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在电视剧中的形象一直以昏君、暴君出现在世人眼中,不少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如此,甚至直接把他和秦二世和季汉刘禅放在一起,那么这位皇帝真的有如此不堪吗?这不得不从隋朝建立开始说起。隋文帝杨坚登基以来,统一南北,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同时杨坚改革赋税制度,稳定社会情况,减轻百姓负担,据统计在公元589年,隋朝人口为登记在册人口为七百万户,到公元604年时登记在册人口为八百九十万户,十五年时间隋王朝便将人口曾加近两百万户,这足以说明隋文帝的功绩。可是,隋文帝还有一件事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让他感到不安。一个王朝要想强盛,统治长远,单靠一位皇帝是做不到的,即便隋文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可是若后继之君不能将他的政策延续下去,那么隋王朝逃不过灭亡的命运,而先前所立太子杨勇,似乎不是一个好的继位之君。
隋文帝杨坚一向节俭,吃穿用度奉行一个字“简”,而太子杨勇生活奢侈,吃穿用度无不华贵,与杨坚的理念背道而驰,这不得不让杨坚对这位还没登基生活作风就开始奢侈糜烂的太子失望透顶,杨坚不得不开始考虑另立新的太子。隋文帝与独孤皇后有五个儿子,长子便是太子杨勇;二子是晋王杨广,出镇扬州;三子秦王杨俊,出镇洛阳;四子蜀王,出镇益州;幼子汉王杨谅留在长安。其中二子杨广颇受杨坚看重,为何?灭陈之战,虽统一天下,可是南方人心不定,很快就爆发了反隋叛乱,而杨广就受封扬州镇压叛乱,足可以看出杨坚对杨广的重视。叛乱很快平息,但是如何收复南方士人、百姓的心成为了摆在杨广面前的又一道难题。为了收复江南人心,扩大在江南人心的影响力,杨广决定借助佛教的力量。数百年来,江南佛教发展良好,佛教在江南地位甚高,其中智顗大师更是名声在外。智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要宗派之一的创始人,如果杨广能与他结交,搞好关系,不仅能提高自己在江南的声望,收江南之人心,还能改变隋朝在江南人之中只会杀伐的形象。

隋炀帝杨广
开皇二十年,考虑再三,隋文帝杨坚下定决心,更改皇位继承人,他废掉太子杨勇,改立二子杨广为皇位继承人。这件事关乎隋朝国运,在未来百年后,不知道杨坚是否会后悔自己的决定。公元604年,杨坚病逝,但他一统中国,改吏治,重民生,创立优秀的选官制度,发展国家经济,无疑是一位大有作为的君主,给隋王朝创下了坚实的基础,给杨广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家产。那么杨广登基,手握天大优势的他,能否再创辉煌,更进一步呢?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改年号为“大业”,凸显了他的雄心壮志,他希望能够创立一番大业。在隋书炀帝纪中曾记载“尚秦汉之规摹”,他想要像秦皇汉武那样,成为千古一帝。首先,他在大业初年创立进士科,完善了人才选拔制度,也就是科举制,不过当时被称为“贡举”,形成了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并列的常贡。唐初不少名臣像侯君集、房玄龄等都是隋朝选拔出来的。
隋朝完成大一统,但是国家并不稳定,先不说江南陈朝故地时常发生叛乱,而且北方的河北、山东等地地方政权也是面服心不服,杨广考虑如何改变这种情况,他决心重新选择一处地理位置上在中华大地中心,交通便利、经济情况良好的都城,加强南北东西的交流,便于统治,洛阳便进入了他的眼帘。东都洛阳,三面环山,地势险要,境内河渠密布,分属 黄河、淮河、长江等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 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 蜿蜒其间,水资源丰富,而且洛阳离山东河北近,又与江南粮地来往密切,是最适宜作为都城的选择,杨广和大臣一合计,便决定营建东都洛阳。但是,这就需要大量的民工来完成这项工作,数百万的民工被征调到洛阳修建宫陵,同时每天也有大量民工死去,运尸体的车辆来往不绝,可以说东都这座周长27.5公里的宏伟城市是在尸体上建成的。洛阳建成之后,河北河南等地的三千多户工匠以及几万户富商在朝廷的要求下,迁入到东都洛阳,一时间洛阳人声鼎沸,来往车辆络绎不绝,为洛阳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完成这样一项工程,民力需要休养生息,可是杨广又开始了新的工程,开凿大运河。公元605年,杨广征百万民工开凿通济渠(黄河与淮河),后又征淮南数十万民工开凿邗沟(长江与淮河)。公元608年,又征调百万民工开凿永济渠。公元610年,再度征调百姓,开凿江南河,至此杨广花费六年时间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工作,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运河,是巴拿马运河的两倍。只是,短时间内大量消耗民力,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开凿大运河
洛阳
隋炀帝的目光不仅仅在国内,他还将目光投到了西域。上面说到隋炀帝想要比肩秦皇汉武,那就不能只是建设国内,更要宣扬隋朝国威,隋炀帝便想恢复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自五胡十六国以来,由于战乱不止,政权频繁更迭,早已断绝。隋炀帝御驾亲征,统帅六军,扫平了吐谷浑,设州县镇戍,实行郡县管理制度,重新打开了丝绸之路。隋炀帝在燕支山设宴款待高昌王鞫文泰以及西域二十七国,大量商人云集张掖进行贸易,丝绸之路得以重新繁荣。
隋炀帝丝绸之路图
隋炀帝在位14年,北巡突厥,西巡河右,经略西南,招抚琉球,其余时间大多在巡游国内各地,在长安的时间满打满算不到两年,在东都洛阳不足四年,他二下扬州,视察自己的国土,看看自己是否和秦皇汉武一样完成了盖世功勋。可是,他在完成他的大业时,却忽略了百姓,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三征高句丽敲响了隋王朝灭亡的钟声。第一次征高句丽,由于水战不利,隋军惨败,三十万大军逃回不足三千人;第二次征高句丽,眼看高句丽就要投降,这时杨玄感起兵作乱,杨广只能撤军,到手的胜利放弃了;第三次征高句丽,高句丽连年征战早已透支,只能俯首称臣。这看起来隋朝收复辽东,获得了胜利,可是连年征战透支的不仅仅是高句丽,还有隋王朝,内部百姓怨声载道,动乱四起,三征高句丽,几乎把隋王朝的血吸干,所动用的力量超过以往的工程总和,很快,战乱就开始了,不仅形成了三个农民军集团,统治阶级内部也爆发了矛盾,李渊、王世充等辈纷纷起兵,割据一方,隋王朝摇摇欲坠。
征高句丽路线图
隋炀帝第三次下江南,可是这一次却再也回不去了。大业十四年三月十四日,叛军攻入杨广行宫,最终杨广死于江都,隋朝灭亡。
后世应当如何评价杨广?他开运河加强南北交流,加速南北融合,打通丝绸之路,开发西域,三征高丽,收复辽东,完成统一大业,他推行的许多政策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只是急于求成,而且忽略了百姓的难处,他创立了大业,可是最终也死在大业之上。后世对于他三下江南,过度美艳化,最终妖魔化,与真实的情况相差很远,加上文艺作品中对他的一些扭曲,把他一无是处的昏君、暴君形象深入人心,可是他并没有如此不堪,对于国家他是一个有为的君主,对于百姓他是一个昏君,他急于求成,想要一代人完成几代人该做的事,只能落得个国破身死的下场。总之,借用一句话,隋炀帝杨广的功过可能真的是“过在当代,功在千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