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流拍成灾背后,是石家庄楼市的集体躺平 | 回看01020304

当「关门」半年的石家庄土地市场「再开门」,兴奋又好奇的人们往门里探头看,却没想到是这幅尴尬的局面。

事实上,重新开门的时候,石家庄挺着急的。从10月19日到29日,10天时间,「城四区」挂牌出让18宗地块,面积83.59万平方米,那就是1254亩。要知道,去年一年,「城四区」挂牌出让的地块是72宗,面积265.03万平方米,约合3975亩。也就是说,前述这10天挂牌出让的地块规模,是去年一年的三成还多。

这么「急赤白脸」的供地大潮,你说「全面荒废了半年,现在要赶时间」,也可以,可你说这背后是「不着急」,你信,我可不信。

再说个数字:这18块地,起始价是117.86亿元,即便是「大让利」,全部底价成交,也是去年一年「城四区」成交金额的1/3不到,这个比例比前面那个「三成还多」,更高。

如果这10天的石家庄,和全国22个重点城市正如火如荼、又话题争议不断的「集中供地」放在一起,你更能发现,这次供地大潮的威力,居然还可以「秒杀」其中至少一半的城市。

可既然很「应景」的参与这一轮全国的供地大潮,那石家庄自然也不能免俗,惨淡的行情映照在土地市场上的模样,石家庄也逃脱不掉。

直接说结果:18块地竟然流拍了11块,面积46.27万平方米,约合694亩,占总量的55%。我又翻了一下去年一年「城四区」的流拍情况,虽然规模也不小,19块,面积62.61万平方米,约合939亩,可现在这10天的流拍规模,已经相当于去年一年的七成多。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连年号「泰昌」都没用上。这个苦命的皇帝,当太子的时候提心吊胆,生怕被人黑了。好不容易熬死了老爹明神宗,如同翻身农奴把歌唱,生活上放纵过度,结果把身体给彻底搞垮。再加上后来的「红丸案」折腾,直接把命给折腾没了。和可怜的明光宗一样,石家庄这次也「过火」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01</h1>

要知道,10天前,石家庄的土地市场曾经有一个「既梦幻、又很搞笑」的开场。那天,万众瞩目的石煤机地块住宅和教育部分挂牌出让,没有悬念,出生才半岁的城市更新公司获取,背后是地产集团,哦,对了,现在应该称呼它「城发投」。也没人敢抢。

说到底,这块地是新的石家庄城市规划和开发思路的样板,也是全新的石家庄要「打板」的项目,标题显眼、地位重要,怎能「假他人之手」?

「久旱逢甘霖」的石家庄,终于有了点值得炒作一把的谈资,于是,这块地的成交楼面价被朋友圈标到了一万八,按照「地价×2=房价」的搞笑理论,这块地未来的房价已经被吃瓜群众钉在了三万五以上。接下来是朋友圈的狂欢和不明群众的错愕。

地价一万八,脑袋「瓦特」了?尽管卖地的和拿地的都是「自己人」,但谁都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会「坑自己人」?退一步讲,如果地价一万八,房价的剩余成本也用不到一万多,你要给这房子镶金带银?退一万步讲,就算是地价一万八,房价三万五,可这房价,别说城发投,就算是中国房企TOP3完全自己来干,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卖到这个价格。

尽管这块地的商品住宅大概在16万平方米左右,另有住宅用地内的商业、公建和教育配套,但23.56亿元的成交价和969万元/亩的成交单价,成交楼面价大概在一万三左右,算到房价上,两万。至于那座已经率先启动的大公园,以及改造计划还没确定的石煤机老厂区,商业会怎么做,到现在也没个方案,算成本也没有依据。即便这笔钱也是城发投来出,财政支持和资本引入都会有巨大影响。把这种没谱的事儿往商品住宅的成本里面装,完全没根据。

事实证明,「地价一万八、房价三万多」的观点,在事实面前简直不堪一击,但架不住它成为炒作的谈资。拿来炒作的心情,很容易理解:市场太冷,太需要点好消息了。但心情能理解,做法很荒谬。老百姓会被唬住吗?压根就不会,都1202年了,和房价抗争了二十年的石家庄老百姓,专业功底和辨别能力已非昔日可比。此时再拿这样的炒作来吸引眼球,在老百姓面前只有俩字:

