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自称是雅典牛虻的苏格拉底,至死也要“叮咬着雅典”导语正文总结

<h1 class="pgc-h-arrow-right">导语</h1>

人类历史上似乎凡是后来被尊为圣贤的人,在其身前大多都非常坎坷,我们最为熟悉的孔子在生前为推行自己的主张周游列国时也曾“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其次我们比较熟悉的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悉达多,在生前也是为了领悟真谛奔走四方;作为而来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虽然没有像其他前二者一样各地奔波,但当时的人们也经常在街头、市场、广场等公公场所见到他与别人谈论的身影。

苏格拉底终其一生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生前他却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我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咬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从而使雅典焕发生机,但也因此苏格拉底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处处不讨好,这也为他最后在雅典法庭中被判死刑埋下了伏笔。

自称是雅典牛虻的苏格拉底,至死也要“叮咬着雅典”导语正文总结

雅典帕特农神庙

<h1 class="pgc-h-arrow-right">正文</h1>

今天我们对他的所有认识几乎都来自于他那个杰出的学生柏拉图所写的对话中。而柏拉图所记载的三篇晚期的对话:《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即是对当时苏格拉底从被判死刑到最后饮毒而死的记载。根据记载可知苏格拉底出于对城邦的爱,犯下了那些指控他的罪名“腐蚀青年”,最后也因为对城邦的爱,甘心维护城邦的法律,不愿逃走,最终执行了死刑,史称“苏格拉底之死”。

自称是雅典牛虻的苏格拉底,至死也要“叮咬着雅典”导语正文总结

柏拉图全集

“苏格拉底之死”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给与了膨胀中的雅典民主治最后一次“叮咬”。

一方面他的死使得别人对他的控告不攻自破,倘若不是因为他对城邦的热爱,他怎么会乐此不疲地走上街头对年轻人进行教导、诘问,倘若他真的不相信神明,不敬神,他又怎么会在毒药已经快要蔓延到心脏带走他的生命的最后时刻,要求“向阿斯克勒庇俄斯奉献一只公鸡”,可见民主并不等于真相,也不等于公正,没有限制的民主甚至可以让偏见变成控诉,并让控诉成为罪罚。

另一方面,“苏格拉底之死”成为了法律尊严的又一坚固基石,后世的人们一想到连圣贤苏格拉底都要因为尊重法律的权威,而执行并不存在的罪行的控告所宣判的死刑,其他人还有什么资格不执行法律的惩罚呢?

但是法律的尊严是一回事,法律的正义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苏格拉底的死也在时时刻刻警示着今天的人们,如果不对司法权力进行限制,如果不对民主权力进行限制,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它最终可能会导致社会走向一个“多数人的暴政”的状况。

自称是雅典牛虻的苏格拉底,至死也要“叮咬着雅典”导语正文总结

正义女神

其实反观“苏格拉底之死”,这结果并不是完全无力回转的。

首先从一开始在法庭上审判的时候就是有机会的,当时大多数公民其实并不想处死他,只是希望他能够停止“腐蚀青年”的行为,例如平常在公共场所与青年聊天,但是他非但不松口,还认为陪审团应该奖赏他,因为他为他们指明了如何过正确的生活。因此虽然一开始500人陪审团也仅以微弱的票数通过对其“亵渎罪”的指控,可是在他的自辩后,到最后同意判他死刑的人却多了许多。

另外在《克里托篇》里也说明,由于当时恰逢朝圣大船出海,按雅典的习俗,在朝圣大船回来期间是不能够处死犯人的,于是从苏格拉底被宣判死刑到执行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于是苏格拉底的朋友们为他制定了逃跑计划,并为他找到了安顿的地方,但是这个时候的苏格拉底却陷入了“以恶报恶的手段来保护自己是否正当”的想法中去了。并且他认为即便法律的判决不正义,但是违反法律而逃跑的行为更不正当。于是他最终拒绝了朋友的帮助。

自称是雅典牛虻的苏格拉底,至死也要“叮咬着雅典”导语正文总结

苏格拉底像

然而苏格拉底为什么一再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呢?

一来,这是作为一个智慧的哲学家基本的“固执”,凡是杰出伟大的人,他们很多时候都显得“固执”得可怕,就好比如孔子非要在礼崩乐坏的时期宣扬“克己复礼”的观念,这种“固执”是一种原则,是无法抛弃的。对苏格拉底来说,像“牛虻”一样唤醒人们的思想就是他的使命,并且说:“我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哪怕要我死一百次。”他还曾将自己比喻为思想的助产师,其实是一样的道理的。他希望人们去过经过考察的正确的生活,所以他喜欢向别人发问,让别人在他的提问中进行反思。

二来,苏格拉底陷入了自己逻辑当中无法自解,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以恶报恶”是否正当的疑惑里。显然在苏格拉底的逻辑里,这样是不行的,人的行为不应该不符合理念的事。其实这里也显示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别,中国文化讲究的是理念要适应现实,而不是现实去适应理念。像能否以“以恶报恶”的命题,在孔子的时期也有相似的命题即“以直报怨”,孔子并不提倡“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也就是说用适当相应的代价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而并不是一味地妥协。

最后,苏格拉底对死亡的看法决定了他最后还是选择坦然接受死刑。他认为我们一生都在练习死亡,因此当死亡到来的时候要自然、从容地接受。并且在他看来“死亡无非就是两种情况,它或者是一种洇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

自称是雅典牛虻的苏格拉底,至死也要“叮咬着雅典”导语正文总结

苏格拉底之死

<h1 class="pgc-h-arrow-right">总结</h1>

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泰然处之,面对控告时仍然坚持自我,临死前反而安慰起了来看望他的人,他的种种过分平静的行为在我们普通人的意识里根本不像个人,但这就是苏格拉底,这一切只是因为他热爱他的城邦,热爱生活,热爱智慧。

参考文献:《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

继续阅读