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隋炀帝是明君?昏君?功過如何定?

隋炀帝楊廣在電視劇中的形象一直以昏君、暴君出現在世人眼中,不少人對他的評價也是如此,甚至直接把他和秦二世和季漢劉禅放在一起,那麼這位皇帝真的有如此不堪嗎?這不得不從隋朝建立開始說起。隋文帝楊堅登基以來,統一南北,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同時楊堅改革賦稅制度,穩定社會情況,減輕百姓負擔,據統計在公元589年,隋朝人口為登記在冊人口為七百萬戶,到公元604年時登記在冊人口為八百九十萬戶,十五年時間隋王朝便将人口曾加近兩百萬戶,這足以說明隋文帝的功績。可是,隋文帝還有一件事一直萦繞在他的心頭,讓他感到不安。一個王朝要想強盛,統治長遠,單靠一位皇帝是做不到的,即便隋文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可是若後繼之君不能将他的政策延續下去,那麼隋王朝逃不過滅亡的命運,而先前所立太子楊勇,似乎不是一個好的繼位之君。

隋文帝楊堅一向節儉,吃穿用度奉行一個字“簡”,而太子楊勇生活奢侈,吃穿用度無不華貴,與楊堅的理念背道而馳,這不得不讓楊堅對這位還沒登基生活作風就開始奢侈糜爛的太子失望透頂,楊堅不得不開始考慮另立新的太子。隋文帝與獨孤皇後有五個兒子,長子便是太子楊勇;二子是晉王楊廣,出鎮揚州;三子秦王楊俊,出鎮洛陽;四子蜀王,出鎮益州;幼子漢王楊諒留在長安。其中二子楊廣頗受楊堅看重,為何?滅陳之戰,雖統一天下,可是南方人心不定,很快就爆發了反隋叛亂,而楊廣就受封揚州鎮壓叛亂,足可以看出楊堅對楊廣的重視。叛亂很快平息,但是如何收複南方士人、百姓的心成為了擺在楊廣面前的又一道難題。為了收複江南人心,擴大在江南人心的影響力,楊廣決定借助佛教的力量。數百年來,江南佛教發展良好,佛教在江南地位甚高,其中智顗大師更是名聲在外。智顗是中國佛教史上最要宗派之一的創始人,如果楊廣能與他結交,搞好關系,不僅能提高自己在江南的聲望,收江南之人心,還能改變隋朝在江南人之中隻會殺伐的形象。

隋炀帝是明君?昏君?功過如何定?

隋炀帝楊廣

開皇二十年,考慮再三,隋文帝楊堅下定決心,更改皇位繼承人,他廢掉太子楊勇,改立二子楊廣為皇位繼承人。這件事關乎隋朝國運,在未來百年後,不知道楊堅是否會後悔自己的決定。公元604年,楊堅病逝,但他一統中國,改吏治,重民生,創立優秀的選官制度,發展國家經濟,無疑是一位大有作為的君主,給隋王朝創下了堅實的基礎,給楊廣留下了一份豐厚的家産。那麼楊廣登基,手握天大優勢的他,能否再創輝煌,更進一步呢?

隋炀帝楊廣登基後,改年号為“大業”,凸顯了他的雄心壯志,他希望能夠創立一番大業。在隋書炀帝紀中曾記載“尚秦漢之規摹”,他想要像秦皇漢武那樣,成為千古一帝。首先,他在大業初年創立進士科,完善了人才選拔制度,也就是科舉制,不過當時被稱為“貢舉”,形成了秀才、明經、進士三科并列的常貢。唐初不少名臣像侯君集、房玄齡等都是隋朝選拔出來的。

