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上聊藝術|禦馬像、人馬圖——中國馬畫兩大主題

縱觀中國曆史,最早的馬是因軍事目的而被引進中原地區的。它們主要被用來裝備騎兵以抵禦來自西北遊牧民族的侵犯,是以成為那時最有價值的貢品之一,而擁有馬匹也成了皇親國戚與士大夫的特權。是以在早期中國畫裡,馬通常出現在戰争或狩獵場景中。早期馬畫最重要的兩個主題是“穆王八駿”和“伯樂三馬”,并由此發展出兩個最典型的馬畫系列:禦馬像和人馬圖。

馬上聊藝術|禦馬像、人馬圖——中國馬畫兩大主題

最早的中國禦馬圖可能就是《穆王八駿圖》。它記錄了當年周朝第五位君王周穆王遊曆西方期間,原先臣服于穆王的九夷開始與徐國熱絡,中原空虛,宗周危機,穆王聞訊,立即跳進八匹良駒所拉的馬車,晝夜兼程,傳回宗周,興師東征,大破徐夷。為了紀念他的凱旋和政權鞏固,他吩咐人畫下了他的八匹戰馬。從此以後這個主題就成為了中國馬畫的典型圖示。

據宋朝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穆王八駿圖》真迹在公元三世紀的晉武帝時期(公元265-290年)還流傳在世。後來,晉武帝诏令史道碩照原樣描繪出來。史道碩的這幅摹本一直在南朝宮廷流傳,宋、齊、梁、陳均将之視為國寶,直至陳為隋朝所滅。此畫流落到賀若弼手中,齊王楊暕以駿馬四十匹、美錦五十段換到,并将之進獻給隋炀帝。到唐貞觀年間,唐太宗将這幅傳奇畫作借給魏王李泰,因而,此畫被傳移摹寫後傳于世上。

“穆王八駿”的傳奇意象及其所表達的統治者的光輝形象,使得許多後來的帝王紛紛仿效,來贊頌、記錄自己的戰馬。其中唐太宗把自己的軍事成就以六匹戰馬像的形式銘記,這六匹馬的畫像後來被複制到石闆上,放在了太宗的陵墓昭陵裡,被稱為“昭陵六駿”。

另一個早期中國馬畫的主題是“伯樂三馬”,描繪了公元前七世紀伯樂發現三匹千裡馬的故事,從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早期馬匹繪畫的審美和象征意義。在伯樂的時代,人們對于馬匹的基本審美标準是與中國相面術緊密相關,骨骼和肌肉均是主要依據。這個标準解釋了為什麼早期的馬畫藝術家一直注重勾勒馬的骨骼。

古卷軸中的馬大多以奇異的形狀出現,有時更像是龍。唐朝藝術史家張彥遠是發現這個問題的第一人,他這樣寫道:“古人畫馬有《八駿圖》,或雲史道碩之迹,或雲史秉之迹,皆螭頸龍體,矢激電馳,非馬之狀也。”(《曆代名畫記》卷九)這種非現實的描繪方式在中國古代非常典型,動物依然與古老的神話傳說聯系在一起。

本文來源中國馬術協會,轉載請注明出處

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責編 | 胡筱桅

編輯 | 小 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