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周大夫出使秦国,经过龙兴故土百感交集,悯宗周咏黍离,千古未休

作者:历史沉淀的理性

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后,太子宜臼被诸侯立为天子,这就是周平王。周平王继位后,在周王畿和关中地区的戎狄势力依然猖獗,周平王被迫东迁国都至雒邑。西周覆亡,东周建立,但这不是新生与复兴,而是残喘与没落。大约在秦武公初年,周大夫奉天子之命出使秦国,经过西周故都丰镐之地,面对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触景生情,百感交集,他徘徊彷徨,久久不肯离去,遂作《黍离》,表达他对周朝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周大夫出使秦国,经过龙兴故土百感交集,悯宗周咏黍离,千古未休

1、为什么说这是反映东周时期的诗作?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东周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雅不作,颂歌不起,在《诗经》中,成周王城一带流传的诗,列为《王风》。

2、为什么说是周大夫所作?汉初毛亨、毛苌所传的《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周大夫出使秦国,经过龙兴故土百感交集,悯宗周咏黍离,千古未休

3、为什么说是周大夫出使秦国?秦襄公因率秦兵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秦以岐西之地,并允许秦与其他诸侯通聘享之礼,从此秦始立国。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时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秦人虽曾伐戎至岐,但秦襄公也死在这次东征中,继位的秦文公又退回到西垂故地,直到秦文公十六年,秦人给丰王以有力打击,才真正控制了岐以西地区。

秦宪公即位时,秦内与戎狄杂处、外受戎狄包围。宪公二年(公元前714年),秦将国都由汧渭之会迁徙至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宪公三年(公元前713年),秦发兵进攻荡社,大获全胜,占领其邑,亳王逃往西域,使秦国的势力得到了较大扩张。

灭掉荡社后,在黄河以西至渭水流域上游,还有不少股戎人据点,如在秦的东方,有彭戏氏居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其势力自洛水西岸达于华山脚下。在秦国的西方有邽、冀戎,邽戎据今甘肃天水南,冀戎在今甘肃甘谷南。再向西北更有数不清的的大小股戎人。就在秦国国都附近,还有一个戎人的据点——小虢。秦国要巩固已有领土乃至继续拓土,就必须不断向戎族势力进攻。不攻灭这些戎族据点,秦国难以发展,还有可能被其蚕食。

武公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697年),亲自率军征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使秦国向东的活动范围大大拓展。征伐彭戏氏明确了秦国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就是要全面占据富庶的关中平原,以图王霸之业。也就是说周大夫出使秦国重回故里,只有在秦武公控制了国都平阳至华山乃至黄河西岸一线,才有可能。周秦在很长一个时期关系都不错,周大夫出使秦国也有其合理性。

周大夫出使秦国,经过龙兴故土百感交集,悯宗周咏黍离,千古未休

4、为什么说周大夫出使秦国应在秦武公三年后?秦武公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697年),亲自率军征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整个东征历时三年,也就是说周大夫出使秦国最早不能超过公元前695年,否则周大夫是无法穿越戎人控制区到达秦国国都的,也不可能冒着极大风险出使秦国。或许在秦武公后期,即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整个关中的渭水流域,基本上为秦国所控制之后,周大夫才出使秦国。

自公元前707年郑庄公一箭射掉周天子威严后,天子自顾不暇,终致仰人鼻息,周王室的凝聚力、号召力急剧下降。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或“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封建诸侯相互之间的关系亦因此解体。在此后几年,周大夫出使秦国重回故里,对周朝昔盛今衰会更加感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