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大夫出使秦國,經過龍興故土百感交集,憫宗周詠黍離,千古未休

作者:曆史沉澱的理性

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幽王後,太子宜臼被諸侯立為天子,這就是周平王。周平王繼位後,在周王畿和關中地區的戎狄勢力依然猖獗,周平王被迫東遷國都至雒邑。西周覆亡,東周建立,但這不是新生與複興,而是殘喘與沒落。大約在秦武公初年,周大夫奉天子之命出使秦國,經過西周故都豐鎬之地,面對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觸景生情,百感交集,他徘徊彷徨,久久不肯離去,遂作《黍離》,表達他對周朝昔盛今衰的無限感慨。

《詩經·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

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周大夫出使秦國,經過龍興故土百感交集,憫宗周詠黍離,千古未休

1、為什麼說這是反映東周時期的詩作?鄭箋雲:“宗周,鎬京也,謂之西周。周,王城也,謂之東周。幽王之亂而宗周滅,平王東遷,政遂微弱,下列于諸侯,其詩不能複《雅》,而同于《國風》焉。”可見《王風》兼有地理與政治兩方面的含義,從地理上說是王城之歌,從政治上說,已無《雅》詩之正,故為《王風》。東周時,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大雅不作,頌歌不起,在《詩經》中,成周王城一帶流傳的詩,列為《王風》。

2、為什麼說是周大夫所作?漢初毛亨、毛苌所傳的《詩序》雲:“黍離,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周大夫出使秦國,經過龍興故土百感交集,憫宗周詠黍離,千古未休

3、為什麼說是周大夫出使秦國?秦襄公因率秦兵護送平王東遷有功,被周平王封為諸侯,賜秦以岐西之地,并允許秦與其他諸侯通聘享之禮,從此秦始立國。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時說:“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秦人雖曾伐戎至岐,但秦襄公也死在這次東征中,繼位的秦文公又退回到西垂故地,直到秦文公十六年,秦人給豐王以有力打擊,才真正控制了岐以西地區。

秦憲公即位時,秦内與戎狄雜處、外受戎狄包圍。憲公二年(公元前714年),秦将國都由汧渭之會遷徙至平陽(今陝西寶雞眉縣)。憲公三年(公元前713年),秦發兵進攻蕩社,大獲全勝,占領其邑,亳王逃往西域,使秦國的勢力得到了較大擴張。

滅掉蕩社後,在黃河以西至渭水流域上遊,還有不少股戎人據點,如在秦的東方,有彭戲氏居于彭衙(今陝西白水縣東北),其勢力自洛水西岸達于華山腳下。在秦國的西方有邽、冀戎,邽戎據今甘肅天水南,冀戎在今甘肅甘谷南。再向西北更有數不清的的大小股戎人。就在秦國國都附近,還有一個戎人的據點——小虢。秦國要鞏固已有領土乃至繼續拓土,就必須不斷向戎族勢力進攻。不攻滅這些戎族據點,秦國難以發展,還有可能被其蠶食。

武公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697年),親自率軍征伐彭戲氏,“至于華山下”,使秦國向東的活動範圍大大拓展。征伐彭戲氏明确了秦國發展的主要戰略方向,就是要全面占據富庶的關中平原,以圖王霸之業。也就是說周大夫出使秦國重回故裡,隻有在秦武公控制了國都平陽至華山乃至黃河西岸一線,才有可能。周秦在很長一個時期關系都不錯,周大夫出使秦國也有其合理性。

周大夫出使秦國,經過龍興故土百感交集,憫宗周詠黍離,千古未休

4、為什麼說周大夫出使秦國應在秦武公三年後?秦武公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697年),親自率軍征伐彭戲氏,“至于華山下”,整個東征曆時三年,也就是說周大夫出使秦國最早不能超過公元前695年,否則周大夫是無法穿越戎人控制區到達秦國國都的,也不可能冒着極大風險出使秦國。或許在秦武公後期,即西起甘肅中部,東至華山一線,整個關中的渭水流域,基本上為秦國所控制之後,周大夫才出使秦國。

自公元前707年鄭莊公一箭射掉周天子威嚴後,天子自顧不暇,終緻仰人鼻息,周王室的凝聚力、号召力急劇下降。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在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或“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執國命”,周朝奴隸制處于“禮壞樂崩”的境地,封建諸侯互相之間的關系亦是以解體。在此後幾年,周大夫出使秦國重回故裡,對周朝昔盛今衰會更加感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