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炯明归葬惠州西湖的《募捐启》和《祭文》是谁写的?为陈竞存择葬惠州西湖募捐启陈公竞存归葬西湖祭文

陈炯明归葬惠州西湖的《募捐启》和《祭文》是谁写的?为陈竞存择葬惠州西湖募捐启陈公竞存归葬西湖祭文

徐傅霖故居(和平县下车镇石含浰东小筑)

1933年9月22日,贫病交加退居香港的陈炯明病逝家中,享年五十五岁。因一时无钱购地安葬,灵柩暂寄香港东义庄。嗣后陈炯明旧部叶举起首集资,民国名人徐傅霖为作《陈竞存慕捐启》,向全国海內外华人发起募捐。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西南委员长兼广州绥靖公署主任陈济棠鼎力支持。惠州籍十属乡亲各界热心赞助。1933年底购得惠州西湖紫微山地为陈炯明营造墓园,并于当年兴工,于1934年底竣工,1935年4月3日运陈炯明灵柩归葬惠州西湖紫微山。当时陈氏旧部,惠州父老,国民党一众政要,社会名流等多往参加葬礼。其中有不少名家挽联与祭文,其中徐傅霖为撰的《陈竞存募捐启》切情切景,文采斐然,谓之“知人之深其文亦真”,徐傅霖者何许人也,与陈炯明有如此深的交情?

徐傅霖(1878-1958),字梦岩,笔名半溪、庄周等,广东和平县下车乡石含李坑村人。光绪四年(1878)三月九日生干耕读之家。其父徐鸣珂,秀才,三岁失怙,兄弟姊妹四人,由母陈氏抚育成长。徐自幼天资聪明,七岁即入立雪斋村塾,后进和邑龙溪书院,熟读四书五经。光绪二十二年(1896)中秀才,后郡廪。

光绪二十三年(1897)20岁的徐傅霖入惠州丰湖书院就读,与陈炯明为同窗同庚好友。当时一并游学于丰湖的还有海丰马育航、博罗张友仁等一众热血青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惠州知陈召棠兼任清乡督办,以捕盗为名滥执无辜,引至公愤。惠州乡绅具列陈召棠十大罪状,欲赴省控告,但无人敢出首签名,有乡绅愿出一千大洋奖励起首者。此时已入读广东法政学堂的陈炯明毅然应充第一个签名,并谢绝奖金,联同徐傅霖、张友仁、马育航等400余惠州籍同乡具名向省控吾陈召棠。粤督岑春煊迫于與论民愤,当堂宣布革除陈兆棠之职。

陈炯明归葬惠州西湖的《募捐启》和《祭文》是谁写的?为陈竞存择葬惠州西湖募捐启陈公竞存归葬西湖祭文

不久,徐傅霖考入京师法政专门学堂就读,毕业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膺选广东咨议局议员,主张严禁烟赌以解民困。民国元年,任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二年,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时众议员伍汉持以提案弹劾袁世凯,为袁氏爪牙枪决于京市,无人敢问,独傅霖挺身而出,购棺殓运回籍,并筹款七千余元,以抚其孤,时人咸推重之,好友陈炯明大加赞赏。三年,察知袁世凯窃国野心,南下至沪,创办中华新报,反对帝制。袁恨之,悬十万金购缉,被迫东渡日本。

民国四年返沪,任正谊及新中华杂志编辑。是年八月,杨度等承袁氏意旨,发起筹安会,傅霖则以谷钟秀、杨永泰等发起共和维持会以抗之。旋蔡锷入滇,乃与梁启超合力筹款以助。十二月,护国军兴,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傅霖任护国军驻沪代表。袁氏逝世,国会恢复,北上与李根源等成立政学会。六年八月,段祺瑞毁法,应孙中山先生电请,南下护法,开府广州。傅霖任广东省高等审判厅长。八年,升任司法部长兼大理院长。九年十月,军政府瓦解,傅霖离职留穗,竟为徐某诬陷,缧绁数月,继且被判无期徒刑,舆论大哗 。迨至十年四月,孙中山先生任非常大总统,陈炯明联同邹鲁、邓铿等国民党诸要,及广州七十二行商会群起申诉,始获大赦,赴杭养疴。十二年,曹锟贿选,议员或受曹贿,或受反曹者之贿,甚有并受双方之贿者,惟傅霖登报坚谢双方之贿,名记者张季鸾为文彰其德,一时称为义举。此后以个人主张难行,不复出仕。

