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放開三胎教育問題再次被擡到桌面上,放開二胎時就曾讨論過:父母能否一碗水端平,同等對待兩個孩子?答案是不一定。
就算父母鄭重做出承諾可能偶爾還是會偏向年紀小的孩子,“哥哥要讓着弟弟”“他年紀還小不懂事但是你應該懂”此類話語一度在網上引起熱議。
老大是否應該謙讓成為熱門話題,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公平時卻有部分人走極端路線,開始完全偏向大孩子,發展成另外一種趨勢,那就是不照顧小孩子情緒一味追求讓大孩子滿意。
這種極端其實不利于家庭和諧,應該兼顧兩人情緒做到公平,對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同樣不能停止。
謙讓是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他們學會分享,就像孔融讓梨,雖然他是年紀小的那一個卻知道分享和謙讓。

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讓梨的故事衆所周知,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箋疏》,講述了小孩子孔融在4歲時和哥哥們一起吃梨,總是挑小的拿。
當大人問到原因時他回答: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這一說法得到長輩們一緻誇贊。
孩子在2-4歲是秩序敏感期,對于一些事情擁有強烈執拗感,比如每天出門前必須說再見然後揮手,若是先揮手告别再說再見他會生氣。
而這個時期内的寶寶也最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他們還不懂得世界上有很多其他思想,得不到想要的玩具會哭鬧會叫喊,若是配置設定不均也會發脾氣。
孔融顯然不是,展現出了不符合年紀的成熟感,家長将這個故事講給孩子聽是希望告訴他,凡事都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就像我們對待長輩要有禮貌一樣是從小就被教育的知識,而孔融讓梨也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同時還是課本上的主人公。
但長大後的他怎麼樣了呢?為什麼老師不講?因為講了可能就不會學習這個美德了。
真實孔融
孔融是大聖人孔子的十九世孫,父親也是一名官員他從小就表現出聰慧模樣,13歲時父親去世孔融悲痛過度需要人扶着才能站起來。
這等狀況任誰看到都會認為他是個大孝子聲名遠揚,但他也做過很多令人發指的事情。
長大之後成為北中軍侯,上任三天轉為中郎将,後來被董卓推薦做北海相,上任途中遇到葬禮,原來是雙親都去世兒子在哭泣。
原本這是人之常情,“父母在,人生尚有歸處,父母去,人生隻剩旅途”
雙親去世孩子在這個世界上異常孤獨,但孔融覺得年輕人哭得不夠傷心就斷定他不孝,進而衍生出可怕想法:孩子狠毒弑雙親。
腦海中上演了一出大戲越想越有道理,于是下令讓人将其殺了。
其實人遇到突發事件意識一時無法接受會造成一種懵的狀态,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尤其是親人去世。
事實證明很多人都曾難以置信,表現出來的往往是不知所措,幾天後才能真切體會到悲痛欲絕。
孔融近僅僅憑借其一時反應就斷定不孝,主觀臆斷傷人性命過于武斷,這就是《禦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中的"哭墳不悴"。
他擔任北海相期間也有荒唐事迹,由于起義事件嚴重大環境就不好,孔融還非要百姓納稅,交不出來認為是收租人的過失,既然完不成就是下屬無能留着何用?于是将幾個收租人全部殺了。
這樣的孔融似乎與讓梨的孔融判若兩人,如果老師講了這些事迹,學生就會認為他品行不端不值得學習,也就不會遵循公序良俗了。
聲明:内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檔來源 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