「博傻」。

前两天,我一个朋友聊到这块地成交后朋友圈的满地鸡毛,说了这么一段话:

拿这种消息忽悠人,我怎么可能相信他能靠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6">02</h1>

土地市场开局没几天,「梦幻」就泡汤了。准确的说,是一天。

过程我就不再多说了。很有意思的是,这18宗地块里,有8宗还摆出了竞拍规则,提出要限制地价,竞争其他一些指标,搞得杀气腾腾。可结果是,这些提防高地价的竞拍规则,无一例外没触发,也无一例外的成了摆设。能成交的大抵是底价,成交溢价率最高才5%,还能指望这些地块触发竞拍规则吗?

细细分析这些流拍地块,很容易归入类别。先说「扎眼」的:石药中诺中润地块,应该是这18块地里最吸睛的。和前述石煤机地块前后脚,这块地调完规划,把住宅用地体量压减到了40%,还大量增加了公园绿地、教育和公建配套,还把住宅用地的容积率降到了2.0,它也成了新的石家庄城市规划和开发思路的样板。

可样板光荣,但算账无情。接近这块地土地方的消息人士告诉我,这块地的可售规模「剧降」,成本反而涨了。说得再通俗一点:这块地盖出来能卖的住宅少了,增加的配建任务还把房价成本拉起来了。

对开发商而言,接下来的问题就很简单了:

能算得过来账吗?

我在这里再补充一下,「算账」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地价成本,加上后面的建安成本和开发税费,再加上开发商的利润。开发商又不是慈善家,该赚钱还得赚,最后得出来的房价,能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石家庄,卖不卖的出去,能卖多少,多长时间卖完。数据和信息汇总到一起,摆在老板面前,帮助老板决策,拿还是不拿。

这块地摆在老板面前的问题也是这个。从现场情况来看,已经在这块地上砸钱投入的嘉实,还是想拿的,也报价了。可结果是,嘉实的报价低于政府给这块地设定的底价。也就是说,买家卖家在价格上有分歧;说得再直接点,嘉实想出的钱,卖家不满意。

旁敲侧击,我了解到的剧情是,嘉实感觉委屈,能卖的住宅少了,成本还高了,地价应该便宜点。可这种委屈,卖家显然不认同。

卖家的底价是多少,我不知道。我拿这块地的起始价算了一下,它的起始楼面价是8277元/平方米,推导到房价上,要卖到一万五左右。然而,问题来了,看看当下的二环边,都冒出来一万一、二的「搅局者」了,这块地的房价,开发商自然要掂量掂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7">03</h1>

石药这块地,最起码有开发商现场举牌报价,打算搏上一搏。可在三教堂这块地上,打算拿地的开发商则干脆没有现身。

算起来,流拍的11块地中,有9块是没人报价。这就像是新娘眼巴巴等着新郎上门,可到了接亲的时候,别说新郎了,连个抢亲的都没有。太尴尬了。

然而,这9块「连抢亲都没有」的地块,都有些渊源和历史,这其中就包括三教堂这块地。三年前,我参与了这块地的前期定位,邀请我们的是某央企,就不点名了,地球人都知道。大概半年的时间,我们协助这家央企把这块地的产品定位和价格预判做了出来。也就是说,这家央企至少在三年前,就已经介入这块地。

不过,在今天看来,这块地的地段和交通条件正在改善,尤其是东侧的新元高速,现在应该叫「复兴大街」,前几天政府公示的改造规划,这条已经被收归市政管理,调整为「城市主干道」的道路,还将进行市政化改造,和沿线交汇的东西向主干道形成互联互通,并且打破以往高速公路的封闭状态。三教堂这块地势必率先受益。

然而,即便是东南二环边的裕华区腹地,还是复兴大街与南二环东延线的交汇,都没能拦住这家央企和后面那家央企的先后介入和先后退出。

这其中,促使前面那家央企退出的因素,说起来也很尴尬。这家央企对这块地做了比较翔实的尽调,虽然「有点乱」,还在可控范围内。可介入日久才发现,有些事情依靠尽调根本搞不定,项目里面的「矛盾」和「问题」远比想象要复杂。这家央企尝试进行处置,但效果不好,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去年初决定退出。

