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部名为《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清宫古装电影公映,影片以清末民初的大时代为背景,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来喜净身进宫后尝遍了卑贱屈辱、看尽了清末的风起云涌和世间百态,以聚焦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卑贱低微的“小人物”大半生的悲剧命运。
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的最后一个太监名为孙耀庭,他正是影片《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主角人物“来喜”的现实人物原型。

孙耀庭是清末直隶人士,少年时因为家境贫寒凄苦,无奈接受了被父亲亲手“净身”、再辗转进入紫禁城做了太监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孙耀庭又因为曾经身为“皇帝的奴才”而遭到批判。直到晚年,孙耀庭才被人们发现了他身为“历史见证者”的独特价值,并因此而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和尊敬。
孙耀庭出生于1902年,是天津市静海区西双塘村人,原名孙留金。孙耀庭是贫农家庭出身,父母育有4个儿子,而孙耀庭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孙耀庭的家境非常贫寒,全家6口人却只有不到1亩粮田,因为家庭条件长期赤贫,所以很多乡邻恶棍都敢于欺负孙家。
后来,村中的一个恶霸强占了孙耀庭家的粮田,还放了一把火烧掉了孙耀庭的家。无力还击的父亲在气愤之余竟想出了一个将来能复仇的办法——把小耀庭净身并送进宫中当太监,等到日后孙耀庭得了权势,再回来收拾那个凶狠猖狂的恶霸。
于是,小小的孙耀庭就这样成了“为家复仇”的牺牲品,身无分文的孙父无力将儿子送到手艺精湛的净身师傅那里完成替儿子净身的过程,就亲自动手,在家中给孙耀庭净了身。因为条件和卫生都不过关,孙耀庭还因此而高烧了3天3夜,险些丧命。
就在孙耀庭即将被父亲送往北京城的时候,供职于南京临时政府的袁世凯为了早日当上大总统,就软硬兼施地表示可以给清廷提供优厚的条件,但皇帝必须要对外明示谕旨,宣布彻底放弃统治中华的权力。
不久之后,隆裕太后就和溥仪皇帝一同颁布了退位诏书,顷刻间,大清封建帝制消亡了,皇帝都没了龙威实权,那他还会保留那些太监宫女吗?!——想到这里,为家庭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孙耀庭不禁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其后,为了显示对大清皇族仍然留有一份尊重和悲悯,国民政府随即颁布了一则声明:清帝虽已退位,尊号却仍得保留,且可照旧暂居于紫禁城内,日后移居颐和园,宫中侍卫等照常留用。
听到了这样的好消息,孙父马上就着手将孙耀庭送到了北京城,并托来一个曾在醇亲王府当过差的一个老太监疏通关系,费了不少周折才将孙耀庭送入了紫禁城。待其在内务府登册入籍后,孙耀庭就正式成为了紫禁城中一名小小的打杂太监。
起初,孙耀庭被分配到九堂副督领侍任德祥身边,任德祥时为太监大总管,本是也是一名太监,在宫中既有地位又有威望。刚刚进宫的孙耀庭没什么名号,就以一名“徒弟”的身份近身精心侍奉任德祥,
那个时候,孙耀庭的内心十分卑微怯懦,生怕侍候不周惹“师傅”任德祥生气。所以,孙耀庭一向恭恭敬敬、谨慎有加,小心翼翼地替任德祥端茶送水、点烟倒酒、打理起居,甚至还负责给任德祥刷马桶。
日子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任德祥对孙耀庭这个“小徒弟”感到十分满意,逢人就夸孙耀庭懂事听话、会察言观色、做事干净利落。
很快,就连端康皇太妃都知道了任德祥手下有个聪明机灵的小太监,还趁一次宫中搭台排戏的机会让孙耀庭加入了皇家戏班子。
孙耀庭知道他的机会来了,便在10个月之后花钱托人将他安排进了“司房”——司房里的太监有机会见到皇上和后妃,孙耀庭从此就结束了身为底层太监的历史,靠着阿谀奉迎和任劳任怨得到了提拔的机会,最终还转到了溥仪和婉容的身旁奉命随侍,也算是熬出了头。
实际上,孙耀庭学会仰人鼻息并练就一套伺候人的好本事并非天赋,而是着实下过一番苦功夫的。
自打入宫起,孙耀庭就将宫中的规矩牢牢记在心里,随时随地都在暗中观察周围其他太监的举动,甚至还努力与老太监们搞好关系,以便可以时不时地向他们讨教一二。
在宫中伺候主子的工作必须要时刻用心、必须保持态度恭谨、必须事事周祥,自从进宫以来,内心一直谦逊谨慎的孙耀庭就是凭借着这样的信条才赢得了好名声,并一步步获得了“副侍”这类较为高阶的太监等级。
当年,孙耀庭挂着“侍监”的职衔,在妃嫔的宫中伺候各宫主子,即便是夜里也要当差值班,以便随时让主子差遣使唤。
孙耀庭也只是寻常之人,夜晚困意来袭免不了会打瞌睡,还因此而受到过责罚,但责罚并不能杜绝不再打瞌睡,孙耀庭为此也常常感觉苦恼不已。
一日,孙耀庭和一位老太监温酒闲叙,孙耀庭问老太监如何能够做到值夜班时始终精神抖擞,老太监看着孙耀庭笑了笑,说:这个秘诀我以后再告诉你。说完,老太监就不胜酒力,沉沉睡去。
老太监晚上还要值班当差,所以他趁着酒酣之际就睡着了,可孙耀庭却睡不着,他想早点知道夜晚不打瞌睡的秘诀。孙耀庭不禁开始观察并琢磨起已经睡着了的老太监。
很快,眼尖心细的他就在老太监脱下的鞋子里发现了答案——原来,每到入夜就要当差值班的那天,老太监会提前在鞋子中放进几粒苍耳,苍耳周身是刺,任谁踩在上面都会感到一种疼痛和刺激,如此一来,再想打瞌睡的人也就只能忍耐一番,也就都能精神奕奕地值夜听差了。
孙耀庭本以为他这辈子也就在伺候主子的生活中度过了,可到了1924年,大军阀冯玉祥将溥仪及皇室家眷都赶出了紫禁城,溥仪没办法,
只得遣散了宫女和太监,离开了紫禁城的孙耀庭无家可依,便同几个熟识的太监一起置办了几处田产,靠着收租勉强维持生计。
伪满洲国成立后,溥仪的起居生活依然需要宫女和太监来服侍,于是,孙耀庭就又回到了溥仪身边当差。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孙耀庭因为曾经做过“皇帝的奴才”而遭到批评,他表示愿意接受改造,后来政府还给他安排了工作,解决了孙耀庭的温饱问题。1996年,94岁高龄的孙耀庭在北京去世。
一生无妻无子、大半辈子任人差遣使唤,可以说孙耀庭的一生并不幸福,而且可以用悲哀来形容。
紫禁城里为奴为仆的生活压抑着人性,作为中国最后的太监,大太监孙耀庭既是封建王朝和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又是历史新旧交替的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