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關門」半年的石家莊土地市場「再開門」,興奮又好奇的人們往門裡探頭看,卻沒想到是這幅尴尬的局面。
事實上,重新開門的時候,石家莊挺着急的。從10月19日到29日,10天時間,「城四區」挂牌出讓18宗地塊,面積83.59萬平方米,那就是1254畝。要知道,去年一年,「城四區」挂牌出讓的地塊是72宗,面積265.03萬平方米,約合3975畝。也就是說,前述這10天挂牌出讓的地塊規模,是去年一年的三成還多。
這麼「急赤白臉」的供地大潮,你說「全面荒廢了半年,現在要趕時間」,也可以,可你說這背後是「不着急」,你信,我可不信。
再說個數字:這18塊地,起始價是117.86億元,即便是「大讓利」,全部底價成交,也是去年一年「城四區」成交金額的1/3不到,這個比例比前面那個「三成還多」,更高。
如果這10天的石家莊,和全國22個重點城市正如火如荼、又話題争議不斷的「集中供地」放在一起,你更能發現,這次供地大潮的威力,居然還可以「秒殺」其中至少一半的城市。
可既然很「應景」的參與這一輪全國的供地大潮,那石家莊自然也不能免俗,慘淡的行情映照在土地市場上的模樣,石家莊也逃脫不掉。
直接說結果:18塊地竟然流拍了11塊,面積46.27萬平方米,約合694畝,占總量的55%。我又翻了一下去年一年「城四區」的流拍情況,雖然規模也不小,19塊,面積62.61萬平方米,約合939畝,可現在這10天的流拍規模,已經相當于去年一年的七成多。
寫到這裡,我想起一個故事:明光宗朱常洛在位僅一個月,連年号「泰昌」都沒用上。這個苦命的皇帝,當太子的時候提心吊膽,生怕被人黑了。好不容易熬死了老爹明神宗,如同翻身農奴把歌唱,生活上放縱過度,結果把身體給徹底搞垮。再加上後來的「紅丸案」折騰,直接把命給折騰沒了。和可憐的明光宗一樣,石家莊這次也「過火」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01</h1>
要知道,10天前,石家莊的土地市場曾經有一個「既夢幻、又很搞笑」的開場。那天,萬衆矚目的石煤機地塊住宅和教育部分挂牌出讓,沒有懸念,出生才半歲的城市更新公司擷取,背後是地産集團,哦,對了,現在應該稱呼它「城發投」。也沒人敢搶。
說到底,這塊地是新的石家莊城市規劃和開發思路的樣闆,也是全新的石家莊要「打闆」的項目,标題顯眼、地位重要,怎能「假他人之手」?
「久旱逢甘霖」的石家莊,終于有了點值得炒作一把的談資,于是,這塊地的成交樓面價被朋友圈标到了一萬八,按照「地價×2=房價」的搞笑理論,這塊地未來的房價已經被吃瓜群衆釘在了三萬五以上。接下來是朋友圈的狂歡和不明群衆的錯愕。
地價一萬八,腦袋「瓦特」了?盡管賣地的和拿地的都是「自己人」,但誰都不是傻子,怎麼可能會「坑自己人」?退一步講,如果地價一萬八,房價的剩餘成本也用不到一萬多,你要給這房子鑲金帶銀?退一萬步講,就算是地價一萬八,房價三萬五,可這房價,别說城發投,就算是中國房企TOP3完全自己來幹,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賣到這個價格。
盡管這塊地的商品住宅大概在16萬平方米左右,另有住宅用地内的商業、公建和教育配套,但23.56億元的成交價和969萬元/畝的成交單價,成交樓面價大概在一萬三左右,算到房價上,兩萬。至于那座已經率先啟動的大公園,以及改造計劃還沒确定的石煤機老廠區,商業會怎麼做,到現在也沒個方案,算成本也沒有依據。即便這筆錢也是城發投來出,财政支援和資本引入都會有巨大影響。把這種沒譜的事兒往商品住宅的成本裡面裝,完全沒根據。
事實證明,「地價一萬八、房價三萬多」的觀點,在事實面前簡直不堪一擊,但架不住它成為炒作的談資。拿來炒作的心情,很容易了解:市場太冷,太需要點好消息了。但心情能了解,做法很荒謬。老百姓會被唬住嗎?壓根就不會,都1202年了,和房價抗争了二十年的石家莊老百姓,專業功底和辨識能力已非昔日可比。此時再拿這樣的炒作來吸引眼球,在老百姓面前隻有倆字:
「博傻」。
前兩天,我一個朋友聊到這塊地成交後朋友圈的滿地雞毛,說了這麼一段話:
拿這種消息忽悠人,我怎麼可能相信他能靠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6">02</h1>
土地市場開局沒幾天,「夢幻」就泡湯了。準确的說,是一天。
過程我就不再多說了。很有意思的是,這18宗地塊裡,有8宗還擺出了競拍規則,提出要限制地價,競争其他一些名額,搞得殺氣騰騰。可結果是,這些提防高地價的競拍規則,無一例外沒觸發,也無一例外的成了擺設。能成交的大抵是底價,成交溢價率最高才5%,還能指望這些地塊觸發競拍規則嗎?