陈炯明归葬惠州西湖的《募捐启》和《祭文》是谁写的?为陈竞存择葬惠州西湖募捐启陈公竞存归葬西湖祭文

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后,陈炯明败退香港。1931“九一八事变”起,激于救国热枕,下野后的陈炯明、徐傅霖与在野名流建议中央共赴国难。广州沦陷后,有日本人知陈氏在港生活拮据,欲以8万元支票为饵拉其下水,被陈断然拒绝,并当即在支票上打叉,大声疾呼“还我东三省”。同时亦有日本人神田正雄,持其首相近卫文印信,强请徐傅霖出任广东首长,并以扇面乞书,傅霖为书两绝讽之。神田正雄知其大义不可犯,乃赧然而退。陈、徐二人,在国难当头,同样表现了不畏强敌的凛然大义。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香港病逝,徐傅霖闻之,悲愤不己。联同陈氏旧部叶举等积极为陈归葬惠州向各界募捐,徐傳霖为之亲撰《慕捐启》,全文摘录如下:

陈炯明归葬惠州西湖的《募捐启》和《祭文》是谁写的?为陈竞存择葬惠州西湖募捐启陈公竞存归葬西湖祭文

徐傅霖​故居(和平县下车镇石含浰东小筑)

徐傅霖

敬启者:陈公竞存,讳炯明,广东惠州海丰人也。不幸去秋病殁于香港,当时一因葬地未定,一因财力不及,遂将灵柩暂寄于香港东华义庄。兹由同人择定惠州城外西湖之万壑松风为公葬,外江内湖,山环水抱,苏长公之故宅,近邻白鹤峰头,叶少保之高坟,同在飞鹅岭下。同人以公葬其间,今人古人,后先辉映。况公有腹内诗书万卷,率江东子弟八千,丰湖精舍,为丁年求学之场,梁化旧邦,乃辛亥立功之地。迨入民国,公尝小住西湖,每喜其山水之佳,辄有终焉之志。同人以公葬其间,亦欲以慰公之素愿也。

现订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举行开工典礼,鸠工庀材,披荆斩棘,因江陵之形胜,为建筑之经营,欲求壮乎观瞻,未敢过于简陋。惟是工程浩大.费用殊多。就公而论,以岭表之英雄,作天南之保障。此邦虽多宝玉,斯人弗要金钱,卒僚属以廉勤,遗子孙以清白。晏平仲之相齐国,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而公则妾与马俱无。白乐天之守吴门,一石贮酒,一石支琴,而公则酒与琴未有。是以董宣卒后,惟以布被覆尸;刘晏终时,祗有杂书盈架。上有白头老母,谁承菽水之欢;下有黄口佳儿,谁教箕裘之学。论公生前之法节,固为举世同钦;论公身后之萧条,真是令人欲哭。公家既一贫至此,更有何法以筹葬费耶?

同人虽具热诚,自惭微力,爰披肝而沥胆,特藉笔以陈词。诸君之与公,或为同官;或为同志,或为同学,或为同袍,或为桑梓之亲,或为芝兰之契,或为朱陈之戚谊,或为伍蔡之世交,或见面而遂不忘,或闻名而辄相慕。当公之逝世也,近者远者,咸吊死而唁生,及公之出殡也,千人万人,争献刍而执绋。张裔敬杨公之母,愈觉难能;朱震恤陈蕃之孤,尤为深感。海外争为追悼,国人自有公评。诸君义薄云天,情逾金石。范尧夫运五百斛麦,悉以助石氏之丧;查湛然携三万贯钱,尽以助吕翁之葬。本属一时义举,遂成千古美谈。诸君媲美前贤,卷怀旧好。不以死生而异,不以今昔而殊。伏望慨然馈以兼金,赐以尺璧。积流自能成海,集腋始可成裘,俾同人等得以按照计划进行。