隋朝完成大一統,但是國家并不穩定,先不說江南陳朝故地時常發生叛亂,而且北方的河北、山東等地地方政權也是面服心不服,楊廣考慮如何改變這種情況,他決心重新選擇一處地理位置上在中華大地中心,交通便利、經濟情況良好的都城,加強南北東西的交流,便于統治,洛陽便進入了他的眼簾。東都洛陽,三面環山,地勢險要,境内河渠密布,分屬 黃河、淮河、長江等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 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餘條河流 蜿蜒其間,水資源豐富,而且洛陽離山東河北近,又與江南糧地來往密切,是最适宜作為都城的選擇,楊廣和大臣一合計,便決定營建東都洛陽。但是,這就需要大量的民工來完成這項工作,數百萬的民工被征調到洛陽修建宮陵,同時每天也有大量民工死去,運屍體的車輛來往不絕,可以說東都這座周長27.5公裡的宏偉城市是在屍體上建成的。洛陽建成之後,河北河南等地的三千多戶工匠以及幾萬戶富商在朝廷的要求下,遷入到東都洛陽,一時間洛陽人聲鼎沸,來往車輛絡繹不絕,為洛陽的繁榮打下了基礎。完成這樣一項工程,民力需要休養生息,可是楊廣又開始了新的工程,開鑿大運河。公元605年,楊廣征百萬民工開鑿通濟渠(黃河與淮河),後又征淮南數十萬民工開鑿邗溝(長江與淮河)。公元608年,又征調百萬民工開鑿永濟渠。公元610年,再度征調百姓,開鑿江南河,至此楊廣花費六年時間就完成了大運河的工作,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工運河,是巴拿馬運河的兩倍。隻是,短時間内大量消耗民力,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隋炀帝是明君?昏君?功過如何定?

開鑿大運河

隋炀帝是明君?昏君?功過如何定?

洛陽

隋炀帝的目光不僅僅在國内,他還将目光投到了西域。上面說到隋炀帝想要比肩秦皇漢武,那就不能隻是建設國内,更要宣揚隋朝國威,隋炀帝便想恢複絲綢之路。絲綢之路自五胡十六國以來,由于戰亂不止,政權頻繁更疊,早已斷絕。隋炀帝禦駕親征,統帥六軍,掃平了吐谷渾,設州縣鎮戍,實行郡縣管理制度,重新打開了絲綢之路。隋炀帝在燕支山設宴款待高昌王鞫文泰以及西域二十七國,大量商人雲集張掖進行貿易,絲綢之路得以重新繁榮。

隋炀帝是明君?昏君?功過如何定?

隋炀帝絲綢之路圖

隋炀帝在位14年,北巡突厥,西巡河右,經略西南,招撫琉球,其餘時間大多在巡遊國内各地,在長安的時間滿打滿算不到兩年,在東都洛陽不足四年,他二下揚州,視察自己的國土,看看自己是否和秦皇漢武一樣完成了蓋世功勳。可是,他在完成他的大業時,卻忽略了百姓,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同時三征高句麗敲響了隋王朝滅亡的鐘聲。第一次征高句麗,由于水戰不利,隋軍慘敗,三十萬大軍逃回不足三千人;第二次征高句麗,眼看高句麗就要投降,這時楊玄感起兵作亂,楊廣隻能撤軍,到手的勝利放棄了;第三次征高句麗,高句麗連年征戰早已透支,隻能俯首稱臣。這看起來隋朝收複遼東,獲得了勝利,可是連年征戰透支的不僅僅是高句麗,還有隋王朝,内部百姓怨聲載道,動亂四起,三征高句麗,幾乎把隋王朝的血吸幹,所動用的力量超過以往的工程總和,很快,戰亂就開始了,不僅形成了三個農民軍集團,統治階級内部也爆發了沖突,李淵、王世充等輩紛紛起兵,割據一方,隋王朝搖搖欲墜。

隋炀帝是明君?昏君?功過如何定?

征高句麗路線圖

隋炀帝第三次下江南,可是這一次卻再也回不去了。大業十四年三月十四日,叛軍攻入楊廣行宮,最終楊廣死于江都,隋朝滅亡。

後世應當如何評價楊廣?他開運河加強南北交流,加速南北融合,打通絲綢之路,開發西域,三征高麗,收複遼東,完成統一大業,他推行的許多政策是符合曆史潮流的,隻是急于求成,而且忽略了百姓的難處,他創立了大業,可是最終也死在大業之上。後世對于他三下江南,過度美豔化,最終妖魔化,與真實的情況相差很遠,加上文藝作品中對他的一些扭曲,把他一無是處的昏君、暴君形象深入人心,可是他并沒有如此不堪,對于國家他是一個有為的君主,對于百姓他是一個昏君,他急于求成,想要一代人完成幾代人該做的事,隻能落得個國破身死的下場。總之,借用一句話,隋炀帝楊廣的功過可能真的是“過在當代,功在千秋”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