細細分析這些流拍地塊,很容易歸入類别。先說「紮眼」的:石藥中諾中潤地塊,應該是這18塊地裡最吸睛的。和前述石煤機地塊前後腳,這塊地調完規劃,把住宅用地體量壓減到了40%,還大量增加了公園綠地、教育和公建配套,還把住宅用地的容積率降到了2.0,它也成了新的石家莊城市規劃和開發思路的樣闆。
可樣闆光榮,但算賬無情。接近這塊地土地方的消息人士告訴我,這塊地的可售規模「劇降」,成本反而漲了。說得再通俗一點:這塊地蓋出來能賣的住宅少了,增加的配建任務還把房價成本拉起來了。
對開發商而言,接下來的問題就很簡單了:
能算得過來賬嗎?
我在這裡再補充一下,「算賬」是什麼意思。簡單說,就是地價成本,加上後面的建安成本和開發稅費,再加上開發商的利潤。開發商又不是慈善家,該賺錢還得賺,最後得出來的房價,能在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石家莊,賣不賣的出去,能賣多少,多長時間賣完。資料和資訊彙總到一起,擺在老闆面前,幫助老闆決策,拿還是不拿。
這塊地擺在老闆面前的問題也是這個。從現場情況來看,已經在這塊地上砸錢投入的嘉實,還是想拿的,也報價了。可結果是,嘉實的報價低于政府給這塊地設定的底價。也就是說,買家賣家在價格上有分歧;說得再直接點,嘉實想出的錢,賣家不滿意。
旁敲側擊,我了解到的劇情是,嘉實感覺委屈,能賣的住宅少了,成本還高了,地價應該便宜點。可這種委屈,賣家顯然不認同。
賣家的底價是多少,我不知道。我拿這塊地的起始價算了一下,它的起始樓面價是8277元/平方米,推導到房價上,要賣到一萬五左右。然而,問題來了,看看當下的二環邊,都冒出來一萬一、二的「攪局者」了,這塊地的房價,開發商自然要掂量掂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7">03</h1>
石藥這塊地,最起碼有開發商現場舉牌報價,打算搏上一搏。可在三教堂這塊地上,打算拿地的開發商則幹脆沒有現身。
算起來,流拍的11塊地中,有9塊是沒人報價。這就像是新娘眼巴巴等着新郎上門,可到了接親的時候,别說新郎了,連個搶親的都沒有。太尴尬了。
然而,這9塊「連搶親都沒有」的地塊,都有些淵源和曆史,這其中就包括三教堂這塊地。三年前,我參與了這塊地的前期定位,邀請我們的是某央企,就不點名了,地球人都知道。大概半年的時間,我們協助這家央企把這塊地的産品定位和價格預判做了出來。也就是說,這家央企至少在三年前,就已經介入這塊地。
不過,在今天看來,這塊地的地段和交通條件正在改善,尤其是東側的新元高速,現在應該叫「複興大街」,前幾天政府公示的改造規劃,這條已經被收歸市政管理,調整為「城市主幹道」的道路,還将進行市政化改造,和沿線交彙的東西向主幹道形成互聯互通,并且打破以往高速公路的封閉狀态。三教堂這塊地勢必率先受益。
然而,即便是東南二環邊的裕華區腹地,還是複興大街與南二環東延線的交彙,都沒能攔住這家央企和後面那家央企的先後介入和先後退出。
這其中,促使前面那家央企退出的因素,說起來也很尴尬。這家央企對這塊地做了比較翔實的盡調,雖然「有點亂」,還在可控範圍内。可介入日久才發現,有些事情依靠盡調根本搞不定,項目裡面的「沖突」和「問題」遠比想象要複雜。這家央企嘗試進行處置,但效果不好,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在去年初決定退出。
到去年年中,這塊地進入了另一家央企的視野裡。開發商的特點和優勢不一樣,對地塊和項目的接受程度,對「沖突」和「問題」的處理能力也不一樣。前面的開發商沒搞定,興許後面的就搞定了。這家央企經過盡調和測算,認為這塊地「有的做」,打算接盤。他們已經準備到什麼程度了呢?我了解的情況是,這個項目的營銷團隊的組建在上半年就有了眉目,拿地也列入了計劃,直到石家莊新的決策層到位。此後長達半年的土地斷供,打亂了這家央企的拿地計劃(據說,在年初這家央企制定的銷售任務裡,也有這塊地)。