俟建筑功成,即将灵柩,运回西湖,敬行安葬典礼。行见衣冠会葬,徐孺子亲奠黄琼,碑碣刊文;蔡中郎独称有道,巍巍华表,特彰李靖之殊勋,郁郁佳城,永安滕公于此室。斯

则同人之义务稍尽,亦诸君佳惠孔长也。

“此邦虽多宝玉,斯人弗要金钱,卒僚属以廉勤,遗子孙以清白。” “上有白头老母,谁承菽水之欢;下有黄口佳儿,谁教箕裘之学。论公生前之法节,固为举世同钦;论公身后之萧条,真是令人欲哭。公家既一贫至此,更有何法以筹葬费耶?” 今人读此章句不禁击节浩叹,不胜唏嘘!陈炯明戎马半生,一度为粤军之首,粤省都督,广东历为富庶之区,而陈氏身后仅死无棺椁,最终用其母亲的棺材入殓,出殡之日,长子陈定夏又亡,真是祸不单行。徐傅霖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及对好友同庚的深情悼念,文章至情至性,催人泪下。故《募捐启》一经发出,海內外同人纷纷响应,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再来看祭文:

今日何日也?乃公当年禁赌之日;此地何地?乃公当年立功之地。时势纵有变迁,人心未能忘记。以此地葬公,纪公第一次革命之功;以今日葬公,纪公第一次除害之议。公之功高,公之徳备,为国家治乱所关,为民族安危所系。人为贪官,公为廉吏;人为私图,公为国利。泾渭本不同源,薰莸岂宜同器。只因一著之差,遂为全局之累。鸣呼!倭寇猖狂,群雄割据;内战方酣,外侮突至。训政四五年,失地数千里;食抗日之言,树亲日之帜。致令文物之邦,炎黄之裔,将为越南,将为高丽,此周伐举国所痛心,亦公毕生之憾亊也。公救国之忱,复仇之志,不屈不挠,再接再励。正值囤危,忽惊公逝,遗恨千秋。阅时两载,兹当葬公之时,举行葬之礼。傳霖谊属桑梓,交深道义,生死虽殊,精神无异,敬醊公坟,聊表吾意。

陈炯明归葬惠州西湖的《募捐启》和《祭文》是谁写的?为陈竞存择葬惠州西湖募捐启陈公竞存归葬西湖祭文

爰为之歌曰:西湖兮,如镜之光;我岭兮,如鹰之扬。好湖山兮,公之故乡;百花洲兮,公当年驻节之场。选湖山之胜兮,葬公干湖之滨岭之阳。公之遗爱兮,孔长;民之爱公兮,水不能忘。筑公墓兮,将建公祠堂。明德之后兮,必昌。愿公再世兮,出而救中国之亡。徐傅霖,一九三四年四月。

“今日何日也?乃公当年禁赌之日;此地何地?乃公当年立功之地。”文章一开头便交待了陈公生平功业。然后笔锋怱转,“鸣呼!倭寇猖狂,群雄割据;内战方酣,外侮突至。训政四五年,失地数千里;食抗日之言,树亲日之帜。致令文物之邦,炎黄之裔,将为越南,将为高丽,此周伐举国所痛心,亦公毕生之憾亊也。公救国之忱,复仇之志,不屈不挠,再接再励。” 如椽巨笔直斥亲日汉奸卖国求荣,大声疾呼救亡图存,以承陈公救国复仇之志。文章虽短,言简竟赅,条理清晰。《启》、《祭》两文很好的概括了陈公生平功业及人格志尚。不难发现,陈、徐二公同为辛亥名人,其个性人格有诸多共性,那就是爱国,爱乡,廉洁,刚直,疾恶如仇。他们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后又受西方民主及宪政思想的影响,历经国家民族“千年未有之变局。” 所以形成了这种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虽万死而不辞 的儒家传统士大夫精神。

作者简介

曾祥凯,广东和平县人,定居惠州。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广东楹联学会,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等会员。惠州文化研究会理事,丰湖诗社理事。惠州市及惠城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惠城区书法协会会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