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如何?难怪老师不敢讲,说了就不学了

当今社会放开三胎教育问题再次被抬到桌面上,放开二胎时就曾讨论过:父母能否一碗水端平,同等对待两个孩子?答案是不一定。

就算父母郑重做出承诺可能偶尔还是会偏向年纪小的孩子,“哥哥要让着弟弟”“他年纪还小不懂事但是你应该懂”此类话语一度在网上引起热议。

老大是否应该谦让成为热门话题,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公平时却有部分人走极端路线,开始完全偏向大孩子,发展成另外一种趋势,那就是不照顾小孩子情绪一味追求让大孩子满意。

这种极端其实不利于家庭和谐,应该兼顾两人情绪做到公平,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同样不能停止。

谦让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他们学会分享,就像孔融让梨,虽然他是年纪小的那一个却知道分享和谦让。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如何?难怪老师不敢讲,说了就不学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众所周知,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笺疏》,讲述了小孩子孔融在4岁时和哥哥们一起吃梨,总是挑小的拿。

当大人问到原因时他回答: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这一说法得到长辈们一致夸赞。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如何?难怪老师不敢讲,说了就不学了

孩子在2-4岁是秩序敏感期,对于一些事情拥有强烈执拗感,比如每天出门前必须说再见然后挥手,若是先挥手告别再说再见他会生气。

而这个时期内的宝宝也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还不懂得世界上有很多其他思想,得不到想要的玩具会哭闹会叫喊,若是分配不均也会发脾气。

孔融显然不是,展现出了不符合年纪的成熟感,家长将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是希望告诉他,凡事都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如何?难怪老师不敢讲,说了就不学了

就像我们对待长辈要有礼貌一样是从小就被教育的知识,而孔融让梨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同时还是课本上的主人公。

但长大后的他怎么样了呢?为什么老师不讲?因为讲了可能就不会学习这个美德了。

真实孔融

孔融是大圣人孔子的十九世孙,父亲也是一名官员他从小就表现出聪慧模样,13岁时父亲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着才能站起来。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如何?难怪老师不敢讲,说了就不学了

这等状况任谁看到都会认为他是个大孝子声名远扬,但他也做过很多令人发指的事情。

长大之后成为北中军侯,上任三天转为中郎将,后来被董卓推荐做北海相,上任途中遇到葬礼,原来是双亲都去世儿子在哭泣。

原本这是人之常情,“父母在,人生尚有归处,父母去,人生只剩旅途”

双亲去世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异常孤独,但孔融觉得年轻人哭得不够伤心就断定他不孝,从而衍生出可怕想法:孩子狠毒弑双亲。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如何?难怪老师不敢讲,说了就不学了

脑海中上演了一出大戏越想越有道理,于是下令让人将其杀了。

其实人遇到突发事件意识一时无法接受会造成一种懵的状态,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尤其是亲人去世。

事实证明很多人都曾难以置信,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不知所措,几天后才能真切体会到悲痛欲绝。

孔融近仅仅凭借其一时反应就断定不孝,主观臆断伤人性命过于武断,这就是《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中的"哭坟不悴"。

孔融4岁让梨,长大后如何?难怪老师不敢讲,说了就不学了

他担任北海相期间也有荒唐事迹,由于起义事件严重大环境就不好,孔融还非要百姓纳税,交不出来认为是收租人的过失,既然完不成就是下属无能留着何用?于是将几个收租人全部杀了。

这样的孔融似乎与让梨的孔融判若两人,如果老师讲了这些事迹,学生就会认为他品行不端不值得学习,也就不会遵循公序良俗了。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 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