可更大的影響,則是這一年冷清不已的石家莊樓市。接近這家央企的朋友告訴我,盡管這塊地這次擺上了貨架,但這家央企一直在猶豫,直到出讓前幾天,他們才決定放棄。說到底,他們對當下和未來一段時間的石家莊樓市:
「信心不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8">04</h1>
石藥和三教堂這兩塊地,是此次最為重頭的。連這兩塊地都流拍了,慘淡收場的結果也就注定了大半。
與這兩塊地相比,保利拿下保晉南街項目的第一塊地,算是有驚無險。事實上,這塊地是當下保利在石家莊比較重要的項目儲備,也是未來兩三年,保利在石家莊地段最好的項目,更是保利回到石家莊樓市舞台中央的關鍵之一。
此前有傳聞,住宅用地容積率2.0出台後,連此前拆遷的棚改項目也要調整規劃,好幾個拆遷有進展、開發沒啟動的棚改項目都是瑟瑟發抖。還是老問題:開發商此前接手這些項目,是按此前的規劃做的測算,搞的投資,如果容積率減少,可開發的商品住宅銳減,這賬還怎麼算?這項目還怎麼做?好在,這次挂出來的保晉南街項目北地塊,以此前規劃的2.9容積率出讓,尊重了曆史,也解決了問題。
後面房子好不好賣放在一邊,至少今晚,保利的朋友能睡個安穩覺,可睡不着的人卻更多。我算了一下,在這次流拍的11塊地裡,有7塊為項目補證。
從2013年石家莊對「先上車、再補票」項目的清理,到今天,八年了,還沒完事。幾乎每年的大多數地塊挂牌出讓,都有項目要補證。可直到今天還沒補證,那隻能說明:
要麼,項目用地規劃有逾越不了的「鴻溝」,比如非法占用城市綠地、耕地、集體土地,想辦證都難;要麼,開發商不想辦、不願辦、沒錢辦。
石家莊樓市整頓八年,如今已是「深水區」,深到掉進去,看不到底。
是政府不給補證機會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否則幹嘛要大費周章,把這些項目的地塊挂到市場上去。可機會給你了,你不中用啊。我查了一下,18塊地裡,有10塊是項目補證,其中有兩塊還是此前公示的「爛尾樓項目」,标名挂号,還有專人負責督促解決問題。結果,一個項目補證,修成正果;另一個項目沒補證,繼續「挂賬」。
補證機會給了,為什麼不補?道理其實也不難揣摩:不想辦、不願辦、沒錢辦。補證需要錢,少則一個億,多則幾個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開發商賬上有錢好說,賬上沒錢呢?那就得想辦法籌錢。還是那句話,開發商不是慈善家,要考慮利潤,拿錢給項目補證,項目還能貢獻收益和利潤嗎?如果項目還有房源沒賣完,補完手續辦完證,這些房源以合法身份銷售,有成交有回款,還好。可如果項目售罄,無貨可賣,甚至幾年前就售罄了,再補證不就是純投入了嗎?
負責任的開發商,還是會把責任盡到底。可不負責任的開發商,會怎麼做?流拍的結果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在以往,這樣的「老賴」行為,少有措施能治得了。補證你不配合,那咱們就溝通、督促,要求你配合。新的決策層到位後,手段雷厲風行,把爛尾項目公示出來,督促補辦手續。不配合?那就上公檢法手段,沒證賣房,按非法集資論處。從效果來看,以前把補證不當回事兒的開發商,确實着急了。可着急來、着急去,要沒錢還是沒錢,不願意還是不願意,其結果是,一些項目的補證還是沒個結果。
從目前來看,破解困局,極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