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不仅各地的名山大川,都有文人墨客即兴题写的对联;而且每逢佳节,或者婚丧嫁娶,也会有佳对妙联产生。比如南京燕子矶就有一副无名氏题写的对联: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这副巧对的上联连用五个“声”字,下联连用五个“色”字,表现了燕子矶的幽静与辽阔。“声声自在”,写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完美;“色色皆空”,则反映出作者的超脱尘世的遐想,令人赞赏。
有一位作家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也游访过很多名寺古刹。每到一处,他都会抒写游记和诗歌作品,偶尔还会即兴题写对联。下面介绍郁达夫的两副对联,写景抒情,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复杂心境。
01
郁达夫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就连诗词造诣极高的郭沫若先生,也对他的古文功底非常佩服。郁达夫一生创作了无数诗词、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深受读者们的喜爱。
他也为后世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对联,细细咀嚼,这些艺术瑰宝也令人感受深刻。先生曾经在新加坡居住,他在挹翠楼题写过一副长联,内容如下:
爽气自西来,放眼得十三湾烟景;
中原劳北望,从头溯九万里鹏程。
诗人身在异乡,却心系祖国,他念念不忘故园的亲人,也时刻牵挂着多灾多难的平民百姓。作者积极投身宣传抗战,不畏艰难和风险,并积极呼吁南阳的华侨踊跃参加抗日活动。
诗人北望中原,又盼望劳苦大众尽早脱离苦海。但是他又知道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也非常赞同持久战的论点。所以作者在文中慷慨激昂地说,“从头溯,九万里鹏程”,充满了豪迈气概。全文写景抒情,一气呵成,不愧为民国才子。
02
郁达夫的故居在富阳县城关下街,名为“达夫弄”的石板路小巷里。现在的三楼三底的新式砖房,是解放后在原址重新修建的,称为“达夫烈士故居”。
院内花草繁茂,有达夫生前栽种的藿香。庭前尚留有几块大石板,依稀可见当年老屋的痕迹。他曾亲自题写了一副对联:
绝交流俗因躭懒,
出卖文章为买书。
这副对联是郁达夫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为避开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字审查,由上海移家杭州后写的,也是他政治上处于消极时期的产物。
对于郁达夫的这段生活,鲁迅先生曾赠诗作过批评和劝阻,但当时郁达夫并未接受。这副对联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他一方面把不参加政治活动说成是“绝交流俗”,但是另一方面又尽量解释是“因躭懒”和“为买书”。
绝交流俗,即和世俗断绝往来。郁达夫和夫人王映霞脱离上海左联的文艺组织之后,也不参加其他各种形式的斗争,并移家杭州,筑起“风雨茅庐”,过着隐居生活。
作者沉溺于懒散的生活,似乎非常悠闲。一个“懒”字,是郁达夫对自己隐居行为的内遣。“出卖文章”,指郁达夫在杭州时尽力写作之事。
其实作者当时还是非常辛苦,据达夫日记描述,他统计自己曾在一个月内不得不多次投稿,有《文学》、《译文》、《现代》、《时事新报》共五家杂志,要有十万字才能应付得了。从这副对联中,人们可以真实地看到这位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在风云变幻的年代,其思想道路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