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城市“更”新|重走郁达夫笔下的瓶窑老街,又见它“风韵犹存”

80年前,现代文豪郁达夫与夫人、友人旅途经过瓶窑时车子故障了,遂下车驻足游赏,哪知这一次大文豪对瓶窑古镇留下了印象深刻,而后便将瓶窑老街的磨子心、横街写进了他的游记《国道飞车记》中。

自此,瓶窑古镇停留在了郁达夫的笔墨之下。

“悠悠地踏上了桥头,踏上了后窑的街市……在四十几分钟内,游尽了瓶窑镇上磨子心,横街最热闹的街市,看遍了四面有绿水回环着的回龙寺伽蓝。”郁达夫笔下的瓶窑老街古朴,透着时代的烟火气,也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繁华。

城市“更”新|重走郁达夫笔下的瓶窑老街,又见它“风韵犹存”

瓶窑老街航拍图

如今,秋风唤醒岁月,重走郁达夫笔下的瓶窑老街,当年的繁华隐隐褪色。但2016年开始老街提升改造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再见它又风韵犹存。

01

对于瓶窑老街的印象,小雨还停留在十多年前。

自2007年瓶窑中学毕业后,小雨再也没有回过瓶窑老街。时隔十四年,再次回首,瓶窑老街也不是当年的模样了。

还记得,高考后回学校填报志愿的夏日,午后的街道已经变得冷冷清清。这条老街曾经有太多的回忆,上学放学后成群结队的稚嫩的脸庞,骑着自行车追赶的少年,拍大头贴、买衣服的、去买书的……只是曾经的一幅幅画面已经模糊了双眼,只剩那一块块青石板还在诉说青春期走过的路。

城市“更”新|重走郁达夫笔下的瓶窑老街,又见它“风韵犹存”

老街巷坊

带着“久别重逢”的心情故地重游,早已记不清这些被改头换面后的商铺、店家在我们的青春中留下了什么,“老街”也不“老”了,翻新的民国风建筑有了历史的韵味,却少了一点“人情味”。当年的场景已经变得斑驳,只是走到熟悉的转弯处,还依稀能感受到青春的气息,空气中怀旧的小分子。

翻过瓶窑大桥,再往西走几步就到了瓶窑老街,从瓶窑老车站(瓶窑大桥的南侧)走到瓶窑中学,穿过瓶窑老街,这1公里多的路程在那时显得尤其漫长,一路上都是打招呼的同学,不过现在空空荡荡的。狭小的小街小弄,边上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老旧得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城市“更”新|重走郁达夫笔下的瓶窑老街,又见它“风韵犹存”

瓶窑老街

“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华书店,每个周末或者放学时间,总有三三两两的学生在这里借漫画书。”小雨回忆,高中时期每个周末都会走的这条老街,虽然已不复当年盛景,但是道路两边的小店铺总是充满了学生的欢闹声。

城市“更”新|重走郁达夫笔下的瓶窑老街,又见它“风韵犹存”

老街上的新华书店

沉默了会,小雨又感叹道,“我问保安大叔打听了下,新华书店据说搬去了凤溪路。没有这帮可爱的高中生,想必新华书店也变了味道吧。”

多年后,小雨听当年的同学提起,听说改造前的瓶窑里窑老街已经关了不少老店,积满了灰尘的店门、斑驳的窗户、缺角的屋檐、纵横交错的电线,饱经沧桑的样子已经和这座小镇有些格格不入。

02

在它们身上,瓶窑老街的时间仿佛冻结,房屋破旧、道路狭窄、线网乱拉、缺少污水管网,消防通道不通畅等历史问题,成了瓶窑老街与城市发展脱节的症结。

于是,2016年底的一场小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改革”彻底结束了老街“颓败”。

改造完的瓶窑老街保留还原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风貌——石板铺就的小路,镶嵌着鹅卵石的楼房,黄棕色的窗框点缀着灰色的主基调,“解放风”的三四层小洋楼,仿佛一本时代的年历,诉说着这里的故事。

城市“更”新|重走郁达夫笔下的瓶窑老街,又见它“风韵犹存”

“解放风”小洋房

“作为良渚文化遗址的核心区块,瓶窑小城镇环境整治,规划之初考虑的就是融入文化基因。我们要保留、恢复、传承好老底子留下来的东西,这个才是小城镇整治的根和魂。”瓶窑镇副镇长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短短一年工夫,瓶窑老街已是旧貌换新颜。但,百年老店的倔强,上世纪生活的模样,这些全都在瓶窑老街上重现。

