡?

假設佳兆業再次陷入債務違約漩渦,業内認為,能夠再次起死回生的機率不大。是以“自救”是當務之急。

其是在陽光城之後被投資者列為重點關注的房企。陽光城暴露融資問題之後,已經在尋求債務展期,極力自救。

而佳兆業其實也有所動作。據路透社報道稱,知情人士說,佳兆業正在為其在香港上市的物業管理子公司和香港的兩處住宅地塊尋找買家,因為該公司正忙于償還債務。

跟富力、當代置業等多數房企相似,先賣物業資産拿下一筆“救命錢”。佳兆業美好已于2018年底上市,截至今年6月底,在管面積約為8630萬平方米,總合同建築面積約為1.20億平方米。

​恒大之後,輪到佳兆業了?​01 佳兆業,再次來到危險邊緣02 哀鴻遍野之後地産會走向哪裡?

年初業績會上,佳兆業美好管理層還抛出三年計劃目标,預計公司2020~2023年的收入複合增長率不低于55%;淨利潤複合增長率不低于60%;2023年在管面積不低于2.4億平方米;2023年全年目标收入70億元,目标淨利潤不低于10億元。

未曾想,能不能順利度過未來三年還是個問題。

創造的資産品質邊際遞減,又希望彎道超車,這個時候能借助的力量也就是各類金融手段了。

然而融資端,地産行業受到的監管也逐漸更新,銀行、信托在收緊,海外發行債券的利率在上升,這是對高杠杆率企業的直接風險。而帶來的外部性風險,則是這兩天提到的:

因為融資更困難,是以對上下遊企業更激進地占用資金手段,成立金融公司,向員工及員工周邊人進行融資,弄不好是要造成社會風險的。

看企業時間比較長的朋友可能有同感,一個商業模式越做越複雜的時候,風險累計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這種普通人看起來就是造房子賣房子,實際上後端結構越來越複雜的地産模式,把所有的寶都壓在了一件事情上:房價繼續上漲。

顯然,這次押錯了。

插一句,有些網際網路企業、教育企業、娛樂産業,也押錯了。

這說明這些行業都對國家戰略層面的押寶,是錯誤的。

​恒大之後,輪到佳兆業了?​01 佳兆業,再次來到危險邊緣02 哀鴻遍野之後地産會走向哪裡?

房地産行業之前有過那麼幾年,無論什麼行業都要做地産,是地産真的能賺到錢,那年頭出現了很多兼業地産的公司。于是野蠻發展了一段時間,監管出手要求專心主營業務,一些企業退出地産。

未來兼業地産,反倒不是一件壞事了。

如果集團還有其他産業能夠保證一定的利潤和現金流(軍工之于保利,消費之于華潤,等等),那麼地産闆塊自身壓力就相比更小,也有這個實力承擔低利潤。目前的巨頭裡,确實有一些企業,他們的地産業務并非一直獨秀,如果其他主營業務穩定,那麼地産闆塊是有比較大回旋空間的,抗風險能力更強一些。

這個現象在商業地産其實已經驗證過一些年了。

常逛街的朋友可能會有印象,大悅城和萬象城/彙/天地,經營都是非常不錯的。除了操盤團隊水準不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集團公司對于商業地産有更好的耐心,可以承擔短期風險——對需要 “養” 的商業地産來說,這種耐心很重要。

今後,更有耐心的混業型集團就更有可能 “養” 出經營更優質的制造業型地産闆塊。

與之對應的,單一地産主業的國企,可能壓力比較大了。集團從零開始做另外一個主營業務肯定是不趕趟了,可能合并會好一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