到去年年中,这块地进入了另一家央企的视野里。开发商的特点和优势不一样,对地块和项目的接受程度,对「矛盾」和「问题」的处理能力也不一样。前面的开发商没搞定,兴许后面的就搞定了。这家央企经过尽调和测算,认为这块地「有的做」,打算接盘。他们已经准备到什么程度了呢?我了解的情况是,这个项目的营销团队的组建在上半年就有了眉目,拿地也列入了计划,直到石家庄新的决策层到位。此后长达半年的土地断供,打乱了这家央企的拿地计划(据说,在年初这家央企制定的销售任务里,也有这块地)。

可更大的影响,则是这一年冷清不已的石家庄楼市。接近这家央企的朋友告诉我,尽管这块地这次摆上了货架,但这家央企一直在犹豫,直到出让前几天,他们才决定放弃。说到底,他们对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石家庄楼市:

「信心不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8">04</h1>

石药和三教堂这两块地,是此次最为重头的。连这两块地都流拍了,惨淡收场的结果也就注定了大半。

与这两块地相比,保利拿下保晋南街项目的第一块地,算是有惊无险。事实上,这块地是当下保利在石家庄比较重要的项目储备,也是未来两三年,保利在石家庄地段最好的项目,更是保利回到石家庄楼市舞台中央的关键之一。

此前有传闻,住宅用地容积率2.0出台后,连此前拆迁的棚改项目也要调整规划,好几个拆迁有进展、开发没启动的棚改项目都是瑟瑟发抖。还是老问题:开发商此前接手这些项目,是按此前的规划做的测算,搞的投资,如果容积率减少,可开发的商品住宅锐减,这账还怎么算?这项目还怎么做?好在,这次挂出来的保晋南街项目北地块,以此前规划的2.9容积率出让,尊重了历史,也解决了问题。

后面房子好不好卖放在一边,至少今晚,保利的朋友能睡个安稳觉,可睡不着的人却更多。我算了一下,在这次流拍的11块地里,有7块为项目补证。

从2013年石家庄对「先上车、再补票」项目的清理,到今天,八年了,还没完事。几乎每年的大多数地块挂牌出让,都有项目要补证。可直到今天还没补证,那只能说明:

要么,项目用地规划有逾越不了的「鸿沟」,比如非法占用城市绿地、耕地、集体土地,想办证都难;要么,开发商不想办、不愿办、没钱办。

石家庄楼市整顿八年,如今已是「深水区」,深到掉进去,看不到底。

是政府不给补证机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否则干嘛要大费周章,把这些项目的地块挂到市场上去。可机会给你了,你不中用啊。我查了一下,18块地里,有10块是项目补证,其中有两块还是此前公示的「烂尾楼项目」,标名挂号,还有专人负责督促解决问题。结果,一个项目补证,修成正果;另一个项目没补证,继续「挂账」。

补证机会给了,为什么不补?道理其实也不难揣摩:不想办、不愿办、没钱办。补证需要钱,少则一个亿,多则几个亿。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开发商账上有钱好说,账上没钱呢?那就得想办法筹钱。还是那句话,开发商不是慈善家,要考虑利润,拿钱给项目补证,项目还能贡献收益和利润吗?如果项目还有房源没卖完,补完手续办完证,这些房源以合法身份销售,有成交有回款,还好。可如果项目售罄,无货可卖,甚至几年前就售罄了,再补证不就是纯投入了吗?

负责任的开发商,还是会把责任尽到底。可不负责任的开发商,会怎么做?流拍的结果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在以往,这样的「老赖」行为,少有措施能治得了。补证你不配合,那咱们就沟通、督促,要求你配合。新的决策层到位后,手段雷厉风行,把烂尾项目公示出来,督促补办手续。不配合?那就上公检法手段,没证卖房,按非法集资论处。从效果来看,以前把补证不当回事儿的开发商,确实着急了。可着急来、着急去,要没钱还是没钱,不愿意还是不愿意,其结果是,一些项目的补证还是没个结果。

从目前来看,破解困局,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