城市“更”新|重走郁达夫笔下的瓶窑老街,又见它“风韵犹存”

瓶窑老街蚕桑文化馆

走在“新”老街上,主街的路面变得很宽,清一色铺着石板,有四五米的样子。而老电影院、瓶窑茧站、仁怀堂药店、瓶窑供销社等一批保存完整的建筑得到了复原提升,仿佛一切又恢复了昔日繁华,驻足停留总能想象当年来往不息的人流、沿街叫卖的商店。

30年前,老街上最宏伟的建筑就是瓶窑电影院,当时一张票8分钱,到了就能买,如今的它也仿佛一张历史的胶片,时间定格在了光影世界中。

城市“更”新|重走郁达夫笔下的瓶窑老街,又见它“风韵犹存”

瓶窑电影院

瓶窑的窑茧站,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记载着老一辈精神的桑蚕文化展示馆,里面记录着老一辈对桑蚕文化浓浓的情谊。

此外,老街还延伸新建了窑山公园、非遗展示馆等游览景点,咖啡馆、图书馆等小资情调的业态也被安放进了这条有着历史痕迹的小街。

03

瓶窑老街之所以称之为“老街”,很大原因是瓶窑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已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而老街曾是瓶窑最热闹的地方。据记载,唐宋时瓶窑居民多以制陶为业,窑山上“陶穴栉比”,镇内有着“中华第一城”、反山等良渚文化遗址群及著名的南山元代摩崖石刻与窑山宋代民窑遗址。

城市“更”新|重走郁达夫笔下的瓶窑老街,又见它“风韵犹存”

良渚玉雕馆

小雨至今还记得,位于窑山下的瓶窑中学内,从教学楼到女生宿舍的半山腰上,还立着一块“瓶窑古窑遗址”的石碑,石碑后面是“残垣断壁”。

据历史记载,瓶窑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曾一度是浙北的军事重镇,更是杭州的屏障。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这里也曾经历战火,粉墙黛瓦的商铺、民宅在大火中变成了废墟和瓦砾。

“如今再看改造后的老街,仿佛浴火重生的建筑,多少都能感觉到莫名的敬意和历史的厚重感。”一位当地健谈的瓶窑人说。

城市“更”新|重走郁达夫笔下的瓶窑老街,又见它“风韵犹存”

如今,瓶窑老街确切的位置在苕溪北岸,以磨子心为中心,街市的东西向是外窑和里窑,外窑街背靠窑山,南临东苕溪,里窑街则从东苕溪转弯处算起,一直往西至窑山主峰脚下。沿东苕溪往南,临溪而建的是西溪街,再往南则是上窑街。

城市“更”新|重走郁达夫笔下的瓶窑老街,又见它“风韵犹存”

瓶窑的老街悠长,它从外窑的洋桥头沿着苕溪、一直到上窑的龙舌嘴,足足有四、五里路。其中,郁达夫在游记中写到的磨子心、横街,是当时瓶窑老街最热闹的地方。

改造升级后的瓶窑老街,试图重现当年的风采,打造了以文旅街区、窑山公园、文创街区(原非遗展览馆区)及小镇客厅(原游客服务中心)、南山公园及下洋湿地等六大主题。

城市“更”新|重走郁达夫笔下的瓶窑老街,又见它“风韵犹存”

目前,最热闹的街区当数文旅街区的里窑街、十里渠、磨子心街以及横街,道路两边的商户除了大型餐饮及长租公寓商户以外基本已开业状态,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为了更好地传承瓶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瓶窑老街还建设了总面积约7750㎡的文创街区,余杭纸伞馆、良渚玉雕馆、瓶窑陶艺馆、瓶窑风筝灯彩馆等展馆已经免费开放。

整体的瓶窑老街改造还包括对窑山公园的提升改造,窑带遗址的开发,正如瓶窑当地的一句老话:风景在窑山,历史在脚下。

城市“更”新|重走郁达夫笔下的瓶窑老街,又见它“风韵犹存”

窑人古道

沿着窑人古道拾级而上,一座小山、一条步道横亘在眼前,步行至“揽胜亭”,悠悠苕溪、历史老街、繁华新城尽收眼底。

返回老街,再访一条条古巷,再寻一口口古井,无人声鼎沸,无车马喧嚣,早已散落在十八井十八巷间的寻常人家间。

华灯初上,老街上的祠堂弄、古井、瓦片公园、雕塑,各种精致小景,在霓虹下辉映,漫步小镇谈笑风生,既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享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