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当领导问你该如何决策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一个陷阱。要知道,领导的决定不容置疑,要么,他就是想试探你的立场。要么,他就是想让你说出他想说的话。再无其他可能。历史上在这上面翻船的名人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标准答案”,看李克如何在波谲云诡的多方博弈中全身而退。
大家好,我是【骆山河的小跟班】,欢迎大家一起和我品读《资治通鉴》。
【原文】《资治通鉴》周纪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李克);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
李克曰:“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译文】(因篇幅有限,此处略过。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解读】
首先,我们先看看这段材料中的主要人物。
魏成:魏文侯的弟弟魏驹的儿子。
翟璜:魏国重臣。
李克:魏国变法的推行者,也叫李悝。
讲道理的话,李克本是翟璜举荐给魏文侯的,李克在魏文侯问他谁能做丞相的时候,应该为候选人翟璜说好话的。可是他却说了一大堆有的没的,提了一堆看人识人的方法,看似很有道理,其实啥也没说。人家魏文侯当时揽尽天下英才,看人识人的方法,还用你李克教吗?
更奇怪的是,魏文侯让李克离开的时候,魏文侯也没说要选谁。但是等李克见到翟璜时,却斩钉截铁地告诉翟璜,结果就是魏成,你翟璜不用寻思了。而翟璜本来态度强硬,等李克把过程学了一遍之后,翟璜就服软了!要伺候李克一辈子?这也太奇怪了吧。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一、魏文侯为什么要问李克?
材料中提到:
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
虽然这是谦虚的说法,但是也说出了事实,那就是李克当时已经远离权力中心了。
那为什么魏文侯还要问李克呢?只能说明,李克在魏文侯心中的位置很重要。
那么为什么重要呢?结合李克在魏国推行变法的成就来看,李克很可能就是前任丞相。
结合材料来看:
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
就是说,现在中山国刚打下来,需要一个德高望重,又有能力的人去治理。所以,魏文侯让李克去治理中山国,然后丞相的位置才空缺了出来,再然后才有的魏成和翟璜之争。
换句话说,魏文侯是在问李克,谁可以接替他的位置,合情合理。
二、李克为什么不推荐翟璜?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看看双方阵营的特点。
魏成方面,拿得出手的几个人: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几个人都是儒家门生,卜子夏是孔子的学生,而田子方、段干木是卜子夏的学生。都是非常有名的文化人,但是有个特点:他们都没有实权。
翟璜方面,拿得出手的几个人:吴起、西门豹、乐羊、李克、屈侯鲋。这几个人可不得了。吴起,带兵的;西门豹,封疆大吏;乐羊,灭中山国的功臣,文武双全;李克,变法的推行者;屈侯鲋,魏文侯其中一个儿子的老师。总结一下,这些人,可以说是军政两手抓,还把手伸到了继承人那里,虽然说位置不高,但是权重啊!
那么结论就来了,魏文侯用魏成,顶多也就是位高,但是权不重,翻不了天。但是用翟璜就不一样了。翟璜手底下,有管民的,有管军的,还有政策制定者,还有继承人的老师。再让你翟璜当丞相,久而久之,不把魏文侯架空了才怪呢!
所以,这场讨论从一开始答案就已经确定了。
李克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不可能推荐翟璜,只要一推荐翟璜,就会在魏文侯心中留下结党营私的印象。同时,也是为了救翟璜。试想,你翟璜还没当上丞相呢,就有重臣这么明目张胆的支持,魏文侯能不起杀心吗?
三、李克为什么顾左右而言他?
既然李克知道不能推荐翟璜,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推荐魏成呢?为什么非得说得云里雾里,让魏文侯自己选呢?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1、避免魏文侯认为自己结党营私,要知道你推荐翟璜是结党,推荐魏成也是结党!
2、避免说出魏文侯不喜欢的那个人,就算李克你再神机妙算,也有可能算错。既然有可能出错那就不如不说。
3、不管结果如何,自己都能立于不败之地。最后不管是谁当了丞相,李克都可以说自己向魏文侯进言了,从而获得余地。
四、翟璜为什么要伺候李克一辈子?
结合以上分析,只要李克在魏文侯面前稍微的偏向一点翟璜,翟璜就可能死无葬身之地了。这还不值得感谢一下吗?
【闲扯】
很多人看到这个故事的第一反应都是李克这个人忘恩负义,以德报怨。但是笔者认为,其实是翟璜不义在先,李克就算把翟璜害死了也不为过。
为什么?
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是谁让李克去治理中山国的?翟璜。
李克愿意去吗?不愿意。
如果李克不走,翟璜有机会竞争丞相吗?没有。
综上,所以这个故事其实是这样的,翟璜弄了个局,把李克弄走,让自己有机会竞争丞相。然后看李克不支持他,反过来骂李克忘恩负义。
到底是谁忘恩负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